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這個無意的動作,每年會導致 1500 名嬰兒死亡,爸媽千萬別犯了!

@ 2015-11-03

哭是人類的情緒表達方式,對嬰兒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可能因為飢餓、寒冷抑或是情緒低落而放聲大哭。

通常家長一見到嬰兒啼哭,就會去撫慰他,或者是抱著他輕輕搖晃。然而即使是承受力極佳的父母,對嬰兒長時間的哭聲恐怕也難以招架。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還能耐心地搖晃,動作輕柔而又充滿愛意。但是如果嬰兒仍啼哭不止,他們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甚至會憤怒抑或使勁地搖晃寶寶,使其安靜下來。殊不知這種行為,很有可能將他們手中的小天使從人間送到天堂。

嬰兒的頭頸很脆弱

輕微的搖晃對嬰兒腦部神經發育也是有益的,但如果搖晃過於劇烈,嬰兒的大腦、頸部可能會受到傷害。

嬰兒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與成年人不一樣。根據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大腦重量占自身體重的 27% 左右 ;成年後,人類的大腦平均重量大約 1.5 公斤,只有自身體重的 2.5%。

此外,出生 5 個月之內的嬰兒,他們的大腦、頸部肌肉以及頸椎發育都不完善。這也是導致其頭頸脆弱的主要原因。

如果使勁地搖晃他們,會使大腦和頸椎受損的風險大大提升。

什麼是搖晃嬰兒綜合徵?

所謂「搖晃嬰兒綜合徵(SBS)」,在國外也叫「虐待性頭部創傷」。與一般的輕輕搖晃不同,這種行為是指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猛烈搖晃嬰兒,從而使其出現腦出血、眼睛出血等情況,嚴重者可致死亡,即使是存活下來,長大後也很有可能智力低下、發育不良。

儘管搖晃嬰兒綜合症很早就有人記錄,但真正從科學角度去認識它的時間並不長,因為從外表來看,患兒沒有被虐待的痕跡或體外創傷。

十多年前,英國的一場官司讓搖晃嬰兒綜合徵家喻戶曉,並使得人們能夠從科學角度上去認識它:

1997 年,英國保姆 Louise Woodward 被指控謀殺一名年僅 8 個月大的嬰兒 Eappen。但是 Eappen 死時並無明顯外傷,律師和醫生在漫長的求證中才發現,孩子的死很有可能是保姆使勁搖晃其頭部所致。儘管最後真相大白,確實是保姆所為,但 Eappen 早已離開人世。

搖晃嬰兒綜合徵自此深入人心,很多人知道了,它其實是人為帶來的惡意創傷。

猛烈搖晃的後果有多嚴重?

猛烈搖晃嬰兒能破壞嬰兒正在發育的大腦,腦部血管通常在劇烈搖晃下破裂,從而出現腦出血以及眼睛出血等症狀。

根據美國國家搖晃嬰兒綜合徵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Shaken Baby Syndrome)的資料顯示,每 10 萬名兩歲以下的嬰兒,就有 16~33 名嬰兒會出現搖晃嬰兒綜合徵,在這些嬰兒當中,約有 1/3 的嬰兒情況會比較嚴重,甚至死亡。

在搖晃嬰兒綜合徵受害者中,男嬰要比女嬰的比例高很多,占了 61%,或許是因為男嬰更讓父母或保姆煩躁不安。

統計的資料還顯示,大約有 41% 的嬰兒,曾遭受二次傷害,也就是說,這種嬰兒虐待行為經常性地出現在嬰兒身上。

很多嬰兒遭到傷害之後,即使在與死神的抗戰中撿回一條命,但是他們在智力乃至於身體發育方面,都會異於常人。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1. 大多悲劇出於疏忽

在美國,大約每年約有 1 500 名嬰兒因疏忽或是虐待而死亡,其中 78% 是由於父母或家庭保姆疏忽所導致,其中 18% 是由於遭受有意或無意搖晃,出現搖晃嬰兒綜合徵死亡的。

因此,有意識地避免用力搖晃寶寶十分重要。

2. 後「爸」更需耐心

有資料顯明,父母離異後,嬰兒母親身邊的男朋友,會對嬰兒構成潛在的威脅。

如同非洲獅子的叢林法則一樣,新獅王取代老獅王的地位後,一場對老獅王遺留下來的幼獅的屠戮在所難免。人類社會也遵循著相似的法則,只不過它更隱蔽,更難以察覺。

在母親面前,陌生的成年男性對嬰兒充滿愛意,看上去很有安全感,但當讓他們與嬰兒獨處的時候,他們平日對嬰兒壓抑已久的厭惡感,很有可能在嬰兒的一次哭鬧中爆發。事實上,很多搖晃嬰兒綜合徵的案例,就出現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

3.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美國學者對搖晃嬰兒綜合徵做了非常細緻的研究。

他們發現,儘管搖晃嬰兒綜合徵發生在不同的社會階層,跟父母的教育、社會地位沒有直接關聯,但是父母的經濟水平以及生活壓力,與搖晃嬰兒綜合徵高度相關。

顯然,在壓力之下,即使是平日耐性極好的父母可能也會對自己的孩子施予「毒手」,儘管這樣做可能是無意的。

之所以說無意的行為也會導致搖晃嬰兒綜合徵,這是因為除了人為主觀意識上的暴力傾向外,在父母陪嬰兒玩耍時,不當的行為也可能會引起該症狀。

點擊查看 >> 如何應對孩子哭鬧

4. 不要高舉拋接

很多大人喜歡高舉拋接嬰兒,因為這種感官上的刺激,有時能逗樂嬰兒,所以很多大人都喜歡這樣做。

但是如果在拋起嬰兒後,沒能同時接住嬰兒的身體和頭部,那麼嬰兒的頭部在慣性的作用下向下運動,頭部與軀幹極易形成錯位,嬰兒脆弱的頸部肌肉和頸椎難以招架這種壓力,容易引起傷害。

盪鞦韆、搖搖車的原理也類似。所以父母陪孩子外出遊玩,即使他們哭喊著想去玩,父母也不要輕易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有在確保安全或者有家長監護的情況下,才可讓他們玩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