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中國能夠防禦超音速反艦彈 美國手段不靠譜

@ 2015-11-15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海軍水面作戰艦防禦來襲反艦飛彈,是艦載武器發展的重點領域。除了在為中遠程艦空飛彈拓展反飛彈能力以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軍事強國還研製了多種型號的小口徑速射炮,力圖使用集火射擊和密集彈幕攔截來襲飛彈。

目前世界上已經服役的艦載小口徑近防炮有13種,其中美國的20毫米6管密集陣,俄羅斯的AK630和「卡什坦」,荷蘭的守門員,以及中國的7管30毫米艦炮,都是性能頂尖的佼佼者。這些近防炮的特點是採用6管或7管加特林轉管原理自動機,配備穿甲彈或半穿甲榴彈,射速3000至4000發/分鐘,可以攔截飛行速度在0.8馬赫左右的掠海飛行亞音速反艦飛彈,可以在高精度火控和隨動系統的操控下,在距離來襲飛彈一千多米的攔截窗口,噴射出100~200發炮彈,力求其中的二三發炮彈能夠命中反艦飛彈。但現在最先進的亞音速反艦飛彈多採用複雜的末端彈道,突防能力較高,可在近防炮的最佳攔截距離上突然進行機動動作,造成近防炮命中機率下降。

為了提高軍艦攔截反艦飛彈的能力,美國和中國都分別發展了滾動彈體攔截彈道,美國的是海拉姆近程艦空飛彈,中國則為紅旗-10飛彈,這兩種飛彈從外形到制導原理,再到性能,都高度相似。都採用紅外+被動雷達引導頭,彈體滾轉,機動能力超過20G的雙鴨翼舵面,可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統進行獨立的反導作戰,對超音速和亞音速飛彈都具有很高的毀傷機率。美國已經在主要水面艦上使用海拉姆飛彈替代了密集陣近防炮,從而成為唯一的艦載近程反導手段。但只是用海拉姆飛彈存在手段單一,近界較大等缺點,在面對超音速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時,容易錯失戰機。

中國則在艦艇防禦超音速反艦飛彈方面考慮的較周全。很多人都以為中國的海軍武器系統比較落後,其實這是慣性思維,中國的多數海軍武器系統都有兩個特點,一是性能先進,例如海紅旗9/紅旗16垂直發射艦空飛彈,新型的130毫米艦炮,小口徑近防炮,作戰指揮系統和數據鏈,都是世界最先進水平;二是獨立自主,中國的艦載武器多為自主研製,例如052C/D驅逐艦的四面相控陣雷達,是除美國外世界第二個在驅逐艦上使用的自主研製的神盾系統,就是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上的神盾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全套都是美國貨,日本不並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中國在艦艇近程反導領域也一樣,發展了中口徑艦炮、小口徑速射炮和近程艦空飛彈三套系統,相互配合,可層層攔截來襲飛彈,不留漏網之魚。

最外層是新型的76毫米艦炮,中國的76毫米艦炮以俄制AK76型艦炮為技術基礎,繼承了原炮的高可靠性,自行改進了火控和隨動系統,從而獲得了比原准型號更高的火力精度。從本世紀初開始,通過借鑑瑞典的阿海德和3P彈藥原理,中國開始研製高精度電子時間引信和引信裝訂技術,研發軸向定向破片技術,為76毫米艦炮配備了新概念反飛彈藥,使用炮口裝訂的高精度時間引信,內裝222枚鎢合金預置破片,可在3000米~10000米距離上打擊來襲超音速反艦飛彈。

第二層是國產的紅旗-10近程艦空飛彈,該飛彈已經廣泛配備於052D、056等水面艦,採用18聯裝、12聯裝和8聯裝多種配備形式,對低速目標射程為9公里,攔截超音速反艦飛彈距離為6公里,制導方式為被動雷達引導和紅外製導結合。

第三層為11管30毫米速射炮,即1130近防炮。該炮是在國產730近防炮基礎上的改進產品,炮管數量增加到11管,採用精度更高、功率更大的火炮隨動該系統,射速高達每分鐘10000發,每秒能噴射166發炮彈。可有效反擊超音速反艦飛彈,是新世紀中國海軍的最後一層防禦系統。根據海軍有關部門的研究,小口徑炮使用動能彈打擊反艦飛彈,隨著反艦飛彈飛行速度的增加,攔截窗口所需炮彈數量也成倍增加,為增加彈幕中的炮彈數量,就必須增加火炮的射速。

一般來說攔截1馬赫以下的亞音速反艦飛彈需要射速4000發/分鐘,攔截1.5馬赫飛彈的火炮射速需要5500發/分鐘,攔截2馬赫飛彈的射速需要達到6700發/分鐘,攔截3馬赫飛彈的射速為8000發,攔截4馬赫飛彈的射速就應該突破10000發。俄羅斯在研製高射速小口徑艦炮是採用了兩根630炮自動機並聯的方式,例如卡什坦系統,共計12跟炮管,射速也高達1萬發/分鐘,但由於並聯炮管存在左右力矩的相互干擾,造成火炮精度嚴重下降,經過對比,中國已經放棄這種得不償失的增加射速方式,轉而為單獨自動機增加炮管數量,研製了1130型11管艦炮,射速也突破1萬發,實驗表明該炮具有極高的射擊精度,在打擊3馬赫超音速目標時具有高毀傷率和多目標接戰能力,從而成為新世紀世界上最好的小口徑近防炮,目前已裝備遼寧號航母和新型的052D驅逐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