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具有運動興趣,這一點毋庸置疑。無論男孩、女孩,只要發展正常,在一歲以後都能表現出對於運動的衝動和喜好。同時,孩子們在各種運動中,也都能散發出蓬勃的運動激情。即使沒有科學系統的指導,這種運動興趣和運動激情,一般也可以持續到3歲左右。兒童教育專家表示,在孩子小的時候若能得到科學、系統的訓練,這種運動興趣和運動激情將會轉換為運動習慣和運動動機並保持一生。
看到這裡,媽媽們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給自己的寶寶玩什麼遊戲才算科學呢?別急,小編慢慢告訴你!所謂「科學、系統的訓練」,並非人們想像的如專業運動隊員那樣枯燥、單調的訓練,而是充滿樂趣與童趣的運動小遊戲。下面就讓兒童教育專家,分月齡、年齡闡述嬰幼兒優化運動方案,供各位媽媽有的放矢地實施運動教育,從小強健孩子的體魄。
俯臥 出生5天起
從新生兒到三歲早期教育階段,孩子的發展是連續的,其間有一些具有標誌性的適齡特徵,類似「三翻」、「六坐」、「八爬」這些中國傳統說法,但這些時間點並不絕對。國際早期教育協會國際註冊親子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家楊淼表示,由於不少孩子大運動滯後,因此孩子間彼此的身體發展差異較大。
新生兒出生時,身上會有一些原始反射特徵,包括吸吮、抓物,放到水中能夠游泳、潛水等。這些原始反射的作用一是幫助新生兒的基本生存,二來,原始反射並不受嬰兒的大腦控制,更像「自動化控制」。新生兒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也不會使用身體。
因此,成人需要做的就是當嬰兒年齡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他們做大量的運動,讓孩子知道自己能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去做很多事情。
俯臥便是孩子能夠接觸到的第一個「運動項目」。楊淼表示,孩子出生5天後,便可以鼓勵孩子多俯臥。「中國的喂養習慣是孩子更多仰臥或被大人抱著,這樣的姿勢使得他們得到運動刺激的皮膚面積非常小。但如果改為俯臥姿勢,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有獲取的慾望。俯臥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是能移動的。即便他們開始的動作貌似沒有意義,卻能給大腦發射信號即「我有身體」,而且我的每個部位都是能動的。
撫觸 每天堅持做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為孩子做撫觸應該從出生開始堅持。孩子剛出生,他們會認為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沒有身體的。隨著有人幫他們摸到了並告訴他這是後腦勺、小屁股等身體不同部位的時候,通過觸覺孩子便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原來有這麼多的部位。因此,家長應該堅持每天15分鐘有一定力度的撫觸,給孩子輕輕地捏、攥、彈,或用羽毛等不同物體刺激孩子的皮膚,用觸覺讓他們感受自己的身體。
楊淼提出,0至6歲是孩子認識身體的重要階段,需要大量運動的積累。新生兒不會主動運動,家長便可以給孩子做被動體操,讓他們雙臂張開、合上,雙腿屈膝、伸直等。此時,家長們也許會發現孩子會跟你「較勁」,這不是他們不想活動的表現,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用力罷了,需要成人教會。
「家長在給孩子做撫觸時速度一定要慢,這一點非常重要。」新生兒身體某一個部位接觸到刺激後,會將信息傳遞給大腦,這一傳遞過程的速度其實很慢。如果撫觸過快,那麼前一個信息還沒有到達大腦,後一個信息又來了,孩子就亂了,就達不到通過運動給大腦發射「信號」從而更好地認識、使用身體的目的了。隨著被動運動的多次重複,孩子在3個月左右就能翻身了,這是他們第一個能主控的動作:先由仰臥變為俯臥完成180度翻轉,進而繼續到360度。
爬行 要達500小時
「我們反對家長過早訓練孩子坐的能力,提倡孩子的內在需求在得到充分滿足後,自發能夠完成身體的發展。」楊淼提出,過早練坐,只會造成孩子出現駝背或不好姿態的可能。因此,鼓勵孩子多俯臥,當他們五六個月開始匍匐爬了以後,他們能自己從俯臥位改為坐位,甚至孩子先會爬再會坐也是值得鼓勵的。
慢慢地,孩子開始不滿足於匍匐爬行的慢速了,在7個月左右時會出現肚子離地、手膝跪地的姿勢了,他們在地上「搖晃」一段時間後便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手膝爬行。
由於孩子普遍偏胖,並且家長抱子女時間偏多等原因,現在大部分孩子的運動都要滯後。楊淼鼓勵孩子爬滿500小時,按一天爬行3小時計算則要爬滿5個月。「我們反對使用學步車、學步帶或牽著孩子手走路。因為之前不管是爬行或哪種動作,對孩子的平衡能力要求都不太大。但是他們要過渡到走兩點行立的狀態就不一樣了。」在真正會走之前,嬰幼兒先有一個三點固定的過程,即扶著物體走,如果用學步車或拖著孩子手學走路,一是對平衡能力的發展不好,二來不利於孩子眼手腳的協調動作。
行走 要有充分的探索空間
當嬰幼兒年齡達到十四五個月,學會獨立行走後,他們就會到處跑,此時家長一定要給他們大範圍的活動空間,而不要有過多的保護和限制。其原則是,只要不會傷害到孩子,孩子的活動不是以破壞為目的,就要給他們充分的探索空間。
成人應該鼓勵孩子進廚房扒拉菜筐,鼓勵他們翻抽屜。只是,從教養規則角度講,還應鼓勵他們翻完東西放回原處。在這種探索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物品不同的形狀與聲音,每一個體驗都是在認知和學習。
1歲半以後,孩子的奔跑能力增強,此時的好奇心也強,就要有更多的練習,如踢球、爬坡等,訓練雙腿,因為到了2歲左右孩子便應該能夠雙腳跳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拋球、接球、轉圈、蹦床都可以進行練習。
2歲半之前,孩子身體兩側只能做對稱性的活動,沒有辦法做反向的、不同的動作。如果訓練得當,他們就能夠成功地從雙手對稱動作過渡到雙手開展不同的動作。除此以外,跨越中線也是2歲半孩子的一個重要發展能力。此前,孩子的左手只能在身體左側活動,而不能跨過中線摸到右肩,當他們積累了大量運動後,大部分的身體機能也就具備了。
孩子0至3歲階段還不太能夠參與到正式的運動項目中來,即使2、3歲的孩子,對踢球、拋接球訓練也不一定能夠掌握好。家長不妨和孩子開展一些有意思的親子活動,在培養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起到了鍛鍊的效果。比如,吹泡泡,讓孩子用手抓泡泡就是很好的手眼協調運動;盪鞦韆、蹺蹺板則是有助於內耳前庭的大運動訓練。
3至6歲兒童最佳運動項目推薦
兒童教育專家殷紅博指出,兒童健康的身體是其優秀智力發展的基礎。身體不好的孩子,他們多種能力的發展也會表現出落後或發展不良,甚至影響到綜合智力水平。身體素質低下的兒童常常表現為注意力渙散、專注力差,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創造力及創新意識、缺乏思維靈活性和流暢性,發散性思維水平低下,尤其缺乏悟性思維和短時間處理大信息的能力,由此造成學習效率和學習水平的低下。
不僅如此,兒童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就不會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基於研究表明,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兒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有健康的心理。身體不健康的兒童,常常會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如易疲勞、適應能力差、任性、缺乏獨立性;依賴、懦弱、抑鬱、情緒不穩定;焦慮、逃避困難、缺乏勇氣和毅力、缺乏耐心、缺少責任心和團隊意識等。因此,殷紅博鼓勵孩子在低齡時期便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以便從小樹立起良好的運動習慣及運動動機。然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體素質的發育規律和特徵明顯不同,就要求兒童的身體素質訓練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進行。
3歲兒童身體素質訓練要點包括運動的速度和靈活性、跑動中跨越障礙的能力以及原地跳的能力。
4歲兒童可開始學騎兩輪自行車,單腿跳平衡木2到4米,訓練孩子變速、變向繞障礙跑以及向後的跑跳結合。
5歲兒童可以開始鍛鍊爬網和徒手攀岩的能力,遮住雙眼聽口令向前、後、左、右跑,訓練孩子吊臂前移、後移以及武術基本的動作或套路。
6歲兒童可以進行欄高20至35厘米的跨欄跑訓練,帶球跑2至5米後跳起扣籃,在奔跑中向兩側投准。
因此,從運動項目的推薦來看,3至6歲男孩最佳的運動項目有武術、足球、跨欄、自行車。3至6歲女孩最佳的運動項目有體操、跳繩及自行車。
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可關注微信獲取!還有大波媽友福利等著你哦!
如何關註: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or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