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玉米巨頭大成拖欠農民糧款8千萬 幾近破產

@ 2015-10-01

近期,亞洲最大玉米深加工企業大成生化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拖欠農民糧款而負面新聞纏身,有消息稱,目前大成已深陷停產困境,甚至瀕臨破產。分析人士認為,大成近些年自身在經營上走入誤區使得步入虧損、停產境況。

圖片來源:華蓋創意

近期,亞洲最大玉米深加工企業大成生化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成)拖欠農民糧款而負面新聞纏身,有報道稱,目前大成已深陷停產困境,甚至瀕臨破產。多名專業人士認為,大成近些年自身在經營上走入誤區使得步入虧損、停產境況。

公開信息顯示,大成是吉林省最大的民營企業,1996年創辦,2001年3月16日在香港上市。大成年玉米加工能力居亞太第一、全球第三位,賴氨酸產能為全球第一位,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液態葡萄糖生產企業,年產規模約120萬噸。

作為長春地區玉米收購的主力軍,不少農民都願意將自己全年的玉米收成賣給大成。然而,據多家媒體報道,大成2013年底至今總計拖欠農民糧款達人民幣8000萬元。同時,《中國經營報》上周報道稱,由於生產運營資金基本斷流,四大銀行(工、農、中、建)停止了新增貸款,大成被迫在2015年3月11日向長春市政府正式提交了停產報告。

由於糧款被拖欠,大成公司門口天天聚集著要帳的人,涉及農民、供應商、施工隊等各個領域,英國《金融時報》引用一位農民說,自己之所以將玉米賒銷給大成生化科技,是因為該公司允諾的價格高於市場價。

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年初大成承諾能夠還清欠款,然而到了6月仍未還清。6月12日,大成實業承諾還清欠款,在其出具的公告上,明確寫道:「保持每個工作日支付45萬元不變,直到欠款全部還清為止。保證2015年12月31日之前將欠款支付完畢。」但是,還款僅維持數十天。7月22日,大成實業又放出公告稱,集團資金暫時出現問題,還款停止。

在過去十年間,這家企業從一家澱粉加工廠發展成一家巨型玉米深加工企業。但短短兩年內,它又迅速下滑,走入虧損、停產境地。

2012年,大成董事長徐周文逝世,3年之內大成已經換了三任總經理。但多名分析人士認為, 管理層的變動並未令大成經營出現起色,近些年,其自身在經營上已經走入誤區。

在大成的業務中,胺基酸業務占比達到40%以上,而賴氨酸又是重中之重。但是,賴氨酸主業擴產過快,被認為是大成經營上的重大失誤。

2011年賴氨酸價格暴漲,達到了20元/公斤,而98.5%的賴氨酸成本在10-11元左右。嘗到了甜頭,大成、梅花、成福等企業進入瘋狂擴張階段。慧通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4年,我國賴氨酸需求從38萬噸上漲至70萬噸,而全國的產量已經達到110萬噸,市場嚴重過剩。

尤其在2011年之後,歐洲地區經濟危機蔓延,出口受阻,賴氨酸價格進入低迷。在大成的報告中,對於業績下滑,解釋得最多的便是飼料產量下降,賴氨酸需求不好。近兩年生豬、家禽市場不斷遭遇各種疫情、食品安全事件,並且進入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飼料,乃至上游原料、添加劑的需求。

此外,原料成本過高被認為拖累了中國玉米深加工企業,上周大成公司在其中期報告中稱,因國家規定的玉米價格居高不下,而賴氨酸銷售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已暫停生產這種豬和雞飼料添加劑。英國《金融時報》就此分析稱,大成的停產是「中國人為抬高玉米價格的政策的又一個意外後果」。

《金融時報》稱,中國出台了最低價格政策,目的在於維持農民的穩定收入,確保即便玉米價格下跌農民也會種植玉米,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高抬的中國玉米價格導致市場扭曲,造成國家儲備膨脹,同時讓玉米深加工企業、飼料企業以及其他對農村經濟起到支柱作用的民營農企不復盈利。儘管本月有所下調,但最低收購價仍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

顯然,這家龐大的企業並沒能及時把握市場的變化以做出調整,反而越陷越深。

《中國經營報》稱,除了主業盲目擴張外,大成對新上項目缺乏論證,投資缺乏約束。「大量舉債發展,短債長用,將短期借款當做長期投資,沒能很好把握國家扶持政策。」

8月31日,大成公布了向獨立第三方——吉林省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配售31.35億股新股,占股49%,共計港元18億元。但大成困境是否能解,卻無人可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