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少數民族統一全國的朝代並不多,雖然遼和金也曾縱橫一時,但畢竟不是全國性的政權。真正實現完整統一的朝代只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元朝和清朝的情況又不完全相同,元朝僅僅統治了89年之後就被趕回草原重新放羊了,所以洪武皇帝朱元璋得意洋洋的對群臣講「胡虜皆無百年之運」。但是如果明太祖泉下有知「他打下來的天下,又被另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了200多年」,會有何感想?
清朝入關時,其本民族人口在60至80萬之間,滿洲八旗、漢八旗、蒙八旗的總兵力加在一起也只有20餘萬。而明朝的人口,最保守的估計也在1億以上,有的觀點甚至認為超過了2億。人口懸殊這麼大,清朝又是如何統治了漢人200多年呢?
一、清朝的統治集團不僅僅只有滿人,而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清朝的統治集團中不僅僅只有滿人,除了本民族以外,還有蒙古人和漢人。早在清朝還未入關的皇太極時期,清朝就通過拉攏和政治聯姻,使蒙古倒向了清朝。在清朝的人口管理中,除了滿洲八旗以外,還有特意建立了蒙八旗。所以說跟著清朝比南下搶劫被明朝暴打強得多,既然自己是得利者,蒙古自然全力維護清朝的統治。
漢人中的一些人也進入了統治集團的內部。清軍未入關之前,范文程、洪承疇、孔有德等人這些明朝的叛逆,先後投降了清朝,並在清朝入關以後對待自己的本民族同胞比誰都狠。同時,清朝也注意拉攏漢人中的知識分子。元朝統治時期,一共只開了8次科舉考試,一肚子才華的文人們沒有晉升之路,不忽悠大家造反才怪。這也是在元末時期,每個起義軍首領身邊都有一大群文人為其出謀劃策的原因。不過,清朝看到了元朝的前車之鑑,它學聰明了。在入關之初,就開始進行科舉考試,拉攏漢人中的知識分子。這些文人們得到了清朝的官職,不但不會再去做「反清復明」的危險之事,反而會極力鎮壓人民的反抗活動。
二、農業產量的提高降低了農民反抗的機率
明朝之所以滅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末期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明朝末年,災害不斷,糧食大量減產,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一直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這是除了李自成、張獻忠一大批造反者,他們忽悠著農民反抗地方豪強的壓榨。可憐的農民沒有糧食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只能跟著他們造反,以求得活命。雖然明朝並不缺乏名帥名將,明軍戰鬥力也遠遠不是清朝後來宣稱的不堪一擊。但是,因為沒有土地和飢餓的雙重壓力,越來越多的農民被迫鋌而走險。這也是明軍一直奮力進剿,但「流寇卻越打越多」的主要原因。
而清朝入關以後,情況又發生了不同。由於多年的戰亂,致使人口數量大幅度下滑。這個時期土地夠用了,得到土地的農民自然也就不會再鬧事了。此外,糧食作物的增加也是一大原因。番薯這個神器在清朝開始大面積普及,不得不說它的產量可比小麥、水稻等傳統作物高多了。農民們的要求非常低,能夠吃飽飯就可以了。只要能活下去,他們就不會反抗。雖然在清朝入關的前期,有很多有識之士宣稱反清復明,但是已經失去了一大部分的群眾資源。所謂的康乾盛世,大多數農民就是吃番薯,而不是大米、白面,從這方面看,明朝輸得真冤枉。
三、殘酷的鎮壓和後期的文字獄,使有識之士消耗殆盡
清朝入關之後,對於那些堅決的抵抗者絕不手軟。從揚州到嘉定,從嘉定到江陰,最後再到廣州。清軍的南下的過程中,無數有識之士倒在了血泊之中。為了降低漢人的抵抗意志,他們推出了剃髮易服的法令,正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又有一大批對祖國數千年歷史不忍廢棄者被殺。最後剩下的就是一些為了活命而選擇屈服的人。
選擇屈服的人之中,有很多並沒有真正屈服。由於通過軍事手段推翻清朝已無可能。他們只能通過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懷,傳播反抗思想。剛剛坐穩中原的江山的清朝當然不能容忍,所以從康熙一直到乾隆這100多年裡,文字獄接連不斷,而且一件比一件大,牽連之人一次比一次多。講過百餘年的高壓統治,漢人中的知識分子不在敢在書中書寫反清的思想,這樣的思想也只能存在腦海之中,而表面上只能寫一寫山水人情之類的東西應付差事。但是更多的人怕惹禍上身,選擇了做大清國的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