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車到底能開多久?

@ 2015-10-29

今年已經75歲高齡的美國人Irv Gordon 1966年買了台沃爾沃P1800S,到現在已經開了超過480萬公里。而在中國,車子超過15年的都「黃標」了,一部車到底開多久才合理?

今年已經75歲高齡的美國人Irv Gordon 1966年買了台沃爾沃P1800S,到現在已經開了超過300萬英里(大概是480萬公里)

汽車算是個耐用消費品,但耐用到什麼程度?按年頭說,能跑多少年?按里程說,能跑多少公里?

現在的人,看東西沒啥耐心,所以,我先說一下答案:汽車的經濟使用壽命是30萬到50萬公里。

這不是我信口開河,而是從一篇大學生畢業論文中看到的。這是某工業大學一位理科專業學生的大作,從文章里引用的資料可以看出,國內外不少搞數學、搞經濟的專家學者也在研究汽車壽命,想搞明白一輛車究竟開多長時間合適。當然,人家的辦法比較牛,比如用到了「低劣化數值法」、「經濟分析法」之類的秘籍,這個30萬到50萬公里的「經濟使用壽命」,就是業界研究成果之一。

專家們就是不一樣,能把事兒分析得特別細緻。一個汽車使用壽命,就被分成三種,技術使用壽命、經濟使用壽命和合理使用壽命。

技術使用壽命,比拼的就是設計功力和製造質量,如果讓車主來檢驗,方法就是「小車不倒只管推」。今年已經75歲高齡的美國人Irv Gordon 1966年買了台沃爾沃P1800S,到現在已經開了超過300萬英里(大概是480萬公里),老頭兒說:「我可能會死在它前面」——這應該是目前人類探索汽車技術壽命的最高記錄。

經濟使用壽命,意思是一部車使用比較划算的時間段,如果維修費用之類的使用成本太高了,就不如淘汰;合理使用壽命,是要從大局出發來看的,比如現在你的車「黃標」了,有關部門覺得「不合理」,就會想各種辦法迫使你淘汰。如果排個隊的話,應該是:技術壽命>合理壽命>經濟壽命。

這個大學生自己搜集數據,自己建立數學模型,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目前低檔次車(比如豐田威馳、雪佛蘭樂風)的經濟使用壽命是22萬公里左右,中檔次車(比如豐田卡羅拉、大眾速騰)超過30萬公里,高檔次車(比如雷克薩斯、奧迪)則到了30大幾萬公里。

我知道,很多人會對這個結論不以為然,他們覺得,車開個五六年、跑個十幾萬公里後,毛病就多了,維修費噌噌漲,再不轉手就成了累贅。

人家大學生也不是隨口亂說,而是收集了具體車型的維修費、保養費、油耗、折舊費等數據後計算出來的。

再給你看個數據,美國著名汽車諮詢公司 IHS Automotive 最近發布消息說,美國現在的平均「車齡」達到了11.5年。注意,這是「平均車齡」,1年的新車和22年的老車一平均,或者10年和13年的車一平均,都是這個數值。事實上,美國現在路上跑的車,還有不少是在柯林頓當政時期買的。

IHS自從2002年開始跟蹤美國的平均車齡以來,這個數字一直在穩步上升,據說,這是因為汽車質量越來越好,可靠性和耐用性不斷提高。

美國著名的「消費者報告」一名發言人也說過:一輛汽車可以使用多長時間,沒有規定,但可靠的汽車可以行駛20萬英里(約合32萬公里)以上,駕駛者可以輕鬆使用10年。

我們也可以自己琢磨一下,汽車到底能用多久?

汽車最重要的就是發動機了。我在2012年看過《紐約時報》一篇報道,說15年前(1990年代末期),發動機的活塞環跑幾十萬公里後可能會磨下去50微米,現在輕鬆做到只會磨掉10微米——福特測試了新一代EcoBoost發動機,跑了40萬公里後,結論是「看不到明顯的老化跡象」。

13年前,大眾4代POLO在中國上市時,宣稱車身用了雙面鍍鋅鋼板、空腔注蠟等技術,可以保證12年不銹,現在,這些技術已經非常普及,車子用個十幾年不出現鏽蝕完全不是事兒(某些車偷工減料出現了早期生鏽問題,是個別現象)。

車友jeep1924在歐洲街頭拍到的POLO,貌似產於1980年代的二代車型

如果把汽車拆巴成一堆零件,從材料上看,大概就是金屬、塑料、橡膠,還有玻璃和織物之類的。

金屬性能是相當穩定的,如果不碰不撞,那些金屬部件的壽命,肯定超過南山不老松(不好意思,也有例外,比如「斷軸」,當然也是個別品牌、個別車型出的奇葩問題)。

塑料件的耐用性差些,但車用塑料不同於晾衣架用的塑料,抗老化能力還是很強悍的。除了個別油液管路7、8年之後需要檢查、更換外,其餘塑料件用個二三十年壞不掉。我見過1990初期出品的老捷達,塑料內飾件20多年了,摁吧摁吧看著還是很結實。

橡膠部件確實差點事兒,在汽車上,多數橡膠零部件算易損件,底盤上的一些膠套、襯墊會用到橡膠件,用個幾年就要換,快壞時會發出一些異響,壞了也不會影響正常行駛和安全,該換就換掉唄。

再告訴你一個數據吧,本田去年宣布,從1988到2012年的25年間,本田生產的車有75%仍然還在使用當中。

突然想起一件事兒,美國那個開沃爾沃老爺車的老頭兒是怎麼記錄公里數的?1960年代的車,里程表都是5位數的,最多能記99999英里,到了就會清零重來。要是跑300萬英里,這塊表要歸零30次!在網上檢索了半天,發現Irv Gordon這老頭兒是個相當愛惜車的人(廢話,不愛惜這車早成廢鐵了),估計每次都是到沃爾沃的專修店去保養,並且有完整的保養記錄。

汽車的里程表最多記錄不到10萬英里(差不多16萬公里),可見那個年代的車耐用性不咋樣,跑個十幾萬公里也就差不多了。那個美國老頭能把車一直開到超過300萬英里,怎麼說都算個奇蹟。到了1970年代,汽車上的里程表就上升到了6位數,能記錄近100萬英里,說明汽車廠商已經比較自信,汽車跑個幾十萬公里不成問題了。

車友jeep1924在歐洲拍到的老車型,挑大家比較熟悉的放了幾張

到現在,又過了40多年,你說,汽車的經濟使用壽命三十萬公里是不是很正常?

Irv Gordon把一輛近50年前的車開了快500萬公里,這種先進事跡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是要學他一輩子不換車,而是要學他對汽車的愛護,這畢竟也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之一,該好好保養就好好保養,能多用幾年就多用幾年,別去當敗家子兒。

話又說回來,就算你立志一輩子不換車,目前在中國也不現實。車子超過15年的,基本都「黃標」了,各種威逼利誘、各種圍追堵截,老點兒的車都被趕進拆車場——這也給出了汽車經濟使用壽命的另一個答案,在中國,經濟使用壽命最長15年。學術界通行的說法是,汽車合理使用壽命長於經濟使用壽命,但在中國,這個結論恐怕是要推翻。

說實在的,一刀切地淘汰黃標車這種做法挺糟蹋東西的,但願將來能網開一面,給狀況良好的車一些出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