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數量眾多的國產殲15艦載戰鬥機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張殲15艦載戰鬥機的照片,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張照片中的殲15並排停放在地面上,數量之多完全一眼看不到盡頭,從殲15機身113的編號可以看得出來,該機現在已經較大規模的服役,為何殲15戰機短期之內大量服役,我們針對這個話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作為中國第一款固定翼艦載戰鬥機,殲15從首次曝光開始就一直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這款外型上和俄羅斯蘇33幾乎一樣的艦載戰鬥機,外界一直認為是中國在蘇33基礎上的國產版本,其實這種說話有一定的道理,畢竟中國在研製殲15的時候,參考了從烏克蘭購買的蘇33原型機T10K。
圖為俄羅斯蘇33艦載戰鬥機
中國殲15和蘇33戰機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作為後起之秀,中國殲15有著較大的後發優勢,在中國吃透了蘇27戰機技術後,中國獨立研製出殲11B和殲16戰機,這些戰機使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尤其是在電子信息技術方面,中國比俄羅斯有著更大的優勢,因此,殲15戰機的研製就得益於中國在蘇凱戰機方面的技術基礎,安裝了比蘇33更先進的雷達電子設備,複合材料的使用上也更佔優勢,是的殲15有著比蘇33更強的作戰能力。
殲15艦載戰鬥機在2009年8月31日首飛成功,2012年11月23日由試飛員戴明盟首次在遼寧號航母上起降成功,不過之後從曝光的數量上來看,殲15在產量上並沒有很大的突破,數量較少的殲15一直進行著和中國遼寧號航母的各種實驗和磨合工作,直到今年9月3日抗戰70週年大閱兵中,殲15首次以5機編隊飛過天安門,才讓外界一堵其颯爽英姿。
圖為外媒曝光的國產航母建造衛星圖
近期,殲15的產量明顯增加,通過本次網上曝光的數量眾多殲15戰機照片就可以看得出來,主要原因可能是將之前發現的眾多技術問題得以解決,排除了生產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另外,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和近期曝光的國產航母有關,有消息指出,國產第一艘航母可能會在明年年末下水,這就面臨著航母艦載機大量上艦的需求問題。
毫無疑問,中國大連造船廠正在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由於該廠是改裝遼寧號航母的船廠,對航母的建造技術也比較了解,因此,從現在曝光的網絡和衛星圖片可以看到,大連造船廠建造的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進展非常快,完全可能在明年下水,加上中國遼寧艦培養出不止一批船員,在國產第一艘航母服役之初,便可能會裝備有大量的殲15艦載戰鬥機,以便快速形成戰鬥力。
作為中國國產航母的絕對主力戰機,殲15將會在短期之內成為中國遼寧艦和國產航母的主力作戰力量,因此,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近期,殲15艦載戰鬥機大量服役,完全可以理解為是在為中國國產航母做相關配套,從而也證明中國首艘國產航母進展順利,是未來中國國產航母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