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愛孩子,為什麼連這件事都做不到?

@ 2015-11-02

小孩子聽不懂道理,這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認知。

傳統權威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變成父母的時候,通常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因為我們從小的成長環境里,聽到的都是-------

「小孩子問這麼多幹什麼」

「你懂啥,長大自然會明白」

「現在跟你說了也不懂」

........

上述這些還是比較「和善」的父母溝通方式。

「不要廢話,吃飯,是我懂的多,還是你懂得多」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多」

「再頂嘴,給我出去,不要吃飯了,出去反思」

「閉嘴,我是你老媽,我說了算,你這是皮痒痒嗎?」

........

我想脾氣急躁的父母還有更難聽、更傷孩子自尊心的話,對不起,我實在寫不下去。

面對孩子犯錯後,比如破壞玩具、扔奶瓶、撕書、扔書、浪費飯菜等等。不順從孩子的意思,孩子用哭抗議或者躺在地上耍賴。此時此刻爸爸媽媽要學會控制情緒,請不要罵孩子,更不要打孩子,如果犯錯,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想想:

現在這樣的行為哪裡不對。。。。。。

好好想想,哪裡做錯了。。。。。。

寶寶都是很聰明的,認真想想,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人,都是希望被尊重。父母用絕對權威凌駕一切道理之上的教育方式,某種程度有些不尊重孩子,「我是你爸爸、媽媽,我說了算」 「孩子說你不是我爸爸、媽媽」,這能構成道理嗎?因為父母面對的是一個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小孩」,難免會發揮做爸爸媽媽的權威,是非對錯、黑白曲直,應該找出其中的道理。

父母的勇敢、勇於改正自己,才是愛孩子的表現。給孩子吃什麼?住宿條件如何?等等,都比不上父母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和愛心。或許,生活中,一點點是不夠的,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和體力。因為沒有人告訴我,我們從成為爸爸媽媽的第一天開始,我應該如何教寶寶學會規矩和禮教。但是發自內心的愛孩子,愛指引著爸爸媽媽,要好好的跟孩子說明道理,小孩子都願意聽道理,願意被尊重。花了耐心,跟孩子就不會衝突嗎?仍然或多或少有問題,畢竟生活就是磕磕碰碰,冷靜下來,願意花時間跟孩子分享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針對爭執的問題循循善誘給予解答;你愛孩子,上刀山下火海你都願意做,給孩子說說道理算什麼呢?

1,遵循「先苦後甘」,苦的時間不會太長,人格塑形的頭幾年,甘的時間是看不到盡頭的,潛力無限。好好跟孩子說話,是以寬厚為出發點的教養方式。

2,不要對孩子抱有偏見,當你對孩子失去信心的時候,問題往往就出現了,很難言傳。你相信孩子會改變,給孩子改正的機會,這是教育孩子的中心思想。

3,父母不要憑空消失,許多父母面對上班或出差的問題,寶寶的不舍會大哭,爸爸媽媽選擇「偷跑」,對孩子心理,他會沒有安全感。「偷跑」是掩耳盜鈴的做法,孩子仍會照哭不誤,也可能會更久,你只是聽不到而已,要好好跟孩子說道理。「聽不懂」「做得到」是兩碼事,不過,只要寶寶願意聽,即使不同意點頭給爸爸媽媽走,但是孩子的心裡一整天會踏實,因為爸爸媽媽忙完會回家看自己的。

4,孩子遊戲玩耍興奮的時候,有可能會做一些潛在危險的運動時候,要通過簡明扼要的肢體語言,清楚的把訊息告訴孩子,將道理融合在自然的肢體里,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環。盡情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不要太過於嚴肅,有時候父母也要有幽默力和想像力,到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真正神奇的結果,永遠是孩子創造的。

5, 孩子不吃飯,爸爸媽媽怎麼跟孩子說道理呢?「媽媽,我肚子餓」孩子總是喜歡在非吃飯時間喊餓。吃飯這件事情,不用跟孩子說道理,是上帝賦予人類延續下去滅絕的本能之一,父母遵循著自然法則養育孩子就好。毋需父母說道理,或者端著碗到處追著孩子喂飯,孩子的生理現象就會告訴他該吃東西了。

為什麼要吃青菜?為什麼要吃藥?不喜歡睡覺?。。。。。。小孩子,需要一種說辭,不要太空洞難以理解,不可以是權威無理由的,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語。父母要拿出耐心,將每一件事情的原委說給孩子聽,也是孩子願意開始「聽父母的話」的起點,要給孩子「頂嘴」的機會,在孩子的字典里,那叫「討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