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英雄:陳平…大馬華人必看!
馬共書記陳平的一生-
陳平1924.10.21-2013.9.16 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
1965年3月19日,毛澤東在武漢接見陳平。
1955年,陳平(前排中)參加華玲會談。
「你可以說,我錯了,失敗了,但我會告訴你,我怎樣努力過!」
這是馬來西亞原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的回憶錄《陳平:我方的歷史》最後一章「流放生涯」的最後一段。
陳平本名王文華,為馬來亞共產黨(下稱馬共)與馬來西亞政府簽署停火協定前的最後一任總書記。2013年9月16日,陳平,這位共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前共產黨總書記在泰國的醫院去世,享年89歲。
這一天,同樣也是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日。這位馬來西亞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曾經與馬來西亞政府武裝鬥爭幾十年,最後在馬來西亞聯邦成立50周年的紀念日辭世。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而在那時,時任馬共總書記的陳平還帶著他的游擊隊在霹靂州的熱帶叢林中與政府軍戰鬥。
一
1924年10月21日,陳平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鎮的商人家庭,祖籍為福建省福清市。他在15歲時加入馬共,後加入當地抗日游擊隊,與英國皇家陸軍並肩作戰。因為抗日軍功,他曾獲英帝國「員佐勳章」。21歲時,陳平已經是馬共副總書記。1947年,當時的馬共總書記萊特因遭揭發為英國間諜被殺,23歲的陳平接任了總書記一職。萊特是當時共產國際委派來的馬共領導人,越南裔。接任總書記後,陳平改變了萊特「不要急於奪取政權」的方針,積極領導「馬共人民軍」同當時的英國皇家陸軍與馬政府軍前身合組的部隊在森林裡打游擊戰。馬共隨即被宣布為「非法組織」。3個月後,英國殖民者宣布「緊急狀態令」,英國方面也取消了授予陳平的「員佐勳章」並重金通緝他。
1957年8月,英國殖民者決定放棄對馬來西亞的統治,將統治權移交給不包括馬共在內的政黨聯盟。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在陳平看來,「我國人民為1957年的獨立歡慶鼓舞,我毫不誇張地說,這個獨立是各愛國政黨和組織努力的成果,包括武裝鬥爭戰線上的馬共。」
但馬共曾經的貢獻同樣為政治所遮蔽,留下的只有馬共帶來的流血衝突歷史。也是從1957年起,陳平率領的馬共游擊隊繼續與剛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當時包括新加坡)政府展開了長達30年的內戰。從1959年起,馬共的軍事力量不斷被政府軍打擊削弱,各部隊紛紛躲進鄰近泰國南部的邊境深山叢林裡。1960年,陳平逃到國外,開始了長達30年的流亡鬥爭生涯。
1960年代起,儘管陳平身處異國,但還遙控指導馬泰邊境的馬共游擊隊繼續武裝鬥爭,大量馬國華人青年前往馬共控制的馬泰邊區參加革命,使馬共游擊隊由1967年的300-500人在1969年迅速增加到1600人。1968年,馬共在內部進行了大規模「內部清洗行動」,使至少200名成員被處決,給馬共武裝鬥爭帶來了重大挫折。由於內部矛盾激化,1970年馬共一度分裂為「馬列派」、「革命派」及陳平領導的「中央派」,直到1980年初才走向統一。
上世紀20年代開始,東南亞先後出現印尼共產黨、馬來亞共產黨、北加里曼丹共產黨、泰國共產黨、寮國共產黨、柬埔寨共產黨、越南共產黨、緬甸共產黨、菲律賓共產黨等至少9個共產黨。在馬共與馬來西亞政府對抗的幾十年中,中國一直是馬共的支持者,陳平在1965年還受到毛澤東的接見。1969年1月,「馬來亞革命之聲廣播電台」在湖南益陽市建立,幾十名馬共成員進駐,以馬、泰、華、英進行播音,每種語言每天播音一到四小時,一直持續到1981年。當時電台的發射機50千瓦,輸電線電壓11萬伏,備用柴油發電機480匹馬力,發射塔高94米。
據《北京日報》報道,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當與李光耀總理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時,李光耀說,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鄧小平停頓片刻後突然問:「你要我怎麼做?」這倒讓李光耀吃了一驚,於是李光耀大膽地說:「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台廣播,停止對游擊隊的支持。」
陳平在《我方的歷史》一書中的回憶證實了這一說法,在書中他回憶道,1980年,鄧小平曾召見他,要求馬共配合中共實施國際關係上的「戰略轉移」,放棄武裝鬥爭。
陳平晚年一直居住在泰國,「中國政府從來沒有給予我這方面(居住在泰國)的協助。我在中國居住的時候,他們有幫過我,(給我)生活費。我離開以後,甚至還未離開的時候中國就沒有幫助。」儘管一度是馬來西亞政府的敵人,但他生前希望中馬關係能日益密切,「因為中國政府與大馬建立友好關係完全符合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利益。」
二
1989年12月2日,以陳平為首的馬共與馬來西亞政府和泰國政府在泰國南部城市合艾蠡園酒店簽署《合艾和平協議》,這也標誌著馬共與馬來西亞長達30多年的武裝對抗和平結束。這份聯合公報這樣寫道:
「1.泰王國政府、馬來西亞政府、馬來亞共產黨基於和解與和平的共同願望,達成兩項關於在整個泰馬邊境地區和馬來西亞停止一切武裝活動和實現和平的共同協議;一項是泰國政府第四區內部安全行動指揮部和馬來亞共產黨的協議,另一項是馬來西亞政府和馬來亞共產黨的協議。
「2.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解散後的前武裝部隊成員向泰國和馬來西亞保證尊重這兩個國家的法律,並為了人民的利益參加社會經濟發展。泰國和馬來西亞將公平對待這些成員。馬來西亞政府將在適當時候允許原為馬來西亞公民和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的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解散後的前武裝部隊成員在馬來西亞聯邦憲法與法律範圍內自由參加政治活動。
「3.三方確認,這項光榮的和解將為泰馬邊境地區和馬來西亞帶來繁榮、穩定和安全。
「4.馬來西亞政府和馬來亞共產黨向泰王國政府為舉行三方和談提供方便以及促進和談圓滿成功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謝。」
在1987年,從馬共分裂出去的黃一江等人領導的馬西共也已經和平走出叢林,放下了武器。在那之後,陳平一直尋求機會回到馬來西亞家鄉,他曾說:「我現在年紀大了,要傳達的訊息是很想回老家去拜祭去世的父母親和死去的兄弟。」但一直未得到馬來西亞政府的放行。2009年,在《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周年的日子,馬來西亞政府對這個日子不再提起,而陳平則發了紀念獻詞,「三方確認,這項光榮的和解將為泰馬邊界地區和馬來西亞帶來繁榮、穩定和安全。」陳平寫道,「(1)簽署的這些協議符合我們黨爭取實現和平的政策,符合當前世界人民要求和平與民主的歷史潮流,同時也符合馬來西亞和泰國兩國人民的利益。(2)我們認為,通過和談達成的結束41年武裝活動的上述協議是一項光榮的和解。毫無疑問,這種對各方都公平合理的和解是基於互諒互讓的精神達成的。(3)我們相信,這些協議的簽署將在我國歷史上寫下新的篇章,將對馬來西亞和泰馬邊區的繁榮和穩定作出重大貢獻。」
1989年的《合艾和平協議》是遲到30多年的和平協議,有評論認為,陳平和馬共應該為1950年代的和平談判失敗負責。但原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曾指出:「1955年的華玲談判中,我們曾為爭取結束武裝鬥爭和實現和平而努力,以便共同穩固不久後將實現的獨立。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談判終於宣告失敗,武裝衝突因而延續下來。」 陳平認為,「華玲會談式的單方面壓力只能帶來衝突,只有在互諒互讓的精神下達成的公平合理的和解,才能為國家與人民帶來和平、繁榮和穩定。」
《合艾和平協議》簽訂後,泰南大約1188名馬共成員中的約400人回到馬來西亞,700多人留在泰南的4個和平村,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對於和平村,陳平曾提過,「4個和平村基本上獲得泰國王室和政府的關照,村的建設順利進行,村民的經濟和生活也相當不錯。」由於失敗的馬共成員大部分由華人組成,馬來西亞華人時至今日依然因此而成為被攻擊的理由。旅居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黃錦樹在《旅台、馬共與盆栽境遇》一文中寫道:「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參與反殖、抗日鬥爭的歷史被淡化了,被強調的倒是它的血腥形象:暴力、暗殺、反叛,也被官方視為歷史的禁忌,更被族群化,與華人的不安分連結。」而關於馬共,自馬來西亞建國以來,作為敗的一方,潛入了森林,同時也遁入歷史的迷霧裡。
三
陳平一生備受爭議,他生前認為,必須將這如何評價的問題拋給大馬人民判斷,否則自己評分就淪為「狂妄」之舉。他指出,歷史評價的問題應該由大家評斷,他沒有明確為自己的行為打分。他在一次採訪中說,「我想這問題由自己回答會有點狂妄,應該由馬來西亞的人民來判斷我的一生做了什麼事情,對馬來西亞有利或不利。人民自己判斷,給我評價。」
對於革命和之後帶來的犧牲,陳平自己也說過,「參加革命鬥爭是自願,沒有人強迫,這個代價很難說是什麼代價。」
陳平是終身的社會主義者,他自己曾說過,「我想社會主義總會有吸引力,總是會有人跟著這條路走,這點我毫不動搖。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有些時候發展順利一點,有些時候則不順利。」「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從來沒有動搖過。當然前進的道路上,共產主義總要碰上困難,面對曲折。」
陳平和他的馬共與馬來西亞政府武裝鬥爭幾十年,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所以當記者與馬來西亞朋友談起這位歷史人物時,有朋友就說,「祖輩有死於馬共之手,難以客觀。」可是另外一方面,陳平和他的馬共游擊隊又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比如在英國的馬來西亞作家歐大旭,在他的兩部小說《絲之謎》和《沒有地圖的世界》中均寫到了馬共抗日、抗英和與政府抗爭的歷史,尤其是《絲之謎》所寫到的地方就是馬共在抗日期間活動最頻繁的地區霹靂州。此外,在中國台灣的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和婆羅洲作家李永平也在他們的寫作中記下了馬共在東南亞歷史上的作用。
馬來西亞華人導演、作家陳翠梅昨天對早報記者說,「9月16日,剛好是馬來西亞成立紀念日,早上收到陳平在曼谷過世的消息,我在臉譜上說,『我覺得,在今天,我們身上的一小部分也死掉了!』」陳翠梅說,「更加心情複雜的是,我當時剛好看完關於1965年蘇哈多政權殺害印尼共產黨員的紀錄片《殺戮行為》。」
陳翠梅很喜歡的馬來西亞導演Amir Muhammad,他在2005年拍過一部關於陳平的紀錄片,就叫《最後的共產主義者》,「Amir Muhammad昨天在臉譜上說,『陳平死了。這就像奧遜•威爾斯電影里的一句話——He was some kind of man. What does it matter what you say about people?』」「這部紀錄片,與其說是關於馬共的歷史,我認為是關於我們如何漠視和遺忘我們的歷史。」
陳翠梅還說,陳平一直希望自己的骨灰能送回他的家鄉馬來西亞霹靂州,「馬來西亞警方立刻聲明不管陳平是死是活,他都不許回來,今天更聽到關卡森嚴,以防有人走私陳平的骨灰入境。是馬來西亞慣有的荒謬劇。」
馬來西亞《星報》16日報道,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主席納西爾•哈欣稱,人們應該記住,陳平是先驅之一,他為爭取馬來西亞的獨立先後與日本侵略軍和英國殖民政府鬥爭。「如果歷史重新改寫的話,他會在馬來西亞爭取獨立的鬥爭中占有一個位置。」馬來西亞反對黨民主行動黨顧問林吉祥稱,如果陳平最後的心愿是把骨灰帶回祖國,這一點應該得到允許。
但馬來西亞政府領導人始終堅稱,如果允許陳平回國,將讓許多在那場暴亂中痛失親人的馬來西亞人感到不安。馬來西亞土著權威組織主席拿督依布拉欣阿里16日稱,陳平的骨灰不應該被允許帶回祖國,「陳平應該從歷史上被抹去,這樣,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就不會知道他。」「馬來西亞歷史上,有一些黑色時刻需要我們從中吸取教訓,但是,絕不是傷害國家的恐怖分子和罪犯的這段歷史。」馬來西亞全國警察總長卡立阿布巴卡16日也說,陳平從來就不是一個馬來西亞公民,他的骨灰也不應該被帶回馬來西亞,「他應該很高興被埋葬在他待過時間最長的地方」。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稱,剛剛在泰國病逝的前馬共總書記陳平是「恐怖分子」,不許他在大馬安葬。
近年因受癌症困擾,陳平經常往返於泰國宋卡府合艾市與曼谷市之間接受治療。陳平有一對兒女,兒子目前是吉隆坡的執業律師,女兒在澳大利亞。在放棄鬥爭幾十年後,陳平至死都沒能回到祖國。2000年,陳平通過法律途徑申請回國,該申請於2005年遭馬來西亞高院駁回,上訴庭在2008年駁回陳平的上訴,理由是陳平無法出示文件證明在大馬出生。馬來西亞聯邦法院在2009年4月30日駁回陳平的申請,使他最終回國無望。他生前曾認為,造成這一結果,「我想答案是——留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