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雲「一炷香的時間」,等人一炷香,練功一炷香,打坐一炷香。但一炷香時間究竟有多長?這句俗語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以香為計時單位又反映古人怎樣思量?在此為你揭秘「一炷香的時間」。
在西方傳入鐘錶之前,古人以燒香的過程計算時間。而燃燒一炷香的時間,對應現代計時有多久?其實眾說紛紜,有說一個小時,亦有說半個小時,甚至有學者認為可以燃燒一個時辰,即現代計時的兩個小時。
而這種多說法中,「僧人打坐說」流傳最廣。一切要從香作為計時工具的最早使用者和場所,其起源地——佛教寺廟說起。據傳,當僧人打坐時,他們就會燃起一炷香,做計時用。用意十分美好,意在「祈禱上蒼,降福人間」。
僧人以燒香計時,古時手工製作的香柱半時辰燃盡,而古時的半時辰,是現代計時中的一個小時。所以,「一炷香的時辰」就是現代的一小時。不過,這樣的一個小時並不是非常精準的。具體時長要視乎燒香時環境,風力、濕度等多個因素均有產生影響,但都在一小時左右。
古代晚間有專職打更師傅,更夫夜晚打更時,也以燒香計,所以香又被稱為「更香」。
除香以外,古代的計時工具還有日晷和漏壺,但都有使用局限性,前者依賴陽光,後者需要加水,都不如燒香方便。因為香可以隨身攜帶,燃燒時還會釋放香味,令人心神放鬆,就成為古人最鍾意的計時工具。
另一方面,香也有諸多形態,如爐、盤等,古人對時間的概念也就相應有「一爐香的時間」、「一盤香的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