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貓哥心中,山葉是一個很神聖的品牌。因為在小時候學習吉他的時候,貓哥的老師用的就是山葉的吉他。當老師在對著我彈唱當時最火的《因為愛所以愛》的時候,貓哥覺得山葉吉他的聲音是世界上最好聽的,正如初生的小狗看到誰都會認作爹一樣。後來在老師的慫恿下,買了一把400塊的國產山葉吉他,後來知道,那是假的。
正因小時候被騙了,所以買一把正品的山葉吉他一度成為貓哥的夢想。直到出來工作了,真的花了好大千買了一把正品山葉低音吉他,就算現在被擱置在房間一角,也算圓了兒時的夢。直到前幾天前山葉在東京車展發布了一款概念跑車Sports Ride,貓哥再次拿起那把封塵已久的山葉低音吉他,不禁想起:樂器?摩托車?汽車?究竟山葉弄啥的?
在國人印象里,山葉給人最深的印象,除了樂器之外,就是他的摩托車了。從地鐵站口接客的摩的,到叱測賽場的R1賽車,甚至是海灘邊上的摩托艇,隨處都可以看到山葉的身影。但在汽車領域,可能很少人知道山葉的存在。那麼這次山葉是要決心全力進軍汽車行業嗎?
事實並非如此,據一貓汽車前方記者在東京車展採訪得到的消息,山葉這次帶來的Sports Ride跑車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未來山葉將會生產適用於城市的輕型小車為主,跑車不會是山葉的主攻方向。而關於山葉汽車將在什麼時候面世、具體車型是什麼,相關人員不願透露。對此,估計很多山葉車迷都會感到失望。難得冒出了一個有實力的車壇新星,卻傳來了一個如此不帶勁的消息。
其實,山葉在汽車界已經不能被稱作「新星」了。早在60年代,山葉發動機株式會社(下簡稱山葉)從日本樂器製造株式會社(現山葉株式會社)獨立出來之後,就已經與豐田汽車合作製造跑車,第一款產品就是誕生於1969年的豐田2000GT。山葉主要負責發動機部分的研發和製造,2.0L直列六缸雙至凸輪軸發動機可以輸出最大150匹(110kW)馬力,搭配5速手自一體變速箱,最高時速可達220km/h以上。
關於2000GT在耐力賽中獲得冠軍以及成為007電影中邦德座駕的威風史就不在這裡多說了。在那之後,山葉與豐田一直有發動機研發上的合作,特備是高性能發動機的研發,山葉可謂是豐田的大恩人,像豐田Supra、Altezza(日規版IS200),等車型的發動機也流淌著山葉的血液。另外,在遙遠的歐洲也出現了山葉發動機的身影,第一代沃爾沃XC90上的那台V8 4.4升發動機就是出自山葉之手。據說當年隸屬於福特集團的沃爾沃並沒有採用現有V8發動機的原因,是山葉能製造出獨特的橫至V8發動機,這是當年重量最輕的V8機型。
關於整車的製造,山葉很早之前已經有過嘗試,它的名字叫OX99-11。這是一輛在1992年公布的概念跑車,搭載山葉自己研發的3.5升V12發動機,最高轉速超過1萬,採用獨特的每氣缸5氣門設計,擁有雙控燃油噴射技術,最大功率322kW,最大扭矩339Nm。OX99-11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60Km/h,百公里加速只需3.2秒。OX99-11在當時的日本來說可謂是神一般的存在,以至於它的V12發動機被Brabham(布拉布漢姆)、Jordan(喬丹)、Zakspeed(扎克斯皮德)等F1車隊所採用。
那麼,山葉擁有如此超群的發動機技術,為什麼不早早趕在日本汽車爆發期進入汽車市場呢?正如嘉士伯之前一個廣告所說「如果嘉士伯造冰箱,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冰箱。」雖說山葉能造世界上最好的車有點天荒夜談,但能趕上本田那樣的水平也不難吧?怎麼會一直徘徊在整車生產的邊緣?
坊間流傳的一個說法是,豐田當年大量採用山葉發動機,作為交換,山葉向豐田承諾不進入整車製造業,只作為豐田的一個發動機提供商。這種說法尚未得到證實,但另一個更有證據的歷史事件可能更有說服力。那是爆發於上世紀80年代本田與山葉的摩托車市場之爭,在那場惡戰之後,山葉不但錯失了進入汽車市場的最好時機,而且還因此元氣盡失。
眾所周知,本田和山葉都是日本最頂尖的摩托車製造商。在日本摩托車頂峰時期的60-70年代,市場上的銷量排名依次為本田、山葉、鈴木和川崎。當時,本田已經將一大部分人力、技術及資金投入到汽車領域,摩托車部門出現了短暫的停滯狀態。因此,山葉仿佛看到了奪取摩托車行業第一把手的好機會,他們利用了十年時間不惜一切代價提升摩托車產量,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因此到了1981年,山葉摩托車的市場占有率由1970年的10%增長到35%,而本田則從85%下降到40%。
對此,本本田不能袖手旁觀,雖然重心放到了汽車領域,但摩托車的老本行不能放下,畢竟這是關係到企業榮譽的事情。於是,本田開始反擊,他們打出了最為激烈的價格戰。對於本田來說,不斷上升的汽車銷量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不但能通過汽車領域的盈利來彌補摩托車價格戰帶來的損失,而且造汽車的利潤足以支撐摩托車產品的技術更新,同時汽車領域所獲得的企業形象也使本田摩托車的光輝重返江湖。
在價格戰中,本田不但挽回了摩托車大量的市場份額,在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上也遠超山葉。憑藉汽車領域帶來的充裕資金,本田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推出了81款新車,淘汰了32款舊車型。相比之下,山葉用於擴充產能而建的工廠消耗了大量資金,在價格戰及產品換代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不但在價格戰中蒙損失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在產品豐富度方面更是不能和本田同日而語。在此境況下,山葉被迫減產、裁員。在1983年到1984年間,山葉出售了超過150億日元的土地、建築和設備。爭奪摩托車霸主的夢想破滅,而且欠下了巨大債務。山葉與本田的摩托車之爭直接決定了兩個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別說製造汽車了,瀕臨破產的山葉連保住自身摩托車業務的能力也成問題。
山葉與本田曾經是兩個同道中的企業,他們都是以摩托車製造起家,同樣專注於發動機研發,同樣有一種令人敬佩的執著。但無奈山葉只押寶於摩托車及發動機領域,業務過於簡單,在競爭中落敗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也許是吸收了前車之鑑,山葉在目前的造車計劃中也顯得小心翼翼,從其透露出的「製造適用於城市的輕型小車」中可以看出,山葉未來汽車未來的主力將是K-car一類的車型,並且規模可能較少,出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看完山葉的故事,大家會聯想到哪家國內車企麼?對了,是長城。全力押寶於SUV領域,與山葉當年一股蠻勁發展摩托車有點類似。不過好在SUV在中國是一隻當紅炸子雞,而且像長城那樣擁有豐富產品線的企業還真難找。不過可以想像的是,當未來數年內,每個國產車企都推出2-3款新SUV,那將形成對長城的圍攻狀態。當前SUV市場增長率已經開始不斷下降,當市場上SUV種類越來越多時,那意味著長城SUV的優勢逐漸喪失。失去了SUV的優勢,那長城還剩下什麼呢?正如對技術有很深造詣的山葉,在摩托車領域甩了一跤,就難以再爬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