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不強什麼國家都能欺負她:蒙古曾拒絕中國從俄購蘇27過境

@ 2017-05-16

蘇-27是蘇聯發展的綜合技術性能最高的先進戰鬥機,同時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後續發展的一系列蘇式重型戰鬥機的基礎平台。蘇-27問世時所代表的是蘇聯航空工業在戰鬥機設計上所達到的最高成就。通過蘇-27戰鬥機,使蘇聯在戰鬥機技術性能上第一次站到了與西方國家比肩的位置上。正是這樣,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向蘇聯購買戰鬥機時,在本來就沒有多少外匯的情況下訂購24架蘇-27就是一個非常擔風險的舉動。

【鷹眼圖說軍事 鷹眼軍事快評第107期】1990年,中國軍費開支不過300億元,扣除維持生活的「人頭費」 和日常費用外,一年的武器採購經費不足100億元。蘇-27軍購項目是當時單項金額最大的一筆開支。但事後證明,中國在經費困窘時仍不買相對便宜的米格-29,而採購較貴的蘇-27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選擇。從發展戰略看,繼續使用作戰半徑短、運載量小的輕型米格機,只能維持國土防空型空軍。而選擇重型的蘇-27卻可以帶來空軍發展戰略思想的變化,從此走卜「攻防兼備」 的道路。從技術角度看,中國選擇蘇-27作為新一代主力戰機,是高起點的選擇,為加速本國航空工業尋求到了一條捷徑。

然而,中國購買蘇-27戰機之後是如此的不平坦,中蘇兩國剛剛簽署完蘇-27戰鬥機的採購合同,1991年12月,蘇聯——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就轟然倒塌。獨立後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政治遺產,怎麼辦?新生的俄羅斯政權還能不能執行合同?萬幸的是,俄總統葉爾欽承諾會繼續履行向中國出售蘇27的義務,一方面新生的俄羅斯需要中國的戰略協助,另一方面蘇聯解體期間,俄羅斯就沒有訂購過一架新戰機,中國的訂單如同雪中送炭一樣拯救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按照計劃,1992年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的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領空飛抵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

本來,首次轉場時間早就確定下來,1992年8月4日早上,包括伊爾-76運輸機在內,十幾架飛機的大機群一起回國。由於運送隨機零備件和保障設備的伊爾-76飛行速度慢,所以首先起飛,速度較快的蘇-27隨後起飛,萬萬沒想到的是,機群在出發後不到一小時,飛走的機群又返回機場,原因居然是蒙古拒絕這個中方戰機機群過境。據中方人員回憶,當時,由於蘇蒙關係密切,蒙古需要依賴蘇聯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蘇聯軍用飛機臨時過境蒙古時往往不需要事先通報,蒙古方面也持默許態度只需要事後補齊手續即可。

但蘇聯解體過程中,俄羅斯的國際地位直線下滑,蒙古等過去的「小兄弟」都不聽招呼了。我國首批蘇-27首次轉場時,俄國人事先按照慣例就沒有向蒙古通報過境請求,據當時參與蘇-27轉場飛行的我方人員回憶稱,「蒙古有美國政府出面撐腰後,底氣很足,稱沒有通報、沒有飛行計劃就不能飛行,如果俄軍飛機過境就要開火,俄國人沒辦法只好返航」。據稱,最後俄羅斯武器公司的代表向蒙古駐莫斯科大使館交了20萬美元現金作為過境費,問題才得以解決。

整個90年代,中國引進了數以百計的蘇霍伊戰機及其生產線只有發動機俄方堅持由它出口,總花費差不多100億美元,它是當時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額最大的武器採購,這甚至超過了解放後國家對航空工業的總投資。但全面分析之後,我們發現這筆錢還是花得值得的。那時,國內航空科研部門和製造業大多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蘇聯援華時代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術而自己研製又非短期能奏效時,只有引進俄方航空技術才是捷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