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嗎? 別讓中國式禮貌傷了孩子!

@ 2015-10-26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禮貌,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做到的。

家長常常會讓孩子向陌生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問好: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靦腆地輕聲打招呼,個性比較敏感的就抿著嘴,始終不開口。

此時大人們總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又或者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台階,就歉意地說孩子有點內向……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禮貌,這是為人處世的基本禮儀和修養。然而採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傷害一:當眾責備孩子.挫傷孩子自尊

孩子雖然小,也有自尊,而且還很敏感。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孩子會有羞愧和挫敗感。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父母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應該承受呢?我們為什麼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我們的孩子呢?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們不能以為自己拿著教育的武器,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傷害孩子的自尊。

傷害二:給孩子貼上『內向』標籤

當做父母的看著過於羞澀的孩子,無奈地對別人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真不好意思」時,往往沒發現,此時孩子顯得更侷促,他們一臉通紅,在身後躲得更緊。

我們直接給孩子貼上了「內向」的標籤,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內向,就是怕生,就是不會打招呼。於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很可能就這樣被強化出來了。我們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讓孩子從尊重中學會禮貌

對家長們來說,讓孩子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關鍵的仍是尊重孩子,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

首先,家長要給孩子尊重,不強迫孩子馬上打招呼,而是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得到孩子的認可,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孩子打招呼,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其次,被打招呼的大人也要給予孩子尊重,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觀察自己,先善意地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