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涼意襲來、晝夜溫差變大,受涼感冒的市民變多,民間有受涼、淋雨後喝薑湯的傳統做法,但這種方法真的是「靈丹妙藥」嗎?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欣佚副主任指出,生薑有發散風寒的作用,所以在受涼、淋雨後服用薑湯是可以起到防病作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感冒就可以喝薑湯,在很多情況下感冒後喝薑湯反而會加重病情。
朱主任介紹說,感冒主要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大類。
一、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指的是外感風寒之邪(受涼、淋雨等)後出現的惡寒發熱、頭痛、身體疼痛、鼻塞、噴嚏、流清涕等一系列症狀。而風熱感冒一般沒有明顯的受涼病史,部分病人有與其他感冒患者接觸史,在症狀上也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噴嚏、流涕等。因此,對於風寒感冒要用發散風寒的方法去治療,生薑就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喝了薑湯後身體會感到熱乎,出一身汗,鼻子也通氣了,這就是生薑溫中散寒作用的體現,所以風寒感冒用生薑是沒錯的。
二、風熱感冒:
要用疏散風熱的方法去治療,如果用生薑就不合適了。因為生薑是熱性的,以熱治熱,反而加重病情,在臨床上屢屢遇到感冒後用生薑湯治療,病情遷延不愈,甚至加重的病例,比如出現發熱加重、目赤、咽喉腫痛、口乾口臭、流膿鼻涕、咯黃痰等等。
注意
風寒感冒多數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會轉變成風熱感冒,在中醫學裡這個過程叫作「化熱」,也就是說,本來是「寒證」,一段時間以後就很可能變成「熱證」 ,治療的藥物自然也要由熱性為主轉為寒性為主,這時候用生薑也不對。
朱主任也表示,喝薑湯仍然是治療風寒感冒的有效方法,只不過一定要在一個「時間窗」內服用。這個「時間窗」指的就是從感受風寒到「化熱」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它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病人的體質以及所處環境。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個「時間窗」可能有一天、二天,甚至更長;而對於另一些人,往往只有半天,甚至一、二個小時就結束了。「時間窗」一過,疾病的性質就改變了。
通訊員劉敏揚子晚報記者胡林
延伸閱讀
原來是這樣啊,小編表示喝了這麼多年的薑湯都錯了啊!
小編還看到過一種說法:古人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這句話的意思是,早上吃薑,對身體有利,而晚上吃,會損害健康。
那麼這種說法究竟對嗎?
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古人流傳下來的這種說法具有一定道理。人在清晨之時,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姜味辛性溫,含有姜辣素等活性成分,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為一天中食物的消化吸收做好「鋪墊」,並且姜中的揮髮油可加快血液循環、興奮神經,使全身變得溫暖。但是,到了晚上,人體應該是陽氣收斂、陰氣外盛,因此應該多吃清熱、下氣消食的食物,這樣更利於夜間休息,而姜中所含的薑酚會刺激腸道蠕動,白天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夜晚則可能成了影響睡眠傷及腸道的一大問題;
其次,生薑的辛溫發散作用會影響人們夜間的正常休息,且晚上進食辛溫的生薑還很容易產生內熱,日久出現「上火」的症狀。說其像「砒霜」有些誇張,但確實對睡眠不利。故早上吃薑對身體的好處多,夜晚不宜大量食用。但是晚上吃少量的薑,比如把薑當成調料炒菜,並不會給健康帶來危害。
困擾大家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吃生薑的時候需要去皮嗎?
很多人吃生薑,卻不知道是否需要去皮。中醫認為,生薑味辛、性溫,有發表健胃等功效。而生薑皮味辛、性涼,具有行水、消腫的作用,故「留薑皮則涼,去薑皮則熱」。通常生薑皮最好不要去掉,可保持生薑藥性的平衡,充分發揮生薑的整體功效。
有以下幾種情況應去薑皮:
1、脾胃虛寒者,或正在食用苦瓜、芹菜、螃蟹等寒涼食品,應去薑皮;
2、患風寒感冒時,喝生薑紅糖水,此時生薑最好去皮;
3、用生薑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等不適時,薑皮應去掉;
4、治療水腫時,不去皮,因為薑皮有利水作用。
此外,做菜時,可適量加入薑絲;早晨起床時,可先喝一杯水,再將生薑切成薄片,取四五片用開水燙過後,放入口中,含10~30分鐘後咀嚼咽下。
總之,吃薑的總原則是:
1、風寒病適宜,熱性病不宜,寒性體質適宜,熱性體質不宜。姜最大的作用就是預防風寒感冒,相反,如果症狀是發燒,口乾咽痛,那麼還是不要「火上澆油」。
2、便秘的人應該少吃薑,因為便秘多屬於腸熱,此時如果過食生薑,也會加重症狀。
3、千萬不要食用腐爛的生薑,其中含有毒物質,可誘發肝癌等。須知道,爛姜不爛味的說法並不科學,也無需覺得可惜而去吃爛姜,反倒不宜健康。
從這個事情中小編忽然發現,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並不一定是完全科學與正確的,相反很可能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知識盲點,並且形成了生活中的很多誤區。
比如,很多東西我們都以為是沒有營養或者用不到的,將之丟棄,但其實他們的作用並不小呢。
被扔掉的5大抗癌標兵
1 茄子皮
很多人吃茄子喜歡把皮去掉,但營養專家建議吃茄子不要去皮,因為它的價值就在皮裡面,茄子皮裡面含有B族維生素,B族維生素可幫助維生素C的代謝。還有研究發現茄子皮抗癌活性最強,其效力甚至超過了抗癌藥物干擾素。
2 魚鱗
營養學家發現,魚鱗含有較多的卵磷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多種礦物質,尤以鈣、磷含量高,是特殊的保健品。可增強人的記憶力,延緩腦細胞衰老,預防高血壓及心髒病。此外,常吃魚鱗還能預防小兒佝僂病、老人骨質疏鬆與骨折。
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會長孫樹俠分享了魚鱗湯的做法:鍋內放入少許油,以薑片、黃酒和蔥等爆鍋,加入適量水,魚鱗凍切塊放入鍋內再煮沸。放入適量調味料即可食用。
3 豆腐渣
膳食纖維、鈣等營養素含量高,低熱能、低脂肪,是抗癌、通便、降脂、降糖、減肥的新原料,可加雞蛋清、麵粉、蔥花及調味料攪拌均勻後煎餅吃。
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分享,在他們醫院,把豆腐渣、麵粉、牛奶、雞蛋混和一起做成小餅,非常受糖尿病患者的歡迎,口感也很不錯。因為豆腐渣富含纖維素,可緩解人體對多餘糖分的吸收。吃一些像魚香肉絲、糖醋裡脊這樣的「甜食」時,可以再做一盤有豆腐渣的菜。
4 菜根
香菜根、芹菜根、蘿蔔皮中都富含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可用鹽、醋、醬油、香料等製成泡菜,是降血壓、降血脂及預防便秘、結腸癌等疾病的理想食品。
5 橘絡
有些人吃橘子是會把橘子「脫光光」,你知道嗎?橘絡中含有一種名為「蘆丁」的維生素,能使人的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密度,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防止毛細血管滲血,有助於減少高血壓病人發生腦溢血及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出血。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