紐約時報: 國際化的人民幣能成為下一個美元嗎?

@ 2015-12-02

(2015年12月2日)

在IMF做出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的決定後,一個未來的可能是,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全球貿易和金融的主要貨幣,中國面臨著利弊顯著的選擇。

《紐約時報》12月1日發表題為「國際化的人民幣能成為下一個美元嗎」的文章。文章認為,在中國的財政部和央行,肯定有人舉著香檳碰杯慶祝,也或許是與此相當的中式慶祝。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組織11月30日做出那些官員夢寐以求的決定後,他們現在就是驕傲的「全球儲備貨幣」守護人了。

但他們很快便會發現,此舉在中國的國際角色上帶來的問題比它回答的問題還多,將來他們需要面對最艱難的抉擇。作為一名世界金融領導者除了可以得到益處外,也會付出相當的代價。

IMF的決定的直接含義比較簡單。就是指人民幣將和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起,成為貨幣精英團體中的一員。如果你不是某國財政部的儲備管理人,力圖建立應急儲蓄以抵禦全球金融變遷,那麼將中國的貨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直接影響有限。

關乎未來的大問題是,此事是否和大約一個世紀前發生的事情類似。當時,美元逐漸取代英鎊,成為全球貿易和金融的主要貨幣。這一進展是美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的關鍵組成部分。反過來,中國領導人在未來幾年可能會認為,成為世界頭號金融大國的代價太高,屆時人民幣會更像英鎊或日元,肯定是重要的貨幣,但不會重要到給本國造成持續的政治和經濟負擔。

中國要決定是滿足於自己的貨幣是全球儲備貨幣,還是渴望人民幣對貿易和金融的重要程度,能在有一天達到現在美元的水平。世界貿易和金融交易的默認貨幣,使用最廣泛的儲蓄單位等,這些既是作為主導性全球儲備貨幣的好處,也是要付出的代價。要理解中國面臨的抉擇,即打算沿著金融自由化和世界經濟領導者的道路走多遠,必須首先理解這些利弊。

人民幣能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貨幣麼?

還記得2008年時,全球金融體系幾乎因為以美國房地產市場和銀行體系為中心的問題而崩潰嗎?在大部分國家,這種危機都可能引發貨幣危機,加劇資本外流,導致岌岌可危的形勢進一步惡化。

但在2008年那個悽慘的秋天,美元實際上是升值的。美國國債如此搶手,以至利率暴跌。美國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石這個角色,是危險局勢沒有惡化的關鍵原因。情況惡化時,美國,特別是其政府債務,是象徵著安全的燈塔。

即便是在沒有危機的時期,和貨幣不是主導性全球儲備貨幣的國家相比,主導性全球儲備貨幣往往更堅挺,所在國家的利率也往往更低,因為個人、公司和其他國家會持續購買其資產。

此外還有地緣政治。貨幣是頭等重要的全球儲備貨幣,會賦予一個國家在全球政治和安全中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很難通過其他任何方式獲得。過去幾年裡,美國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等國實行經濟制裁,並直接對它認為的恐怖組織發起了金融戰。

文章稱,實際上,為違反這些制裁的資金轉移提供便利的任何銀行,都可能會被禁止在全球進行美元交易,這反過來意味著阻斷了其與全球經濟中很大一部分的聯繫。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分析師稱其為「金融武器化」。這是美國同時利用金融霸權和地緣政治霸權的重要方式之一。

當然,中國可能想在全球事務中擁有類似的影響力,但要做到這一點,中國需要讓人民幣對金融的重要性達到美元的程度。這就引出了不那麼做的理由。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已經被用濫,但道理的確適用。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角色為美國帶來了所謂的「過度特權」,但研究人員也常稱其為「過度責任」。

從本質上來說,美國為這一角色付出的代價是管理國內經濟的手段減少。中國長期限制企業和個人將資金轉進和轉出中國的能力,當投資者對在中國投資的興趣發生變化時,這種限制有助於避免出現劇烈搖擺。中國使出口成為其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用市場干預和那些資本控制手段保持人民幣相對於基本面來說被低估,至少不久前是這樣。

這和美國形成了對比。幾乎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以任何理由購買美國國債。美元基於市場力量升值或貶值,而且真正的事實是,如果不是儲備貨幣,它可能沒現在這麼強勢。這導致美國的出口永遠處於劣勢。

2015年夏季,推動人民幣兌換自由化、支持國內股市的決定在全球市場引發了廣泛的漣漪效應,中國官員似乎對此頗為意外。在國際金融領域扮演重要角色要付出一些比較微妙的代價,其中之一就是:你的舉措不只影響你自己。

文章認為,美元如此重要的部分原因在於,美國擁有的法律、政治與貨幣體系能讓國際投資者及商界人士確信,他們總是能夠輕鬆獲得以美元計價的貨幣。美國政府之所以在某些領域(例如,對地緣政治上的敵人施加經濟制裁)擁有控制權,是因為它放棄了其他很多領域(匯率、資本流動、針對外國投資者的法律保護)的控制權。

對於中國的政治領導人來說,問題在於這種交換是否值得。

「人民幣不會被視作避險貨幣,除非中國在實施經濟改革的同時,推行獲得外國投資者信任所必需的廣泛的法律、政治及機構改革,」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在郵件中表示。「中國政府一直非常明確地表明,不可能實施此類改革。」普拉薩德著有《美元陷阱》(The Dollar Trap)一書。

不過,金融史發展得十分緩慢,IMF30日的舉措推動中國朝著在金融領域獲得舉足輕重地位的方向又邁出了一小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