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電腦成像技術(簡稱CGI)發展得如此先進,以至於很多情況下你甚至無法意識到,眼前螢幕上所呈現的畫面原本只是一捆桌球和綠色的磚塊。一座座人山人海的城市原本只是電腦輸入的一連串二進位數字,卻正是這些花招讓你信以為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特效能有如此之大的進步著實了不起,但本文並非旨在談論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效。相反,這份列表想說說那些在特效領域玩脫了的大製作影片。
10 X戰警前傳中金剛狼的爪子
自從2000年以來,休·傑克曼就一直飾演著金剛狼的角色,15年來牢不可撼,令人稱奇。當他堅稱第三部金剛狼電影將是他最後一次戴上利爪時,取而代之的卻是一部無須他佩戴專屬金剛爪的同系列電影——《X戰警前傳:金剛狼》。它並非X戰警系列電影中的佼佼者,甚至在爛番茄網上位列所有X戰警系列中的最後一名。然而它最令人反感的部分在於對金剛狼爪子的處理。
起初,金剛狼的爪子是休·傑克曼親手佩戴的實體道具。如今,它已完全被電腦特效所取代。你在上圖中所看到的並非上映前網絡上泄露的未完成樣片,而是真正在電影院上映的最終版本。它們明顯遠比前幾部電影中的實物爪子要遜色。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電影中幽浮魔點這一角色。他身上的一切都由緊身衣褲和化妝特效完成,並且銜接完美。一部擁有1.5億美元預算的電影竟然讓金剛狼的爪子這樣重要的道具出了紕漏,而對配角投入大量心思,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9 亦真亦幻的不老泉
由於人們不免走向暮年,因此他們一直在尋找永葆青春的途徑。大量水母顯然已經通曉了青春不死的秘密,然而我們對此依然一無所知。人類至今都無力抵抗時間的侵襲,動畫家為將青春不復的名人們付出了數十年的努力,卻還是無法重現他們昔日的美貌。當電影《創·戰紀》利用數位技術創造了年輕傑夫·布里吉斯的電腦特效版本時,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他,認為那不過是個瘋狂可怖的假臉怪,因為它被認為是努力想要冒充人類的遊戲項目。然而,當冒牌傑夫·布里吉斯在現實世界向他兒子道別的閃回鏡頭出現時,那種想法完全被拋到了一邊。
如果說《創·戰紀》的特效確實不那麼和諧,那麼在近代電影史上,《旗鼓相當》無疑是將減齡特效做的最糟糕的一個。這部電影以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和勞勃狄尼洛30年前的打戲開場,風華正茂的兩人本應帶來一場驚艷的打戲,最終卻狼狽收場。他們看起來就好像兩個誤入真實世界的蠟像,暴露在熱光燈下動彈不得,那兩張熔化的臉似乎無時無刻不在表達對這個世界的嘲笑和厭惡。
這兩個蠟像拳擊手是恐怖谷理論的最好實例,而《蟻人》則幾乎是減齡特效的完美示範。這部電影的效果會讓你相信,的確是年輕版的麥可·道格拉斯站在攝像機面前,只要你不盯著他看太久。
8過世的南希·馬珊德重現《黑道家族》
一個演員的過世對於電視連續劇和電影的拍攝來說常常意味著要替換演員,重寫劇本,或是放棄他們生前拍攝的場景以與之後場景保持一致,因而可能對拍攝過程帶來致命的打擊。然而,有了電腦特效,已經過世的人得以「死而復生」。這種「復活」的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2013年的英國,逼真的電腦特效版奧黛麗·赫本現身兜售巧克力(這不是玩笑),實在令人震驚。
這不是製作方第一次用特技效果來使死者「起死回生」。十三年前,南希·馬珊德在HBO同名電視連續劇中「復活」並扮演了托尼的母親,利維亞·索普拉諾。這幾秒鐘的場景耗費了數十萬美元,動畫師逐幀使用數字化技術,將南希·馬珊德的頭添加到面對詹姆士·甘多費尼的一個場景中,並利用選剩鏡頭、刪除鏡頭中的音頻來拼湊出呆板不自然的對話。正如你在放映的剪輯片段里看到的一樣,效果簡直讓人無法直視。美劇大佬聲稱,這一場景是用於避免角色幕後死亡的千篇一律的處理方式,以解釋南希在這一劇中的缺席。在這之後,他們很快刪除了這一角色。
7《洛杉磯大逃亡》:為求特效置妙計於不顧
《紐約大逃亡》剛剛開拍時沒有多少預算,總共只有區區六百萬,為了順利完成拍攝,他們只能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其中有一個紐約的3D全景鏡頭,按80年代的常規做法,用電腦製作很可能會花光他們所有的預算,所以John Carpenter(譯者註:影片導演)用綠色的膠帶簡陋地蓋在紐約全景模型之外。最後的成果看起來與花大價錢用電腦做的相差無幾。這個方法既機智又有著很高的性價比。
《紐約大逃亡》令人驚喜地異常賣座,於是製片廠得到了5000萬美元的預算來做一部加強版的續集《洛杉磯大逃亡》。隨著特效日趨平價,同時動作場景也因預算的提高而逐漸增多,製片人員自然而然地開始升級採用電腦成像的場景。然而這次升級並沒有得到好成效,觀眾見到的只是在主題公園裡就能見到的場景,還是因為違章要在幾天後關門的那種。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Plissken(譯者註:影片主角)那艘違反物理原理的潛水艇在水底環球影城外被鯊魚攻擊的場景。
6《迷失》:渣到能在圖像中數出多邊形的特效
要求一部電視劇擁有最逼真的特效是不現實的,因為電視劇往往擁有嚴格的預算和緊湊到近乎荒唐的截止日期。但《迷失》的第一季拍攝卻與上述說法完全相悖,每一集的投入都多得驚人,以至於最終為預算大開綠燈的人被炒了魷魚。不過《迷失》依舊在一個以經常砍劇著稱的電視台連播六季。事實上,全劇第一季第一集的逼真程度,甚至讓新聞站誤以為他們收到的是一段飛機爆炸的真實錄影。
但也正因此,對比之下,之後幾季的特效便顯得不堪入目。例如第五季中「Follow the Leader」一集中,倖存者們登上了一艘離開孤島的潛水艇。觀眾們竟然可以數出潛水艇圖像中的多邊形數量。對於外行而言,可以理解為這些多邊形組成了一個三維物體的外形。一定程度上,多邊形的數量越多,組成的三維物體就越逼真。如果組成某個物體的多邊形數量你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那麼它的技術運用顯然是不過關的。
5Neo的打鬥撞壞了「母體」(譯者註:雙關語,亦有弄糟了《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之義)
《黑客帝國》系列的第一部以其獨創的特效運用和近乎不可能的機位角度顛覆了影片製作領域,並因此在之後多次被拙劣模仿,讓人難以容忍。但這樣的褒獎並不能加諸因承載了太多想法而過於繁複的續集上。儘管劇情依舊很有趣,但它們的特效和電腦成像技術未能讓觀眾感到驚艷與神經緊繃。事實上,《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因為Neo和特工Smiths複製人間戰鬥時的卡通電玩般的特效而引發一片吐槽。
但如果這種電玩式的特效其實是有意為之呢?粉絲群中有這樣一種理論(許多種理論之一),認為特效效果變得越來越拙劣,其實是在表示,「母體」本身因大量複製人特工的奔跑戰鬥而超出負荷。即使動用了所有的能量,仍然不能維持形態。這個理論似乎與影片本身相吻合,因為在打鬥開始之初,一切都顯得十分真實;而當所有特工將進攻矛頭指向Neo時便開始有了違和感。儘管可能只是電腦成像玩脫了,但對於這支在一場動作戲上投入4000萬美元的團隊,你所期待的本應不止只有這些。
4《怪形》的重製
如果你是恐怖片的粉絲,那麼你或許知道,約翰·卡朋特版的《怪形》基本上完全是實效製作,並且製作精良。雖然並非每個場景都完美無缺,但是1980的這部電影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即使是現在看來,恐怖效果也不遜於幾十年前。
2011年,《怪形》用相同的方式進行了翻拍,電影中的絕大部分是用實物製作和木偶來完成的。不幸的是,在上映之前,製作方決意用電腦特效的怪獸替代實物重拍這部電影。即便剛上映,這部電影所謂的「全新先進」效果也已經顯得過時,招來差評一片。雖然網絡上只有這部電影原始版本的少數片段,但是那原膠片的短短几秒遠比CGI效果所能實現的要有看點。
3萊戈拉斯違背物理規律
最初的指環王系列電影完成了實物拍攝的驚人壯舉。劇組將整個夏爾郡建造在紐西蘭的山間,並且在正式拍攝前將其閒置了好幾個月,任其被植被覆蓋,只為了營造出生活氣息。同時劇組手工製作出了大量鎖子甲用於裝備士兵,哪怕他們中的大多數根本不會出現在熒幕上。最重要的是,與霍比特人三部曲中的電腦特效相反,半獸人都是由畫上特殊妝容的真人演員扮演。
在霍比特人系列電影中,很多可以用實物拍攝解決的事情都被卡通化了,僅僅是為了讓3D版物有所值。影片本身依然是有趣的,然而有趣並不能夠使其擺脫被批評的命運,三部曲的其中一個場景甚至令粉絲們引以為恥。
萊戈拉斯,這個在霍比特人原著中甚至不存在的角色,卻是其中一個場景的重要人物。他在與半獸人決鬥的場景中,踩著被自己擊落的城堡碎片向上跳。這一場景就像是在月球上憑藉特殊的重力效果完成的,刨根問底的電影愛好者們認定它是不可能的。《流言終結者》節目曾試圖重現類似的特技,結果卻以失敗告終。影片對於這個場景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萊戈拉斯是個有魔力的人物,他不必遵循物理規律。
2神奇四俠(2015)註定失敗
2015年重製的神奇四俠並沒有令人驚艷的表現。它的改編令人失望,大量虧損超出預算,預映差評一片,3D版也因高昂的成本而被取消上映。在大部分網民眼中,這部電影的票房會撲街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然而對於忠實的漫畫粉絲們來說,這部電影帶來的真實感受依然刷新了他們的下限。
所有之前大力宣傳的動作場景都被剪輯成了散亂的片段,而非直接呈現。從預告和宣傳片中可以看出,其中一個原因是打鬥場面蹩腳的電腦特效,比如石頭人一度掀起了坦克的半個頂,卻只是讓它消失在一團極具廉價感的爆炸火焰中。
在電影的高潮部分,這群人馬奔赴零號星球去抵抗毀滅博士。這是影片僅有的大場面動作情景之一,而就連這一段也飽受廉價且慘不忍睹的電腦特效摧殘。星球的布景就像是從卡通片《摩登原始人》中拷貝過來的一樣。你甚至可以看到這一特效在宣傳劇照中出現,千篇一律的地形如同遊戲畫面一般拙劣。
1暮光之城系列電影完全忽視了電腦特效的首要規則
儘管電腦特效在過去十年間發展速度驚人,我們依然無法使人類形象長時間出現而不露出馬腳,除非我們讓他們置身暗處,或者用某些手法讓他們處於視線焦點之外。儘管我們目前可能還未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實際上非常善於察覺他人身上的不妥之處,並且總對那些試圖偽裝成人的東西抱有警惕。這被稱為「恐怖谷理論」。在大預算的電腦特效製作中這一點不可輕視,除非你真的對這一切渾不在意。
暮光之城系列電影正是因為這樣明目張胆地忽視人物逼真度而成了反面教材。在大結局中,貝拉和她英俊不凡的丈夫生下了一個孩子,並發生了其他一些事情。重點在於,這裡要出現一個嬰兒。電影的特效部門沒有像普通公司那樣選擇僱傭兒童演員,而是製作了一個玩具嬰兒,並且這個嬰兒的面容完全失真。在經歷了這樣一場失敗之後,你可能以為他們會吸取教訓並改用真人,可他們卻選擇了運用電腦技術合成一個虛擬嬰兒,然後將其加到場景之中,還採用了一些將嬰兒處於鏡頭中心完全曝光的長鏡頭。這已經不是「恐怖谷」可以形容的了;這簡直是個噩夢,與暮光之城的主題倒是完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