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大棗,味甘性溫質柔,能補脾益氣調營。古醫籍中對本品效用有明確闡述,如《本草綱目》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本草匯言》載:「此藥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或中氣不和,飲食無味,肢體懶重,肌肉羸瘦,必用大棗治之。」《本經逢原》載:「古方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表散也。」
有一患者孔某,女,55歲。2013年3月1日來診。述每遇風寒周身皮膚發癢,搔抓後起大小不一條狀丘疹團塊,色呈淡紅,以頭面部、手足等暴露部位為甚,得熱則緩解,無定時發作3個月余。其間診為蕁麻疹,服過數種西藥,止癢當時,若1~2日不服,仍癢如故,且造成了嗜睡、頭昏等副作用。近半年來遇風、涼後經常感冒,體質較差,面色少華,納差懶言,肢體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脈弱。
據脈癥辨屬中氣虛弱,致肌表抗邪無力,風寒客於肌腠所發。治宜補中益氣散風寒,調和營衛。但患者反復表明懼怕服中藥,餘思慮片刻,想起大棗功效,問其能否以食藥兼用的大棗內服,觀治療效果如何,患者樂意接受。遂囑其每日取大棗10枚,水煎適量,棗湯並服。
患者連服10日後喜告,上述癥狀皆輕,納增,面色轉紅,肢體較前有力,遇風寒後皮疹明顯減少,癢感大減。藥已中病,劑量略減,大棗7枚,續服15日後諸癥痊癒。
按: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本例蕁麻疹始用西藥內服獲效不顯,詳辨其病,其根本在於脾胃氣虛,中氣不足,抗病邪力差,而呈上述一系列癥狀表現。因患者懼服中藥,故取大棗一味服用,補脾益氣和胃,調營衛。此藥效緩性和,扶正祛邪,增強了機體抵抗力,藥證合拍,果收意想不到的療效。正如前人所雲「用藥之妙,如將用兵,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功」,正是此意。
註:有專家提醒,一般人群沒有全面的醫學知識,往往會誤用或耽誤病情,建議一些簡單的情況可以自行處理,比較復雜的情況下還是要及時就醫。「偏方」也叫「驗方」,是老百姓經驗積累而成。一個偏方不一定對所有人都管用,對某些人管用,就可以了。用了不見效就要快用其它辦法。
想了解更多傳統中醫穴位養生、偏方、健康醫療相關資訊 可到此社團>>>
多少人拚命掙錢存款再又把錢轉存到醫院!都說很無奈卻從不反思…想要健康。為了以後生活的質量,不要光拚命賺錢,要注重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多留意身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