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睡覺總是滾來群去,被子總是不在身上好好待著。入秋天氣越來越冷,天天育兒群里就有好幾位媽媽說,孩子夜裡踢被子,凍著了,流鼻涕,鼻子塞著不通氣,很是難受。
真要趕緊解決小傢伙晚上踢被子的問題!才能解決根兒上的問題,大人也能睡個好覺。
孩子踢被子不是沒來由地調皮搗蛋,是受到了某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只要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應對的策略:
原因1:睡覺不舒服
睡覺時如果被子蓋得太厚,衣服穿得太多,寶寶容易悶熱、出汗,就容易踢被子。其次,環境不舒適也容易踢被。
對策:減少睡眠負擔。在睡前不要過分逗引寶寶,玩太興奮的遊戲,不要嚇唬寶寶,不要讓寶寶看劇情刺激的動畫片。白天也不要讓寶寶玩得過於疲勞。
原因2:大腦過度興奮
寶寶正處於發育過程中,神經系統還發育不全,如果睡前神經受到干擾,易產生泛化現象,從而讓腦皮質的個別區域還保持著興奮狀態,極易發生踢被子現象。
對策:消除興奮因子。首先用透氣性、柔軟性、吸氣性好的布料做衣服,被子不要蓋得太厚,衣服不要穿得太多;其次注意臥室環境要安靜、光線要昏暗;另外注意不要讓寶寶睡前吃得過飽。
原因3:疾病
如佝僂病、蟯蟲病、發熱、小兒肺炎、出麻疹等,都會干擾寶寶睡眠。
對策:要定期給寶寶驅蟲、體檢,如果寶寶有了病症,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原因4:不好睡眠習慣
如果把頭蒙在被子裡,或把手放在胸前睡覺,寶寶會因為喘不上氣來而踢被子。
對策:要讓寶寶從小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媽媽要辛苦一點,夜裡要不時地留意寶寶的睡姿。
原因5:感覺統合失調
對同時伴有多動、壞脾氣、適應性差和生活無規律等特點的「踢被」寶寶,寶寶踢被子有可能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大腦對睡眠和被子的感覺不准所造成。
對策:做一些有效的心智運動來「告訴」寶寶的大腦,讓他發出正確的睡眠指揮信號。可在每晚睡覺前,先指導寶寶進行爬地推球15-20分鐘,然後讓寶寶進行兩足交替、單足跳、雙足直向跳、雙足橫向跳等多種行走方式的交替訓練,時間在20分鐘以上,可以藉助專門的腳步訓練器進行。只要堅持引導寶寶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大收穫——你會發現,寶寶不僅不蹬被子了,而且多動、壞脾氣、適應性差和生活無規律的現象也逐漸消失了。
如果消除了不利因素,寶寶還是踢被子,這裡還有小妙招!
1鬆緊帶固定法
取4根鬆緊帶,分別縫在被子的4個角上,縫製寬度與枕頭相同,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床欄的適當位置。這樣,孩子即使將被子踢開,被子也會因為鬆緊帶的彈性作用,馬上又回復到原位,重新蓋在孩子的身上。
也有的聰明媽媽用鬆緊帶做成圈套在孩子的2條腿上,另一端用扣子固定在被子上。
2被夾固定被子
被夾是一種帶環套的夾子。用夾子夾住被子的角,將環套固定在床柱上,被子就不會被踢開了。用被夾固定被子時,要留出足夠的空間給孩子翻身,否則孩子會睡得不舒服。
3選擇袖子可拆卸的睡袋
把寶寶裝進睡袋就不用擔心他踢被子了。建議媽媽們買那種袖子可拆卸的睡袋,可以隨時改裝成背心式睡袋,以適應各種睡眠習慣的寶寶使用。此外,別忘了檢查領口看是否有細緻的小護墊包住拉鏈,可避免拉連結觸寶寶皮膚引起不適。
4縫製一個好用的簡易睡袋
要是擔心買的睡袋寶寶睡得不舒適,也可以自己縫製睡袋。這裡介紹幾種:
(1)在被頭一端的兩側約占被頭長度1/5處各縫上一條長約50厘米的布帶子,再在枕頭下面縫上兩個用布帶做成的套子,兩個套子相距約25厘米。寶寶躺下蓋好被子以後,將兩條布帶分別系在枕頭下的兩個套子上,把被子同枕頭連在一起,起到睡袋的作用,被子就不容易被踢掉了。
(2)長方形被子對摺,在被子接頭處,一邊封死約長24厘米,另一邊縫幾根帶子,被子邊緣裝上一條拉鏈或縫上帶子。
(3)在被子端頭約12厘米處,縫上4根長約20厘米的軟帶,當被子捲成「被頭洞」時,4根軟帶分布為前後各兩根,兩根軟帶間的距離是寶寶頭寬加上5厘米。在寶寶睡覺前,把前後兩根帶子打結縛牢,寶寶的睡覺習慣常常是「上舉式」,所以縛結的外側應留有一定寬度(視寶寶身材大小而定),以便寶寶的小手伸出。另外,在被子一端的兩側分別縫上一根軟帶,用來調節「被頭洞」的大小。
5巧用枕頭
在寶寶的小床邊塞上1-2個枕頭,一來寶寶不能在床上打轉翻跟斗,不容易踢掉被子,二來就算踢了被子,還有一層保護,不至於太冷。為了安全起見,寶寶的小床最好緊靠著媽媽。
6露出小腳丫
寶寶的小腳露在外面,通常他踢被子的次數會大大減小。爸爸媽媽們不如索性讓寶寶的小腳露在被子外面,睡覺的時候給寶寶穿上厚襪子,也就不會太冷了。
7大被窩套小被窩
讓寶寶睡在媽媽身邊,為了避免不衛生,用一條小薄被子給寶寶準備一個小被窩,再蓋上媽媽的大被子。和媽媽睡在一起,寶寶一有風吹草動,媽媽馬上就能知道,照料起來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