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以下同
瑞典(Sweden),全稱瑞典王國,是一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是北歐最大的國家。
瑞典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盟成員國之一,被視為具有社會自由主義傾向以及極力追求平等,設立許多社會福利制度,且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通常名列前茅。
8年前,瑞典隆德大學提供一筆資金,邀我去訪學。期間既不用講課,也不用做課題,就是領你轉轉,讓你看看,感覺在混吃混喝。臨別前我頗有點內疚地問:你們花這麼多錢請我,到底想幹什麼?一位教授告訴說:我們想讓你知道,這世界上有比美國更好的制度。
▼王儲下嫁平民
隆德大學位於瑞典最南部的隆德,是瑞典的一所公立大學,也是瑞典最富盛名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大的教學研究高教機構之一,經常排在世界優秀大學前100名內。圖為隆德大學校園。
瑞典只有1000萬人口,是個蕞爾小國。這樣一個袖珍小國,何以有如此強烈的制度和文化自信?
瑞典一位檢察長介紹說,她當檢察官32年,從未受理過一起官員腐敗案件。一位警察講課時說,他從警二十多年,只遇過一起試圖向他行賄的。一個東歐國家的人,因為違規駕駛被他攔住,駕駛員試圖給他500元瑞典克朗。警察說,我一把將他揪進警車。他違規駕駛,依法不過罰款,但他試圖賄賂警察,被判刑二年!警察說,我根本不會考慮受賄,因為國家給我的工資,足以讓我體面地生活。
▼市政大廳
我在瑞典旁聽過一起刑事審判。庭審結束後我問一位陪審員:你怎樣防止自己腐敗呢?他吃驚地問:我腐敗?這怎麼可能?我說:怎麼不可能?他說:怎麼可能……幾個回合後,他認真想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地說:根本不可能,我上庭之前,不知道審誰;被告上庭之前,不知道誰審;庭審一結束,我們就形成判決意見。他想行賄也沒機會了。
瑞典官員不腐敗的社會背景是,人民不貪財。
歸國前我到理髮店理髮。推門進去後,女理髮師問:您預約了嗎?我鬱悶地問:理髮還要預約?她查了查小本本,說後天下午還有個名額,您來吧。理完髮後我才知道,一次最普通的理髮,收費竟然300多元。但縱使如此賺錢的買賣,人家到下午4點就收工,決不加班。
有次我和隆德大學東方系主任閒聊,他曾在中國工作很多年。我說,你們沃爾沃的老闆應當很有錢啊?他說,這傢伙不道德。我吃驚地問:為什麼?他說:他那麽有錢就是不道德。我這才明白,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道德觀:太有錢就是不道德。我不知道他的道德觀是不是瑞典人普遍的道德觀。但瑞典人不愛財物愛自然,是普遍的社會感情。
▼斯德哥爾摩皇后島皇后宮
大約一年前,我請瑞典大使館的人到政法大學講社會主義。一位叫馬延花的女工作人員和我談天:在瑞典開個好車,像做賊似的,生怕別人看見。瑞典人換車,通常還是用以前的那個牌子和型號,這樣鄰居就看不出你換車了。
瑞典國民不愛財,官員不受賄的民風能夠形成,在我看來應當有幾個主要原因。
▼斯德哥爾摩夜景
其一,完備的社會福利和保險制度,使人民心中不慌不怕。上學不要錢,養老不要錢,看病基本不要錢。
其二,瑞典稅賦達到40%多,重稅使國民失去追逐財富的動力。
其三,政務公開,瑞典的政務透明度超出我們的想像,官員財產公開理所當然,首相請客吃飯,菜單需要上網。法國總統席哈克曾經致電瑞典首相,指責反對加入歐元區的瑞典人,此信被公開。席哈克非常生氣,再次致信瑞典首相,責問私信為何被公開?結果,此信又被公開。因為按照瑞典法律,這些都是政務公開的範疇。
其四,社會透明,不僅公務人員要公開財產,企業高管也要公開財產。根據瑞典「不動產登記制度」,任何人在當地買房子,都必須刊登廣告,包括房屋所在地點、交易時間、買賣雙方的姓名、交易價格、房屋面積及修建情況等,一應俱全。這樣的廣告沒有任何商業目的,只是以備當前或今後有興趣了解購房者財產狀況的人查詢。
其五,民風樸素,瑞典民風不崇尚個人突出,崇尚自然樸素。企業不崇尚加班。一個經常加班的人,會被視為別有用心的人。在一個熱愛自然而不是熱愛財富的國家,官員腐敗幹什麼?反之,在一個金錢至上的國家裡,官員怎能不腐敗?弔詭的是,這個不慌不忙、閒適自然的國家,竟然是國際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瑞典: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社會
高稅收和高生活水平:瑞典著名的社會福利體系構建了世界上最平等的國家之一。
著名的英國《衛報》稱瑞典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社會」,理由是瑞典成功地在社會平等和經濟發達之間找到了平衡。教育免費,醫療保健費用低廉,育兒機構普遍,街道整潔;在做到這些的同時還能抓住機會,掌控自己的經濟命脈。與其他許多西方國家相比,瑞典非常富有的人和非常貧窮的人都比較少,大多數人處於這兩者之間。
「瑞典模式」或者說「中間路線」背後的驅動力是社會民主黨和工會。不過其根源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通過了《貧困人口救濟法》。其實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瑞典平等主義有著悠久的歷史。
《薩爾斯巴登協議》是瑞典社會福利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協議是在1938年由工人和僱主聯合會雙方達成的。這為延續至今的勞資關係定下了基調,體現了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瑞典是世界最富有的三個國家之一,幾乎無人失業,福利水平持續提高,讓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能享受福利。
1973年的石油危機標誌著瑞典福利水平提高的終結。瑞典在20世紀90年代遭到工業危機和經濟嚴重衰退的沉重打擊,很多重工業企業遷到國外或倒閉,這導致政府國庫資金減少,福利水平持續下降。
瑞典模式依然存活著,只是不像以前那樣照顧到一切。現在,醫療保健部門的私有化程度不斷增強,私立學校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但即便是右翼政黨也不會提議摒棄福利體制,因為選民根本就不會支持。政治傾向中偏右的本屆政府從2006年開始執政,已經採取了一些舉措,如縮短長期病假者享受補貼的期限,但基本結構沒有改變。
儘管瑞典人為維持自己所珍視的社會福利體系仍然繳納很高的稅款,但瑞典已不再是世界上課稅最重的國家。從收入分配情況來看,瑞典仍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貧困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瑞典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該排行榜根據平均預期壽命、教育和生活水平等指數對世界各國進行排名。
如今,瑞典在世界最富裕國家中的排名有所下滑,青年和移民中的失業率相對較高。有人批評說,慷慨的福利措施不利於調動工作積極性,有些人確實依賴瑞典模式的核心,也就是社會保障體系,無所作為。但瑞典社會總的來說仍然保持公平,且運轉良好。大多數人樂意繳稅,希望維持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