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35戰鬥機相對於傳統的蘇-27,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中國市場對其真的有需求嗎?答案是否定的。蘇35本身來說,還是一款典型的三代戰鬥機,只是在設備上進行了升級,而這些升級本身卻很難形成對中國方面有吸引力的賣點。
蘇-35戰機的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採用了相控陣天線,但是相控陣天線本身的旁瓣抑制和天線增益也不如平板裂縫 天線,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依靠低噪聲、大功率和先進的數字波束成型來壓倒傳統機械掃描雷達。但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固有的弊端卻根本無法解決,其複雜的天饋系 統使得其的內部噪聲相對於有源相控陣天線要高出7到8分貝,而其發射機還是傳統的液冷行波管,功率受到很大限制。同時考慮到俄羅斯孱弱的半導體工業水平, 其後端數據處理能力也較為薄弱,雪豹雷達的性能比起中國殲11B戰機上的使用大口徑平板裂縫天線的機械掃描雷達來,除了波束成型方面略有優點外,在其他方面反 而是全方位落後。
美國空軍的選擇就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例子。美國軍方歷來重視技術預研,對多種雷達都有深入研究,在戰鬥機雷達升級的選 擇上,美軍直接跳過了無源相控陣雷達。F-22、F-35戰鬥機配備的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F-15C、F/A-18E/F、F-16等三代機升級也是選 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美軍寧願多花錢,選用造價昂貴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也不願使用較為廉價的無源相控陣,說明比起採用平板裂縫天線的機械掃描雷達,無源相控陣雷達性能提升有限。那麼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究竟怎麼樣呢?
從照片上看,中國為殲-10研製的機載雷達使用固定式天線,與美國機載雷達一樣。而歐洲「颱風」殲擊機有源相控陣雷達則使用移動式天線。網友們開始熱議上述兩種機載雷達的區別,最後得出結論,認為使用固定式天線的中美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重量更輕,能耗更少,可靠性更高,而使用移動式天線的歐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掃描範圍更大,下半球掃描能力更強。
網絡上一張殲10B戰機露出黃色傾斜固定雷達天線的照片表明,殲10B應該是裝備了三代改型戰鬥機首選採用的相控陣機載火控雷達, 這標誌著我國的相控陣雷達技術已經完全能夠工程實用。不過該型雷達究竟採用的是軍迷們最為希望有源相控陣技術還是無源相控陣技術,一直眾說紛紜。
隨著我國國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軍工技術信心的增強,我國戰鬥機型號和分系統研製情況公開程度越來越高,最近在網絡上又新出現了一型天線外形與裝備殲10B原型機雷達 幾乎無異的雷達整機照片,為分析殲10B機載雷達提供了新的關鍵信
疑似裝備殲十B的機載火控雷達從 外觀體積來看十分輕巧,天線厚度應該在200毫米-400毫米區間內。令人注意的是雷達後端設備體積極為小巧,整個設備組建只占了天線高度的一半略多。天 線陣面為橙黃色,並且帶有箭頭狀寄生天線,天線表面似乎是金屬印刷天線,單從顏色和陣面形態來看,和俄羅斯多種採用鐵氧體相移器技術的無源相控陣雷達陣面更為相似。
但是由於觀察角度的原因,無法看到天線後面是否布置了用於饋電的波導,而且整個天線厚度很薄,後端設備和天線之間有一根黑色細電纜相連,這些技術特徵又更加與有源相控陣更為相似。筆者認為該型雷達若為無源雷達,那反映出的我國機載火控雷達技術水平則極為令人興奮,因為該型雷達體積遠小於俄羅斯和法國同類產品,已經在體積上和有源雷達極為相似。該型雷達無法排除是有源相控陣的可能,畢竟從總體設計上來看實在是小巧,與西方先進有源雷達的總體設計更類似。而中國買蘇35根本不是為了雪豹雷達,俄國的電子工業比中國落後至少10年以上,俄羅斯面對中國電子工業飛速發展只能「羨慕」,他們的產品我們不可能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