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對方的水庫設施,是國際軍事較量和國內政治較量的一種手段。在軍事較量和政治較量中,大壩是被對方打擊的或被對方威脅的對象,擁有大壩的一方處於被動,威脅打擊大壩的一方則處於主動。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在「懲戒行動」中摧毀了德國默內河谷大壩,給德國的重工業區帶來了巨大打擊。上世紀90年代,原南斯拉夫的波士尼亞,塞爾維亞族的軍隊破壞了水庫大壩,用以打擊水庫下游的對抗派力量。
【鷹眼圖說軍事 海外評中國欄目第230期】眾所周知,三峽大壩工程是當今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大壩的軍事安全問題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2004年以來,日本媒體聲稱可以通過攻擊「三峽大壩」工程來阻嚇中國,達到軍事遏制中國的目的。據軍事專家分析,作為固定目標的三峽大壩,遭受攻擊的方式很多,但從攻擊效果和實施條件上看可能性較大的有這麼幾種:第一,敵方特種部隊滲透後,對三峽大壩實施爆炸破壞,這種方法的複雜程度很大。據悉,三峽大壩駐軍擔負的大壩警戒水域安全保護範圍為,大壩上游260米到大壩下游200米。為了三峽大壩的安全,除這個軍事警戒區線外,三峽駐軍還在上至重慶下至葛洲壩的區域內建立了150多個觀測站,日本特種部隊攻擊三峽實際上無異於自殺。
一些西方媒體認為,對三峽大壩的攻擊手段中,使用遠程轟炸機機群實施火力突擊或者發射巡航飛彈的方法比較實際,因為如果使用遠程彈道飛彈核攻擊中國的大壩,必然遭到中國的核報復,軍事專家雷則認為,雖然三峽大壩用核武器才能摧毀,而大壩被摧毀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核反擊的開始,沒有哪個國家為了攻擊一座大壩而選擇和中國搞核對抗。軍事專家雷澤先生稱,三峽大壩是全世界最大的巨型重力壩。所謂重力壩就是利用結構自重來維持穩定的水利工程建築,特徵是壩體極其厚重堅實。
軍事專家介紹稱,「這種壩有多高底下就多寬,是一個三角形的斷面。所以,這種壩型在常規武器破壞的時候,最大口徑的炸彈炸到這個壩上,也只能把壩的輔助設施炸掉」。中國在1958年開始研究三峽工程時,抗擊毀能力就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我們還採取了多種辦法減少大壩被摧毀後的泄洪分流措施。軍事專家雷澤先生認為,三峽水庫若因戰爭潰壩不會造成長江中下游的毀滅性災害,災害是局部的,並且可以預防減輕。實際上,戰爭是有徵候可察的,可以事先開閘泄洪,降低庫水位到145米以下,從而增大安全係數。,
實際上,要撼動這樣的巨型鋼筋混凝土實心結構決非普通彈藥所能夠作到的。據計算,要想有效摧毀大壩壩體,需要至少300噸炸彈攻擊,而且這三百噸彈藥必須精確的攻擊同一個位置,並確保摧毀壩體和水下基座,由於三峽大壩位於大陸腹地的長江西陵峽中上段三斗坪處,離日本主要空軍基地直線距離為2000千米以上。但中國空軍在江西、湖南、湖北、江蘇沿線有大量軍用機場和防空網絡,在三峽壩區周圍有三支地面防空部隊。日本有什麼能力長驅直入,還能攜帶300噸常規武器彈藥來炸毀大壩呢?
按照300噸彈藥和2000千米的航程計算,日本航空自衛隊需要派出60至80架F-2和F-15戰鬥機參與這次行動,由於三峽大壩在日本戰鬥機最大作戰半徑邊緣,而且外掛彈藥飛行非常耗油,執行空襲任務必須攜帶大量航油,這樣就必須減少彈藥攜帶量。按照F-15和F-2對地作戰任務包線,只能勉強抵達三峽地區,而且一旦遭到解放軍戰鬥機的攔截,日本攻擊機群就要損失返航油量,這使得日本飛行員必須選擇是立即放棄任務返航,還是做自殺性的單程進攻。如果這些日本戰鬥機在武漢地區上空遭到攔截,那麼無論是否立即放棄任務返航,都很有可能在飛出中國海岸線前耗盡燃油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