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16年開始,中國空軍將裝備殲20戰鬥機,成為亞洲首個裝備五代機的國家。此外,據外媒推測,2017年,中國將開展第二代艦載戰鬥機的競標。因此,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戰鬥機市場發展的火車頭,展現出強大的生產能力的研製能力。據統計,中美俄三國在2015年將生產的戰鬥機總數大約占世界新生產戰鬥機數量的約90%,今年,美國仍然是世界上生產戰鬥機最多的國家,其總產量預估為110架左右,中國據其次,俄羅斯第三。
根據國外媒體的綜合分析,他們從電子設備:以雷達為主的各種機載設備水平;機動性能:格鬥機動性、速度、加速能力等性能 ;武器:配套機載武器品種、性能,以及最大載彈量 ;機體:隱身性能、機體改進潛力、可靠性等上述四個方面綜合評出世界戰鬥機綜合性能排名前十名。在這份名單中,中國產戰機占兩席。
第十名 F-16E(F-16UAE)(美國)
該機是F-16系列戰鬥機中最先進的型號,裝備新型雷達和電子設備。2000年3月,阿聯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購買80架F-16 Block60型戰鬥機協議,當時的合同額為64億美元。
第九名 殲-10B(中國)
殲-10B首架量產型殲10,進氣道編號符合軍方量產型戰機編號規則,101代表第一批次第一架。殲10B此前已生產數架驗證機,機身並無軍方正式編號。
第八名 殲-16(中國)
該機原型為俄式蘇-27戰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與多目標作戰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第七名 蘇-35(俄羅斯)
蘇-35戰鬥機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深度改進型單座雙發、超機動多用途重型戰鬥機,在戰鬥機世代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號,即第四代半戰鬥機。蘇-35大幅提升航電性能的結果是重量增加,必須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機動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故蘇-35無論在機動性、加速性、結構效益、航電性能各方面都全面優於蘇-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蘇-30般有取有舍。
第六名 陣風(法國)
陣風戰鬥機是第四代半戰鬥機。陣風戰鬥機十分注重增強飛彈作戰效能,機載的雷達和武器系統都要求能在儘可能遠的距離內發現目標,還能先發制人開火將對方擊落。
第五名 F-15SG(新加坡)
F-15SG配備了ANAPG-63(V)3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頭盔顯示系統、高精度瞄準吊艙等先進設備;配備高性能的F110-GE-129發動機,作戰半徑超過1800公里,最大載彈量10噸,綜合性能較美軍自用產品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四名 颱風(歐洲多國聯合設計與生產)
颱風戰鬥機是一款雙發動機,采前翼加上三角翼(鴨式布局)設計的多功能戰鬥機。它主要用於空戰,並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颱風」戰鬥機在不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就具有優異的超機動性能,得益於良好的機身設計,不但維持高速優異操縱性、也具有很好的纏鬥能力,特別是高速高過載纏鬥。
第三名 F/A-18E/F(美國)
F/A-18E/F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飛機基礎發展的艦載戰鬥攻擊機,主要特點是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能力強,大仰角飛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據介紹,該機的機體是按6000飛行小時的使用壽命設計的,機載電子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為30飛行小時,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00小時,電子設備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檢能力。
第二名 F-35A(美國)
F-35戰鬥機是一款由美國洛馬設計及生產的單座單發戰鬥機,F-35主要用於前線支援、防空截擊等多種任務,並因此發展出3種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採用傳統跑道起降的F-35A型,短距離起降垂直起降機種F-35B型,與作為航空母艦艦載機的F-35C型。
第一名 F/A-22A(美國)
F-22「猛禽」戰鬥機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聯合研製的單座雙發高隱身性第五代戰鬥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F-22於2000年代中期陸續進入美國空軍服役,以取代上一代的主力機種F-15鷹式戰鬥機。2014年,F-22戰鬥機首次進行實戰。這是自2005年正式服役以來,F-22戰鬥機首次參加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