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這個沒啥噪音,使用方便,快捷靈活的代步工具在國內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在一些中小城市,電動車更是堪稱馬路上的一道風景線,這個原本在當地「電動車一條街」就能夠買到的交通工具如今也搞起了眾籌和線上預購,大打品牌包裝,最近一款「小牛電動車」讓電動車行業再度陷入了思考。
小牛電動車之前在京東眾籌平台剛上線四分鐘就拿下了 500 萬元的最低眾籌目標,並最終籌得了 7202 萬元人民幣,累計 11 萬用戶參與。緊接著首次發售就賣了 15978 台小牛 N1。這個號稱史上最大的電動車眾籌標榜鋰電動力更優秀,同時在用料以及 APP 關聯防盜、GPS 定位方面也做了大力度的推廣營銷,博得了用戶們的關注。
不過有業界人士認為,其實不需要把小牛電動車捧的多高,因為在寶島台灣,陸學森成立的睿能創意公司已經在電動車方面耗費了長達 3 年時間進行研發,最終推出了一款名為 Gogoro SmartScooter 的電動車,並在今年 6 月展開了預購,最低售價 128000 新台幣,約合 25036 人民幣,這讓不少人都大呼「太貴」。
在預購一個月之後,Gogoro 僅售出 400 多台,這個數字與小牛 N1 相比看似大相逕庭,其實從地區人口基數的角度考慮,小牛 N1 首次預購 15978 台的成績也並不算的十分耀眼。有意思的是,最近 Gogoro 官方宣布各個型號的 Gogoro 電動車都會有 20000 新台幣的降價幅度(補貼另算),與此同時還推出了性能不變,價格、外裝、功能有所刪減的 Gogoro Lite,但也需要 62000 新台幣(約合 12133 人民幣)。
在小牛電動車的官方網頁中,宣傳文案以及網頁設計都可謂用心,碩大的「鋰電革命」、「100公里超長續航」、「BOSCH + FOC 動力系統」、「小牛管家智能防盜系統」、「7天無理由退貨,30天只換不修」等標語確實看的人心痒痒,然而細細一想你會發現,這與國內的一些手機廠商打出的營銷口號又何其相似。
從外觀設計來說,Gogoro 更圓潤一些,小牛則多了一些方形設計,而簡約是這兩款電動車的統一主題。配色方面,Gogoro 要比小牛更豐富,用戶的選擇餘地自然要大一些。至於售價,小牛電動車都市版 3999 RMB,動力版 4999 RMB,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小牛比 Gogoro 便宜了近 8 成,不過這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不同地區的民眾收入水平。
那麼,在理念上 Gogoro 與小牛電動車相比又有何不同?從小牛電動車的官網宣傳不難看出,安全與續航是它的核心理念。小牛 N1 採用來自松下/LG/三星的原裝進口鋰電池,壽命號稱長達 5 年,170 顆電池裡容納了高達1560wh電量,足夠支撐100km以上的續航里程,重10kg,可拆卸帶回家充電,並且加入了汽車級BMS智能電池管理系統。
而小牛 N1 其餘的車架設計、動力設計、制動系統等與有關安全與性能的介紹也都說的頭頭是道,從這幾點來看,「做一台業界領先的電動車」就是小牛的目標。
相比之下,Gogoro 要做的並不只是電動車,Gogoro 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完整且多元的科技生態體系,一個令人喜歡的科技公司,電動車只是公司發展的第一步,顛覆台灣傳統機車行業也只是他們其中的一個理想,睿能創意副總經理彭明義表示,Gogoro 最終目的是要改變人們對能源的使用習慣,不是為了賣電動車而賣電動車,從核心理念上來說兩者就有相當大的差別。
Gogoro 所說的能源使用習慣其實就包含在電池革命當中,它有別於小牛 N1,Gogoro 電池主體由120顆松下鋰電池組成,在定速40km/h騎乘之下續航力可以達到100km(理想值),相比小牛 N1 那種提著電池回家充電的方式,Gogoro 則是大力建設「GoStation」電池交換站,沒電的時候只要到交換站換上一個充滿電的電池即可,完全省去了充電時間,在這樣的能源使用方式下,反覆提續航能力似乎有些多餘了。
不過交換式的充電方式目前也存在著一些弊端,比如交換站覆蓋面和網點密度不足,台灣民眾認為一個城區需要配備至少 30 個交換站才能滿足心理預期,另外,消費者除了要花大價錢購買 Gogoro 電動車之外,還需要交充電月租費,面對這樣的新模式,人們需要時間去消化和適應,Gogoro 電動車預購一個月僅賣出 400 多台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關於小牛 N1 的一次充滿可跑 100 公里的超長續航,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但又很不起眼的備註:動力版在滿電狀態、時速20km/h條件下可連續行駛100km以上,都市版在同等條件下可連續行駛80km以上。很顯然並沒有考慮真正在市區行駛所遇到的不同路況和各種能量損耗,更不用說不同人群使用習慣帶來的續航偏差了,巧的是 Gogoro 也以 100 公里為基準,這好像是在告訴消費者,小牛 N1 一次充滿也能跑 100 公里(只不過時速要慢下來,而且並未提及在騎乘狀態下,不知這算不算誤導消費者?)。
很明顯這樣的宣傳營銷口號折射出了廠商對於產品熱銷的極度渴望,生態體系的建設未見提及,至於智能防盜系統和GPS 定位,在傳統電動車上也同樣可以安裝各種第三方防盜工具,也有可關聯的 APP,其實談不上什麼賣點,只能說是一款最低售價都要 3999 RMB 的電動車必須具備的基礎功能。
日前,小牛電動車第二次開賣,共 2 萬台在 15 小時內售罄,但這並不能說明小牛有多受歡迎,只能說飢餓營銷依然在發揮作用,而中國一年銷售的電動車總量就超過了 1000 萬輛,況且小牛的定價依舊偏高,而它又不像 Gogoro 那樣具備開創性質,生存現狀看起來確實有點懸。目前能夠肯定的只有兩點,一是小牛N1或多或少推動了國內電動車的鋰電革命,二是牛電科技炒了一把概念就把 7000 多萬的巨額籌資攥到了手裡,怎麼說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