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自1955年創業至今,目前堪稱是全球第一大快餐品牌,然而麥當勞光靠賣漢堡就能賺大錢,成為快餐業的龍頭"品牌"? 事實上不然,據麥當勞創始人透露,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加盟以收租,有中國媒體便如此評論:"以快餐吆喝,以地產盈利",房地產才是麥當勞賺錢的不敗法則。
麥當勞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百大品牌之一,並非憑漢堡與可樂打天下,而是靠房地產獲利。
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曾表示,其實麥當勞真正的生意是房地產,若真的只作快餐早就關門了。 據了解,麥當勞在西方國家的經營模式有三種: 第一,采特許經營之方式。 第二,是購地自建連鎖店,再將店面租給加盟者當房東。 第三則是向地主長期承租,租約長達20年,且談好在這期間租金不變,再當二房東將店面租給加盟者,並向加盟商加收20%的租金,之後還會依據該區行情,進行租金漲幅。 簡而言之,麥當勞以租賃模式經營自家的房地產公司,公司是為實施房地產策略才成立的,不同於建商的經營模式,麥當勞先以" 品牌"取得加盟者及銀行的信任,透過獨到的經營模式,用各家加盟店的錢買房地產,再租給新的加盟店,且要求加盟者需支付一定的保證金,其中一半在15年後償還,另一半則於20年期滿歸還,如此一來麥當勞便可向銀行申請租約貸款,完全不掏一毛錢,便可買房地產。
也有專家分析,麥當勞之所以能成為地產大亨,並不完全歸功於"品牌",而認為地段才是關鍵。 選址考慮就該區的環境、人口密度及結構,交通,甚至是建築設施,均納入考慮的範圍,憑藉著絡繹不絕的客源讓加盟者產生信心,且連帶影響其他店家跟進,群聚效應發酵後,該區房價大漲,自然租金也隨之提升,麥當勞又可從加盟者獲取更多的租金。
另外,從地產中淘金的不單單僅有麥當勞,運用相同模式者,還有家樂福,以低價獲租,再用高價分租給其他店鋪,賺取租金差價便是企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所以,麥當勞的收入來源,1/3來自直營店,2/3來自加盟店,其中房地產收入占9成。
麥當勞(英語:McDonald's)是美國一家跨國連鎖速食店,也是全球最大的連鎖餐廳,1955年創立於美國加州聖貝納迪諾,主要販售漢堡包,以及薯條、炸雞、碳酸飲料、冰品、沙拉、水果、美式熱咖啡等快餐食品。中國大陸早期譯名是「麥克唐納快餐」[1],直到後期才統一採用現今的港式譯名。
麥當勞遍布全球六大洲119個國家,擁有約3萬2千間分店[2][3],是全球餐飲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在很多國家代表著美國文化;而麥當勞透過購買快樂兒童餐免費贈送玩具等銷售策略,對兒童族群更是具有吸引力。由於是首間和最大的跨國快餐連鎖店,麥當勞已是公眾討論關於食物導致肥胖、企業倫理和消費責任焦點等代表的快餐文化的之焦點,其商品被指影響公眾健康,例如高熱量導致肥胖、與缺乏足夠均衡營養等,而被抨擊為垃圾食品,部分國家甚至視其為美國生活方式入侵之象徵。
麥當勞公司旗下最知名的麥當勞品牌掌控著一些餐飲品牌,例如午後義式咖啡(卡布奇諾)(Aroma Cafe),Boston Market,Chipotle墨西哥大玉米餅快餐店,Donatos Pizza和Pret a Manger。
麥當勞快餐廳大多提供櫃檯式和得來速式(drive-through的音譯,即指不下車便能夠用餐店快餐服務。顧客可駕車在門口點菜,然後繞過餐廳,在出口處取餐)兩種服務,同時提供室內就餐,有時也提供室外座位。
「Drive-Thru」,「Auto-Mac」,「Pay and Drive」和「McDrive」在很多國家都很出名,這些服務一般會分開點餐處,付款處,取餐處,雖然後兩者多數是一起的。有些地區,公路幹道兩旁會設有麥大道(McDrive)是一種無櫃檯無座位,專為駕車人士開設的大道,這種大道往往以得來速餐廳簡化方式,出現在鬧區等人口密集地帶。反之,人口較鬆散地方就沒有drive-through服務。亦有部份位於鬧市麥當勞,會「Walk-Thru」取代「Drive-Thru」。
(有消息稱,由於美國北達科他州員工最低工資明顯低於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麥當勞公司計劃在2005年初嘗試著在北達科他州法戈設立電話服務中心,用來接受處理來自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得來速電話訂單,以緩解這種現象。)
麥當勞也有專門主題餐廳,例如1950年搖滾主題餐廳、2007年英格蘭超級聯賽主題餐廳、一些坐落在近郊及某些城市大型室內或室外遊樂場的餐廳。它們被稱作麥當勞樂園(McDonald's PlayPlace,舊稱PlayLand),最早於1970年代和1980年代在美國本土出現,加拿大大部分地區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陸續出現。在國際上較遲出現。有些郊區和部份城市麥當勞有設立內部或外部遊樂場,稱為「麥當勞樂園」。第一個麥當勞樂園於1987年問世,設計爬行管內有球和溜滑梯,而且越來越多。
麥當勞每年會將部分營業額用於慈善事業。創始人雷·克洛克去世時,以他全部財產成立麥當勞叔叔慈善基金,在部份醫院附近設立「麥當勞之家」,以提供重症病童及家屬就醫期間暫住。
麥當勞和可口可樂結成戰略夥伴,固定銷售可口可樂公司碳酸飲料。
黃色M字。(但美國亞利桑拿州塞多納市使用藍綠色M字) 麥當勞叔叔:穿著黃色衣服,袖子有紅白相間條紋的「小丑」打扮。
漢堡神偷:穿著黑白間條衣服,眼綁黑帶的囚犯造型。
大鳥姐姐(香港稱小飛飛):一隻帶著飛行帽會飛的鴨女,大鳥姐姐。
奶昔大哥(香港稱滑嘟嘟):紫色番薯形象的人物,奶昔大哥。 我就喜歡:近期沿用口號,英文版為其一McDonald's註冊商標。
脆卜卜:好像啦啦球樣子,主色是粉紅色。
1975年1月8日,於英國麥當勞資助下,香港首間麥當勞餐廳於香港島銅鑼灣百德新街恆隆中心開設首家分店。
1976年8月15日,九龍第一間麥當勞在油麻地彌敦道開設分店。
1978年11月18日,新界第一間麥當勞在荃灣街市街開設分店。
1984年香港麥當勞成為全球首個供應全線早餐食品(早晨全餐/鬆餅/薯餅)的市場。
1987年,尖沙咀北京道分店地庫及地下部分食區正式通宵營業,成為全港首間24小時通宵營業麥當勞分店。
1989年4月23日,全球第11,000間麥當勞分店於杏花邨開業。
1993年12月20日,於大嶼山愉景灣開設分店,是離島區和大嶼山第一間麥當勞分店。
1995年12月,推出「快樂兒童餐」。
1996年3月,香港第100間麥當勞分店於小西灣開業。
1996年9月,全亞洲首間麥當勞叔叔之家在香港成立。
1999年,首間McCafé於上環麥當勞分店開業。
2002年,成立香港漢堡大學 (麥當勞)[5][6]。
2004年,推出「清新滋選」食品。
2005年,成立麥樂會和推出板烤雞腿堡。
2006年7月15日,金鐘海富中心麥當勞分店成為首間有無線上網的麥當勞餐廳,也成為全港最大24小時餐廳,是第2間在香港開幕時已有McCafe和24小時營業餐廳。
2007年,成立麥當勞媽咪會。
2008年,McCafé優質即磨美式熱咖啡於麥當勞全線推出。
2009年,推出麥麥送服務。同時引進「即時點‧即時製」模式。
2010年8月19日,麥當勞在香港發行2億元人民幣債券,成為首家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外資跨國企業
。 2011年全球首創麥當勞婚禮派對服務正式推出,吸引世界各地的傳媒報導。
2013年4月推出「麥飯卷」及「麥趣飯」兩款新食品。[7] 至今香港已有239間麥當勞分店,雇用逾15,000名員工。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