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師、處女座中國人常說孩子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這句話雖然不怎麼雅致,但卻表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把尿的問題。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把尿?
不該!把尿這件事雖然看起來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它對寶寶造成的傷害很可能是巨大的。
人體的自主排尿需要尿到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配合完成的,但寶寶的括約肌要到2~3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在此之前,寶寶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嬰幼兒的括約肌功能還沒發育好,強制把尿反而使得括約肌鬆弛。過早把尿主要有這幾方面的影響:
(1)過早的把尿有可能造成寶寶直腸黏膜經肛門脫出的現象,這就是常說的脫肛。
(2)脫肛又會造成寶寶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的費力程度,引起肛裂。
(3)過早的把尿主要是讓寶寶形成條件反射,並不是正常的寶寶膀胱充盈引起的自然反應,這樣會損害寶寶括約肌的正常發育,使膀胱容量較小引起尿頻,也會對寶寶後期的如廁訓練帶來負面影響。
(4)頻繁的把尿會讓寶寶精神緊張,寶寶長期不能在把尿期間正常排尿會影響寶寶的自信,不利於寶寶早期心理的發育。
正確的如廁訓練該這樣做
如廁需要訓練嗎?
只要生理髮育健康的寶寶幾乎都會正常的排泄,這可以算是一種本能的現象。但是,為了寶寶儘早的學會自行解決大小便問題,有一些科學方法還是可以借鑑使用的。
1、關於如廁訓練的時間
寶寶的如廁訓練實在不應該過早進行,在國外,由於一直都是使用紙尿褲的習慣,所以通常寶寶的如廁訓練都是放在了18個月之後,但是結合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建議在寶寶學會走路時就可以開始進行基礎訓練了。
2、觀察寶寶的如廁信號
寶寶在想要如廁的時候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如果媽媽能抓住這些信號,適時的指引寶寶如廁,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尿顫:寶寶將要排尿是,身體會突然的輕微抖動,即打尿顫,這時寶寶一般會有尿意。
扭動身體或發出唧唧呀呀的低哼:如果寶寶在睡夢中突然扭動身體或發出低哼,寶寶多半是想尿尿了。
突然發獃:如果寶寶在玩耍中突然發獃,那麼他多半是在醞釀排泄問題了,抓住這個時候引導去便盆或廁所如廁,一定會很有收穫。
3、幫寶寶建立自信
寶寶的如廁並不一定是順利的,很多家長往往很是焦急,只要寶寶有一次沒有正確的完成排泄便會對寶寶發脾氣,這樣對寶寶的如廁訓練是很不利的,在寶寶失敗的時候懲罰寶寶會加重寶寶心理負擔,使寶寶害怕如廁,這樣會拖慢訓練進程。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多多鼓勵寶寶,會讓寶寶更快的完成如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