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美國為什麼搞不定弱小的阿富汗?

@ 2015-11-20

一場巴黎恐襲,將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又一次帶入世人視野。這些年IS在中東乃至世界各地大肆屠戮,儼然成為恐怖主義的代名詞。

不過,IS雖然風頭正勁,但論對西方的直接傷害,依然不能與當年的基地相比。2001年,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造成3000人身亡,是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恐怖襲擊災難。也正是以這一事件為標誌,恐怖主義正式走上了前台。

當然,基地此舉雖稱得上「驚天動地」,但也直接觸犯了美國的逆鱗。911過後一個月,美國隨即進軍阿富汗,持續十多年的美國反恐戰爭,也有此拉開帷幕。

表面上看,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是打擊基地組織,和支持它們的塔利班政權。但這遠遠不是全部原因。在《地緣政治57:美國為什麼會發動阿富汗戰爭?》一文中,雲石君曾經對美國阿富汗戰爭的原因做過剖析:要是單單為了反恐,是不足以讓十多萬美國大兵,在阿富汗滯留十多年之久的——無論美國對基地有多大仇恨,性價比決定了,在打垮塔利班主力後,剩下的活就應該交給中央情報局去做。美國之所以在阿富汗一呆就是十多年,歸根到底,是想藉此機會,改變中亞地緣政治格局。

阿富汗地處中、俄、伊三大地緣勢力交匯,其之歸屬,毫無疑問將直接影響到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一旦美國在此立住腳,那就等於三大勢力的後方開闢出新的戰場,中、俄、伊朗的戰略後方,從此將成為與美國勢力相鄰的博弈前線,這對三國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不過美國構想雖好,但要實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內陸,地緣格局極端閉塞,哪怕是周邊相鄰勢力,都很難將自身影響力大幅拓展到這個國家。在之前的《地緣政治56:為什麼阿富汗會成為「帝國墳場」?》中,雲石君曾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失敗為例,解釋了在阿富汗這種特殊地緣環境下,很難有外來勢力能在此站穩腳跟。就算外來力量強如蘇聯,在阿富汗土著勢力的博弈中,也最多就可以保持個微弱優勢。哪怕侵入者不惜重金的投入,但只要有別的勢力插足,土著反抗力量就會把侵略者拖入泥沼。

蘇聯不管怎麼說也是個超級大國,當時還跟阿富汗大面積接壤接壤,就這樣,它的入侵阿富汗,還只能以失敗告終。美國雖然國力超過當年蘇聯,但在地緣關係上,美阿卻遠不能與蘇阿相比。從這個層面分析,美國經營阿富汗,所面臨的困難不會比當年的蘇聯小。所以,只要有周邊勢力插手,美國肯定也會落得蘇聯的下場——當年就是美國和中國、伊朗、巴基斯坦等阿富汗周邊國家暗中支持反抗勢力,最終讓蘇聯在阿富汗鎩羽而歸。

阿富汗的特殊地緣區位,決定了無論是中國、俄羅斯還是伊朗,都絕不可能願意看到美國在阿富汗站穩腳跟。只要這三方打定主意添亂,美國步蘇聯後塵幾乎是板上釘釘。

可是特殊的時局,卻使讓美國破天荒的沒有享受這種待遇。

21世紀初的美國,國力可以說是傲視全球無人可敵。

而反觀可以影響阿富汗的主要周邊勢力: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已嚴重衰落,90年代又經歷經濟破產,區區一個車臣戰爭,俄羅斯都打的灰頭土臉,國力可以說事跌到了谷底——科索沃戰爭與南斯拉夫的解體,證明俄羅斯跟美國相比,已經完全不夠看。

至於中國,雖然較改革開放前國力已大幅提升,但終究底子還太薄,實力相較美國依然差了好幾個層次。

至於伊郎——連中俄都不敢對美國置喙,伊朗又豈敢鬧出什麼出格的事來?

正是出於對自家能耐的充分自信,美國悍然以反恐划下紅線,要求全球任何一個政府,都必須與恐怖勢力——其實就是阿富汗反美勢力劃清界限,誰敢不從,就是美國之敵。

這種「若非同道,既為寇讎」的強硬態度,果然使一眾阿富汗周邊勢力噤若寒蟬,哪怕大家心知美國動機不純,可是懾於它的強大實力,也不敢忤逆其意。美國獲得了排除外力干擾,獨自經營阿富汗的歷千古良機。

這也是美國戰略局勢最好的時間段,不但在戰場上步步為營,強化自己對阿富汗的掌控,而且以阿富汗為基地,對作為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的中亞板塊大肆滲透,其影響所及,甚至一度在土庫曼、烏茲別克等國家掀起顏色革命,伊朗也承受了來自美國的巨大壓力。

這也正是美國的如意算盤。阿富汗本身不過是一塊地處內陸的閉塞之地,美國之所以不惜重金苦心經營,其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將其打造成為自己的根據地,以此為依託,改變亞歐大陸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

可是,美國的黃粱美夢很快就破滅了。中亞顏色革命旋興即滅,這些國家的親美勢力也陸續下台;至於伊朗,雖然看上去危機重重,但就是屹立不倒。

何以如此?

首先當然是因為俄羅斯的反彈。中亞是蘇聯故土,伊朗也是俄國在中東的重要夥伴,美國要在它的後院開刀,俄羅斯當然不能坐以待斃。

可如果僅僅是俄羅斯一家,是不足以將局面扳回的。俄羅斯畢竟不是以前的蘇聯了,雖然相較於90年代的大衰退時期,其國力已有一定恢復,但比之於美國仍相差萬里——美國之所以敢打中亞的算盤,也就是瞅准了俄羅斯底牌有限,不足以與己抗衡。

可中國影響力的橫空出世,卻大大出乎美國預料。差不多與阿富汗戰爭同步,中國經濟開始高速增長,國力與日俱增。

伴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中國通過經濟的手段,逐漸在中亞拓展自己的地緣影響力。

雖說中國與俄羅斯在中亞也有許多結構性矛盾,但對於阻止美國進入,兩國的立場高度相同。

中國的進入,打亂了美國的部署。俄羅斯對中亞的政治影響基於二者之間緊密的地緣關係——這是美美國所不具備的。先前之所以俄羅斯影響力下降,很重要的原因在經濟層面。可現如今,中國的進入,使這一缺陷得以彌補。

中亞在地緣政治層面受俄羅斯鉗制,經濟上與中國的關聯度又越來越高,在政經皆繫於中俄的情況下,中亞蜒蚰受美國拉攏之理?

而對伊朗來說,中亞顏色革命的無果而終,意味著俄伊之間的戰略通道依然得以留存;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又使伊朗可以通過對華輸出石油換回自己急需的各種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美國經濟制裁的小國。所以伊朗也能繼續扛下去。

當然,美國好歹是全球霸主,它划下的反恐紅線,中俄肯定不會輕易去觸碰。但紅線範圍之外,中俄固守中亞板塊則完全無需顧忌美國感受。

這一來,美國人就難受了。畢竟阿富汗這鬼地方,閉塞不說,還貧瘠的要命,美國經營阿富汗,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經濟回報。相反,由於地緣關係極端疏離,美國要想維持自己在阿富汗的影響力,就要源源不斷的投入天量資源。

如果能以阿富汗為基,顛覆中亞地緣政治格局,那美國這麼大把大把花錢也還說得過去。可要是不行,那美國人就虧大發了——不僅每年都要在這裡消耗巨大國力,還得眼瞅著中國快速崛起,自己卻因深陷泥潭,無暇應對。

阿富汗不僅沒有成為美國撬動中亞的戰略槓桿,反而倒過頭來,成了消耗自家家底的泥潭。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形勢越來越明顯,最終,美國人失去了繼續耗下去的信心。所以,一待擊斃本拉登,美國好歹有了止損的理由,隨即馬上宣布結束阿富汗戰爭,並陸續退兵收場。

因為地緣關係極端疏離,隨著美軍的撤退,美國對阿富汗的影響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大幅萎縮。沒有美國大兵的阿富汗,又將成為周邊地緣勢力的舞台。

就中國而言,在現代科技水平下,橫亘在中阿之間的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其對中阿交流的天然阻斷作用,已經大大降低;而中國國力的高速增長,也使中國有了拓展對阿影響力的資本。

但是,在雲石君看來,中國並沒有在美國退出後,對阿富汗顯露出十分的興趣。儘管中國對阿投資也在不斷增加,可是中國並沒有開啟連接兩國陸上邊境的唯一戰略通道——瓦罕走廊,更沒有修建連接兩國邊境的道路交通設施,規劃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幾條主線也沒有哪一條途徑阿富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