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沫沫就滿24個月,現在的妞妞26斤(帶皮),90公分,天天精神頭十足,家裡的各種能夠得到的東西,都在他的小手裡變成廢品,雖然淘的很,只有睡覺的時候是最乖的,可是我希望他每天這樣快樂,這樣做個「破壞分子」,如果哪天沒有精神了,那很有可能就是生病了。
回顧這兩年沫沫的成長,妞媽總結了一些寶寶第一年中可能都會經歷的一些事,與新手爸爸媽媽們分享一下。
1、初乳
人初乳是懷孕7個月開始孕婦乳房當中產生,嬰兒出生後5天以內分泌的母乳。是深黃色的乳汁,量少。
這裡先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剛剛出生的寶寶,其腸道中是一個相對的「無菌」狀態。大家知道,我們吃的東西在體內消化靠的是相對應的酶和有益菌群進行分解、消化、供人體吸收的。而剛剛出生的寶寶,ta的腸道中則是沒有這些物質的。
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正是初來人世的寶寶所需要的最佳食物,它能保護孩子免受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此外,初乳中還含有大量的抗體和白細胞,是新生兒抵抗各種疾病的保護傘。初乳中含有新生兒不可缺少的鐵、銅、鋅等微量元素。這對新生兒的營養和健康成長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初乳具有營養和免疫的雙重作用。初乳分泌量雖然少,但對正常寶寶來說是足夠了。
更為重要的是,初乳中所含有的有些有益菌是不會再生成的,錯過就不會再有。所以,一定要給寶寶吃初乳。
很幸運,小傢伙初乳吃到了,是媽媽擠到奶瓶里喂的!
2、黃疸
似乎絕大多數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二天開始會出黃疸,黃疸實際上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大約7天左右的時間會推掉。
臨床上出現不少黃疸數值過高的寶寶,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藍光照射。有些被診斷為母乳性黃疸的寶寶,醫生還會建議停喂母乳,多曬太陽。
寶在出生的第二天也被定義是黃疸過高,照了藍光。當時防輻射的小內褲和眼罩,現在還給她留著。後來寶媽發現一層樓各個病房都有寶寶在照藍光,當時心裡就起疑了。到第三天出院的時候,醫生又來檢查,還是說黃疸高,但說你們可以先回家,覺得嚴重了再來照藍光。於是,深深覺得所以「黃疸超標需要照藍光」是醫院的重點創收項目。
關於黃疸,寶媽的建議就是:每個孩子都會出,堅持母乳、多曬太陽是應對的王道。
3、眼屎與穿衣
部分寶寶剛剛出生後會出現眼屎很多,很黃,像膿一樣的狀況。沫沫那個時候,整個眼睛快要被糊住了……說起來慚愧,那是沫媽也是小白一名。
眼屎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睫毛倒長:寶寶剛出生時,毛髮都沒有長全,睫毛還沒出來,會有一些倒長戳到眼睛的情況,產生眼屎。這個情況等睫毛長好了就會沒事了。
二是新生兒淚囊炎,即鼻淚管堵塞。淚管和鼻子是通的,這個常識大家可能是知道的,這就是為啥哭的時候總是眼淚鼻涕一起流的原因。但是部分寶寶出生後,眼睛鼻子之間的連接管不通,那麼就會產生眼屎。這個可以通過按摩來幫助疏通。或者到醫院進行很小很小的手術。在門診就可以做,技術非常成熟,沒有什麼安全隱患。
三是穿得太多,寶寶上火。新生寶寶是沒有體溫調節機制的,穿的多了,ta的體溫就會上升,好像發燒一樣,就會產生內火,自然會分泌眼屎。好吧,沫沫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的。冬天出生,生怕著涼,穿得特別多,還打著空調。後來衣服減了,空調關了,幾天就好了。
由此引出,寶寶實際像個小火爐,是「純陽體質」,穿衣服只要和大人一樣多就可以了。
4、吐奶與拍嗝
吐奶每個寶寶都會出現。這是因為新生寶寶的賁門(胃的入口)沒有閉合,等於杯子沒有蓋子,而在吃奶的過程中會吞下很多空氣,所以很容易把剛剛吃進去的又吐出來。這種現象等到寶寶大一些會自然好轉。
但是要儘量防止寶寶吐奶的情況的發生,這是因為,吐奶時,奶會從寶寶的嘴巴鼻子中一起出來,像噴泉一樣……清理不幹凈,會影響呼吸。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耳朵和嘴巴也是相通的,有一根管子連著,叫做耳咽管,新生寶寶的這個管子處在水平位置,發生吐奶的時候,或者說沒吐出來,漾上來後寶寶又咽下去了,此時奶水很有可能通過耳咽管流入耳朵,造成中耳炎。
那麼解決的辦法就是拍嗝。吃完之後一定要豎抱起來拍嗝。
拍嗝的方法是讓寶寶的頭趴在媽媽的肩膀上,五指併攏鼓起,形成一個空心掌,輕輕拍寶寶頸部稍稍靠下的位置(寶寶身子短,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胃了),知道寶寶嗝出來。拍嗝的過程有的比較快,可能三兩下就嗝了,有可能拍很久都不嗝。原因可能是拍的方法位置不對,需要慢慢調整摸索,也有可能是寶寶沒有吞下過多空氣,沒有嗝……那麼,沫媽的建議是拍5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
5、濕疹
濕疹是寶寶的常見病,主要症狀是身上起成片的小紅疙瘩,摸起來很粗糙,主要原因是過敏和潮濕。
過敏引起的濕疹可能會發在身體的任何位置,過敏途徑一個是媽媽的飲食中有寶寶不耐受的東西,比如魚、蝦、雞蛋等;一個是添加的輔食寶寶產生了過敏(任何一項新添的食物都有可能)。方法就是停止這種食物的攝入。如果你不確定是哪一種食物引起,那麼請至少排查3天內的飲食。
而潮濕引起的濕疹主要發生在寶寶嘴巴周圍,主要是口水引起的。注意清潔,保持乾燥,不要給寶寶洗得過分頻繁,都是解決方案。
外用藥,可以說目前沒有特效藥,很多藥膏中都含有激素,不建議使用。一塊錢左右一袋的郁美凈被很多媽媽推薦,它緩解濕疹的效果被很多寶寶驗證過。當然,情況嚴重的時候還是要就醫用藥。
6、綠色便便
沫沫沒有拉過綠色便便,但是很多媽媽反應了這個情況,所以也來說說這個問題。
先說原因,我們的膽汁中存在膽紅素和膽綠素,膽紅素是一種黃色色素,被它染色後便便就會呈現黃色,膽紅素又可被氧化成為膽綠素,被他染色後便便就呈現綠色。
下面說便便呈現綠色的可能。
1、小寶寶有的時候拉完便便,便便遇到空氣中的氧,這時膽紅素被氧化成為膽綠素,便便的表面就呈現綠色(是表面噢)!
2、寶寶腸道內寄生有很多的雙叉乳桿菌,這種菌可以使腸道顯酸性,便便在腸道中如果已經被氧化,就變成了綠色的便便拉了出來噢,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3、母乳的寶寶便便偏酸性,略微呈現綠色,有時混雜些奶瓣,是正常的便便哈!
4、如果是混合喂養,或者是奶粉寶寶,經常排出綠色便便,那就要考慮一下是否是腸道蠕動加速,腸道有炎症,就是我們普遍說的腹瀉,拉肚子了。
知道了便便為什麼會呈現綠色,我們下面就要說說這個原因和措施了。
小嬰兒著涼、消化不良、感染可能會出現異常漾奶和拉綠色便便的情現象,如果媽媽沒辦法判斷是哪種情況,就要給寶寶驗個便便看看了,如果有感染要及時治療,如果化驗是正常的,可能是著涼的原因,媽媽及時護理就好了。
提示:
a.驗便不一定要帶著寶寶去,用乾淨的一次性杯子裡面鋪好保鮮膜,便便拉在裡面一點然後封好,記住不能是混著尿液的,最好直接接的便便,然後一個小時之內拿去化驗,如果是冬天,時間可以稍微延長;
b.媽媽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止瀉藥及益生菌,損壞孩子腸道自身平衡。如果是吃多了消化不良,可以餓寶寶一頓或者多喝些水讓寶寶自己慢慢調節,初添加輔食的寶寶,可以停掉輔食,恢復純母乳一段時間,寶寶自會康復。
寶寶沒吃飽,因為餓導致腸蠕動過快,便便會綠會稀,這個有時媽媽不好判斷是不是餓的,媽媽可以考慮和寶寶之前相比有沒有什麼變化,這種便便和一般情況下的綠便便還是有區別的,這種餓的綠便便是會很稀的噢!
奶粉寶寶,吃了含有鐵質的奶粉,不能完全吸收,便便會呈現黃綠色或者綠色,並且裡面顆粒物較大,而且很臭!
說了這麼多,告訴媽媽們一些觀察便便判斷寶寶進食情況的經驗,如果便便臭味明顯,那麼蛋白質攝入過多,消化困難;便便中很多泡沫,可能進食了過多澱粉類食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母乳寶寶也有可能是媽媽攝入了過多的糖分;如果便便呈現奶油狀,就表示是脂肪消化不良了,不要給寶寶吃太多的油脂食物啦!
7、感冒
沫沫在第一年中,感冒一次,因為2013年的夏天實在太熱,吹空調導致的感冒。想來慚愧,那次感冒伴隨發燒,是沫沫人生第一次生病,當時妞媽什麼都不懂,妞妞被打了小針,現在想想後悔死了。
關於感冒要講得很多,這裡只講最基本的,以後會專門的內容再講。
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
第一,我們都知道身體本身有自愈能力,所以一些普通的常見病會有一個自愈期的說法,就是不用藥物干擾的情況下,自動恢復的時間。比如:發燒的自愈時間是3天,感冒7天,小的外傷癒合3-5天,等等。
第二,病是什麼?簡單通俗地講,病是當身體受到外部侵害時(如細菌、病毒等),免疫系統啟動,與外部侵害做鬥爭時在身體上表現出的一種狀態。
第三,成年人遇到感冒時處理的方法是什麼?無非兩種選擇,吃藥七天好,不吃藥一個禮拜好。這次吃某種藥效果很好,下次再吃有不管用了。
有了以上三種認識,妞媽想強調的是,雖然寶寶生病媽媽和家人很擔心,但是千萬不要著急,希望寶寶一夜之間病全好了。如果你有這種要求,那麼到了醫院醫生的方法就是抗生素,時間短、見效快、家長滿意、孩子終身貽害。
感冒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多喝水,注意控制溫度(室內溫度、寶寶穿的衣物)、勤通風、護理人員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6個月以內的寶寶建議多母乳;添加輔食階段的寶寶,建議食用含有VC的水果等。如果伴有咳嗽,可以嘗試雪梨與白蘿蔔或貝母搭配煮水喝,但千萬不要放糖。鼻涕多的寶寶要及時清理,以免影響呼吸。對於鼻塞影響吃奶的寶寶,媽媽可以嘗試用勺子喂。
用藥方面,崔玉濤的書中建議使用:艾暢、沐舒坦,咳嗽嚴重的時候可以配合霧化治療。
另外,感冒本身問題不大,按照上面的方法護理就好。重在預防。但咳嗽嚴重的時候,建議就醫,以免轉成肺炎、支氣管炎。
特別提示:
冬天父母帶孩子去超市等有空調暖氣的場所時,一定注意要給孩子及時增添衣物。很多爸爸媽媽逛超市時嫌熱會脫外套,卻忽略了寶寶也會感到熱。往往逛完以後寶寶小臉紅撲撲,一出門吹風,回家就感冒。這點是妞媽觀察之後,特別指出的哦!
8、發燒
發燒的問題講過很多次了,呵呵。發燒的原因:90%病毒或細菌感染,之後體內的免疫系統啟動,與病毒抗爭;另外10%,目前無解。
沫沫目前發燒過4次,一次因為感冒,一次因為急疹(下面接著講),另外兩次就不明原因。燒了一會就徹底好了。
上面說過發燒的自愈時間是3天,也就是說,在做好控溫工作的同時,燒3天不會燒壞,不用著急去醫院,更不用著急吃藥掛水。
那麼什麼時候去醫院?崔玉濤醫生在《直面小兒發熱》中建議,發燒超過24小時再去醫院驗血,原因是,24小時之內驗血是驗不出異常的。
發燒的護理方法:38.5以下物理降溫,38.5以上退燒藥控溫。
物理降溫的方法最關鍵就是補充液體,母乳也好、清水也行、果汁也可以,一定是少量多次地喝。少量多次什麼概念?比如每隔1個小時喝幾勺。因為任何一種方法,如果體內水分不足,降溫效果都很差。輔助的方法,可以使用鮮檸檬片貼腳心;溫水擦手腳心、額頭、頸後;降溫貼也可以,但是實踐下來降溫貼主要還是父母的心理安慰,沒有太大的實效。再就是推拿,推清天河水,具體方法我們另外講。
退燒藥的使用方法:首先,崔玉濤推薦的藥是對乙醯胺基酚和布洛芬,商品名就是泰諾林和美林。這兩種藥有片劑、有混懸液、還有栓劑,根據寶寶的接受度來選用比較好。(妞用的是強生出的混懸液,不是廣告。)使用方法是當體溫超過38.5°C的時候交替使用,就是一頓只吃一種,隔4-6小時如果體溫還是高於38.5°C再吃另一種。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一次吃兩種。但24小時兩種藥加起來不要吃超過6次。具體用量是根據體重來的,媽媽一定仔細看說明書。
在寶寶發熱期間,建議媽媽測體溫的頻率高一些,以便隨時掌握寶寶的體溫變化。工具方面,有條件的可以用耳溫槍,那個測的比較快,不過也是要伸進寶寶耳朵裡面去停留一會兒的,還是考慮寶寶的配合度問題。妞妞用的是普通水銀溫度計,因為妞媽的考慮是,不是每個醫院都有耳溫槍,還是要讓寶寶適應水銀溫度計,以便到醫院的時候也能配合來測量體溫。
這裡再講一下體溫的數值問題。小寶寶的體溫調節機制沒有發育成熟,基礎體溫總體高於成人,因此,37.3°C以下都不屬於發燒。37.3°C-38°C屬於低燒,超過39°C才算是高燒。在測量體溫時,腋下和脖子(新生兒測量發放)的溫度要比度數+0.5°C,耳溫和口溫是實際體溫,肛溫則要-0.5°C。而上面說的溫度範圍,都是指增減過的數值。
9、急疹
寶寶6個月-1歲是幼兒急疹的高發期,如果這個時期內寶寶出現了突然高燒的情況,媽媽應該首先考慮是不是出急疹。
幼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燒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常見於嬰幼兒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
這個病每個寶寶只會得一次,得過的不會再得了,有一定的傳染性。並且,6個月到1歲發病高峰,超過一歲沒得的寶寶,會有50%的得病率,而到2歲還沒得過,那麼恭喜你,不會再得了。
急疹的病程因人而異,妞媽接觸過十幾個出急疹的寶寶,並且在網上也看了大量的談急疹的分享文章,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兩個寶寶的病程完全一致,只存在一些相似的主要特徵。一是突然高燒,就是沒有任何原因和徵兆的,一般體溫都要超過39°C,有的甚至超過40°C;二是精神狀態好,寶寶照吃照玩,幾乎沒什麼影響;三是燒的過程有規律的反覆,即退燒藥吃過立刻就降溫,藥效過去又升的甚至更高;四是時間上也很規律,比如沫沫是白天燒的低些,晚上燒的高些;五是突然退燒,也是沒有徵兆的,就徹底不燒了;六是燒退疹出時,疹子出的位置因人而異,但脖子和耳後一定有。沫沫花皮膚,用手機攝像頭看的時候就能看到成片成片的小疹子在肚皮上,這個觀察方法分享一下。
關於急疹除了控制體溫時要吃退燒藥,一般無須用其他藥,因為也沒有特效藥。
不過經過幾天的高熱,寶寶後期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這個是屬於正常情況,一般高燒過後都會伴隨一定程度的腹瀉,一是流質食物吃得多了,而是要排一排體內在燒的過程中出來的廢物。但是如果腹瀉有嚴重的趨勢還是需要就醫和用藥的。腹瀉的問題我們下次再講。
急疹的發病更多的是考驗媽媽,因為那麼高的體溫,家裡人的壓力,媽媽真的是要應對多方面的質疑。這裡妞媽要給大家一個定心丸吃:寶寶體溫39°C算是一個警戒線,超過39容易發生高熱驚厥(抽搐、吐白沫的意思,但是驚厥是有家族病史的,不是每個人都會)。只要不超過這個溫度,即便燒三天三夜,不會對寶寶的大腦產生嚴重損傷,燒不壞。因為高燒所謂「燒壞腦子」,大多是亂用和濫用藥的結果,不是發燒本身的問題。所以建議38.5°C給藥的意思,就是退燒藥的起效需要一個過程,打個提前量的意思。
10、腹瀉、便秘與益生菌
首先明確正常便便是什麼狀態。6個月未添加輔食之前,純母乳寶寶是黃色的稀軟的便便,不成形。奶粉或混合喂養的寶寶是金黃色的細軟不成形的便便,這種不是拉肚子。添加輔食後的寶寶便便會漸漸成形,成塊。
俗話說「病從口入」,這話特別適合描述排便的問題。寶寶第一年中,便便出現問題,原因多半是由於吃。
一是吃母乳,母乳性腹瀉。母乳性腹瀉的原因一個是寶寶對乳糖不耐受,停掉母乳改吃無乳糖的奶粉就好,這種情況極少數,輕微的情況可以不處理。另一個原因是哺乳期媽媽飲食中含有易導致過敏的物質,通過乳汁代謝給了寶寶,造成腹瀉,比如雞蛋、魚蝦等。妞妞是我吃海帶她會拉肚子。這些情況一般會在半天過後好轉,現在我胡吃海塞貌似也對她沒啥影響。
二是吃輔食,過敏性腹瀉。這種主要發生在寶寶吃某種新添加的食物後,出現拉肚子,停吃就不拉。那麼就是對該種食物過敏,需要停至少3個月之後再吃。這種情況也不需要處理。
三是吃手、玩具,病毒性腹瀉。說白了,就是吃了髒東西,引起拉肚子了,比較典型的是輪狀病毒感染(也稱秋季腹瀉)。這種拉肚子要注意補充電解質,防止脫水,可以吃生理補鹽液、米湯、煮蘋果等等。
第四種情況的拉肚子可能是高熱後的拉肚子,這種是正常代謝,輕微的可以不用處理。
便秘的情況在6個月之前不太容易出現,因為寶寶在這個階段吃的都是流質食物,很容易消化吸收。如果幾天不拉,有可能是俗稱的「攢肚」,不是便秘。純母乳階段的寶寶只要大便有規律、不費勁,都不用擔心。這裡順帶推廣下母乳喂養,呵呵。因為母乳中有輕泄的成分,純母乳寶寶比至於奶粉寶寶確實不怎麼容易出現便秘。
輔食階段的寶寶便秘情況是比較常見的,主要原因是寶寶腸道沒有發育完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還不夠。解決的方法是給寶寶多吃潤腸通便的粗纖維食物,比如香蕉、紅薯、火龍果等等。
這裡強調一下便秘的概念,當寶寶幾天不大便、大便時非常費力、大便成一個個的硬球球、甚至小屁屁肛門都裂開出血的情況才是便秘。
便秘和拉肚子都是消化不良的反應哦。由此說到益生菌的問題。
提到益生菌,媽媽們往往推崇媽咪愛。這裡是存在誤區的。首先要明白媽咪愛的治療機制和原理。新生寶寶腸道中是相對的「無菌」狀態。菌是用來幫助消化分解食物的,這個媽媽們都知道哦。母乳喂養是一種有菌喂養(特別是初乳,所以不建議母乳媽媽過分清潔乳 頭),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會給孩子一些有益菌群,幫助消化。但是,當孩子體內沒有這些有益菌的時候,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這個時候醫生或其他寶媽會推薦你使用媽咪愛,補充這些有益菌。呃……媽咪愛就是用健康的純母乳寶寶的便便做的……因此說,媽咪愛不是萬用藥,只要當孩子體內缺少的菌群是媽咪愛中含有的,才需要吃它。這也可以解釋有的媽媽說當孩子消化不良時,吃媽咪愛有時管用有事不管用。
其他益生菌的作用原理也是相通的。
11、搖頭與枕禿
中國人喜歡寶寶滿月或百天的時候給寶寶剃光頭,說是這樣以後寶寶的頭髮會長得好。是否科學,我們另外找篇幅再講。
在寶寶3-6個月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搖頭和枕禿的情況。
搖頭就是躺在那裡,頭左右搖晃的在蹭。枕禿就是指頭後面有一個帶狀區域,頭髮明顯長得很稀或短或不長。
上面是很常見的情況,媽媽不用擔心,原因是寶寶頭髮剃光光了,這個階段正是長出來的時候,短短的頭髮扎得寶寶頭皮癢,ta就左右搖晃地蹭痒痒呢。等到6個月之後,寶寶能坐起來了,躺的時間少了,自然不會再搖頭,頭髮不再摩擦,自然也就長出來了,枕禿的情況也會漸漸消失。
關於枕禿,也有人會告訴你那是寶寶缺鈣了。這裡要說,一缺鈣確實會枕禿,但是枕禿不是缺鈣的唯一症狀,一定要還有其他症狀時,才能判斷是缺鈣,比如寶寶到六個月還不能抬頭、整個身體狀態很軟等等;另一個,這個也是妞媽反覆說的,在現在的生活條件下,媽媽只要正常飲食,適當的曬太陽,純母乳寶寶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缺鈣的情況,而配方奶粉中重點添加了鈣、鐵、鋅等元素,更加不會缺鈣。
12、骨密度與缺鈣
骨密度的問題,聽聽崔玉濤醫生怎麼說。
骨密度代表骨內鈣質沉著的狀況。表面上看,骨密度低代表骨內鈣質沉著不夠。可是對於生長發育旺盛的嬰幼兒來說,骨密度的「低下」並不意味著僅僅是缺鈣。若生長發育正常,就意味著骨骼正在生長,也就是正在拉長過程,是非常好的跡象,與缺鈣無關。此時,相對低下的骨密度才有可能使更多鈣質不斷進入骨骼,骨骼才可不斷拉長。#崔玉濤談生長發育#
在補充微量元素,特別是鈣的問題上,已經講過很多了哈,妞媽還要跟各位媽媽講一個原理。人體當中的微量元素誰多誰少,誰占多少比例是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量的,是否缺鈣不能以某一天、某一點的數據作為補與不補的依據。(同一天、不同采血位置的數據也會有差別)當你補充一種微量元素時,可能會抑制另一種的吸收,或者補充的這種占比升高了,打破了平衡,那麼下次你去查的時候可能另一樣又缺了,需要補了。最後就變成一會要補這個,一會要補那個,要吃一大堆補品。
所以關於骨密度和微量元素的問題,妞媽的心得是,只要不影響健康,媽媽一定放輕鬆;寶寶不是實驗田,這些東西不要輕易吃。
13、體檢與成長曲線
寶寶在出生後的一、三、六、九(或八)、十二個月會要求到社區或指定醫院進行體檢。主要項目是身高、體重、頭圍、囟門閉合情況、喂養和添加輔食、出牙情況的檢查和隨訪。在六個月的時候有的醫院還會要求驗一次血。但是從國家禁止非病理性檢驗微量元素後,驗血成為選查項目了。
這體檢中,沫媽認為各項指標中,媽媽們應當重點關注的是頭圍和囟門閉合情況的檢查結果,這兩項反應的是寶寶大腦發育的狀況,更為重要。頭圍增長過快或超標,有腦積水的危險;增長過慢,有腦萎縮或智力底下的危險。所以每次體檢,我們都一定看頭圍的數字,併到網上查詢正常頭圍值進行比對。而囟門閉合的時間,也是反映出寶寶的智力發育的狀況。
至於體檢後,醫生會推薦家長給孩子補鈣什麼的,這個我們就不再多說了。補微量元素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主張和判斷。
此外,家人(特別是老人)們喜歡比較孩子的體重,誰誰家幾個月就多少斤了什麼的,有的還會因此埋怨媽媽的奶水質量或喂養方式。這裡妞媽要說,首先,媽媽的奶水是給每個寶寶私人定製的,成分產量都會根據寶寶的需求每一階段進行調整,奶水質量的問題,排除媽媽本身身體出現重大疾病的因素外,足以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其次,寶寶的體重身高生長還受到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父母都很瘦,很難養出個胖孩子;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寶寶天天在緊張的家庭氣氛中生長,吃的不多、吸收的不好,也會影響長肉。
判斷寶寶生長的狀況,一定要根據生長曲線來判定,它是一個動態的判定,而不是某一天,某一點的判定,這個動態一般要定在三個月比較合適。(生長曲線圖在體檢本上有,網上也很好找到。)比如今天稱的時候,寶寶超出曲線一格,不能就說ta超重要減肥了,可能跟蹤這三個月的體重狀態,一直高於曲線,那麼可能需要控制寶寶的食量。
【關注寶寶堂親子育兒微信公眾號:baobaotang2012,父母們的育兒小貼士,分享最豐富的育兒知識,育兒資訊!不要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感到孤單,多一些親子間的交流!】寶寶堂親子育兒,會一直陪伴著您和您的寶寶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