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若偷襲中國將會有4種毀滅方式

@ 2015-11-15

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在其著作《下一場戰爭》中,這樣預言式地描述了與中國有關的一場戰爭:

X年,一支大型的日本艦隊向南中國海駛去。午夜時分,艦隊指揮啟動邏輯炸彈,有超強感染能力的計算機病毒迅速將台灣的鐵路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海上交通導航系統等切斷、鎖死。

與此同時,日本隱身戰機分別到達大陸和台灣上空,投下電磁炸彈。

強烈的電磁波把計算機系統的電子組件全部摧毀。火車不能行進,飛機不能起飛,空軍陷入癱瘓,龐大的地面軍隊也不能有效地調動,戰略威懾失效,國家社會結構陷入混亂。

中國軍機劍指釣魚島

然後,日軍強大的空中攻勢開始了:戰鬥轟炸機撲向北京、上海、台北,巡航導彈如暴雨般飛來……

溫伯格以一個軍人的專業視角,描繪了一個日趨成熟的作戰方式——信息戰。而他所設想的隱身戰機,正是已經正式服役並有可能出售給日本的F-22。

看完就懂了:日本若偷襲中國將會有4種毀滅方式

東海艦隊

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報導,美國眾議院已經取消了F-22的外銷禁令,並考慮向日本出售F-22的問題。而日本對此期待已久,如果獲得美國的F-22「猛禽」戰機,將會大幅度提升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力。

美國的F-22戰機集合了各種最新技術,既能突破現行防空雷達、紅外線等偵察設備的預警,又具有超音速巡航、大載彈量和高機動作戰性能。

五角大樓官員說,「空軍想把突破能力和遠距離投射能力結合起來,以便部署破門而入的力量,為其他陸海空軍部隊掃清道路。」

而F-22戰鬥機的作用,就是負責「把門踹倒」,這個「門」首先是對方的空中之門。從溫伯格的假想可以看出,隱形戰機的突防能力非常可怕。由於隱形戰機​​將擔當信息戰場的主力,能在短時間內癱瘓敵方國家機器運轉,無疑比只對領導人進行「斬首行動」更有意義。

除了美國準備向日本出口「F-22」戰機外,按照美軍正常的換裝計劃,美國駐亞太地區的空軍主力戰機最遲在2010年前將全面換裝F-22A,這樣,美國在東亞自然而然地將落滿「猛禽」。

因此在未來5年之內,一支數量驚人、性能優越、戰力強悍的美國空軍,將出現在東亞地區。

第一種設想:僅僅對於入侵釣魚島領空、領海的自衛隊機、艦,就地殲滅。

可能的結果:舉世嘩然。世界經濟動盪。兩國備戰。日本向美國、聯合國哭訴。美軍沒損失。美國不會動用武力介入。美國警告中國,加派一個航母戰鬥群到東亞長住,並給予日本裝備、情報支持。戰事擴大可能性不大。

安倍晉三

第二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除就地解決自衛隊機艦外,我海空軍在更廣泛的海域空域(整個東海)形成進攻態勢,誘使自衛隊出海和升空迎戰,並重創之。

可能的結果:美軍沒損失。美國不會開火攻擊中國海空軍。美軍升級戰備等級,在東亞全面對解放軍布防,加派兩個航母戰鬥群到東亞,有可能對我實行電子乾擾。美國嚴厲警告中國,並給予日本裝備、情報支持。

由於裝備補充及時,兵員儲備充分,日本自衛隊短時即可恢復元氣。戰事有擴大可能。中國付出代價,給日本以教訓。美國可能建議聯合國託管釣魚島。

第三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二炮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常規彈頭突擊日本境內所有自衛隊目標,尤其是機場、軍港、防空導彈陣地。

空軍、海航隨即開展第二波次打擊,力爭全殲海上自衛隊並大部殲滅航空自衛隊。以上攻擊盡量避免殃及美軍,因為有些基地是美日共用的,這很麻煩。

可能的結果:空軍、海航的第二波次打擊很可能遭到美軍的電磁甚至火力反擊。空軍、海航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有限,又投鼠忌器,可能會出現付出代價但毀傷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從日本的角度看,中國人7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因為攻擊了日本本土,美軍又可能出現傷亡,美軍至少會對我開展電子戰,很可能出動F22打擊我空中力量,甚至出動FA18和B2打擊我東南沿海機場,美核潛艇及大型水面艦隻也可能以巡航導彈攻擊我海軍艦隻和基地。

戰事擴大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二炮再對美軍基地實施報復打擊,或擊沉、擊傷美航母,美國可能攻擊我東部基礎設施和經濟目標。為避免終極誤判,美軍不大可能攻擊我二炮。

短暫衝突後,中美都會選擇停火。美國事後肯定大舉移兵東亞,對中國長期海空封鎖和監視。中國要等下次戰爭才有機會收回釣魚島。

第四種設想:一旦釣魚島有事,中國不動聲色。

二炮秘密進入一級戰備,彈道導彈核潛艇秘密出海。幾天后某個時刻幾件事同時發生:日本主要社會經濟目標(包括全部核電站)遭到鋪天蓋地的核打擊;

中國200個大城市開始緊急疏散;我駐美大使告知美方日本已經不復存在,但美軍駐日基地均未遭打擊,中國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導彈隨時準備回擊美國可能的核攻擊。

可能的結果:鑑於日美安保條約的一個締約方及安保標的已經滅失,美國認為沒必要為了一個已經不存在盟友而介入一場已經結束了的戰爭。全世界空前團結,緊急行動起來,聯合應對放射性塵埃污染。

以上設想的指導思想是講求速戰速決、講求主動性和突然性,不給日美準備時間。螺旋升級、持久戰顯然對我不利。但一旦開戰,就不是我們單方面可以控制的了。

現在再回到本文的開頭——經濟手段顯然更應該是鬥爭的首選。因為即使發生了軍事衝突,之後,還是要進行經濟戰。

所以,對日經濟鬥爭,即使阻力重重、即使付出代價,都要堅決做。在軍事上形成壓倒優勢之前,軍事衝突應該是不得已才為之,應該是排在經濟手段之後的選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