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好像總是精力充沛,出門坐不住、吃飯不好好吃、吵吵鬧鬧總是安靜不下來,每到這時,很多家長用一招就能搞定——遞給孩子一個手機或iPad。
網絡時代,這些電子產品除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甚至成了家長打發孩子,用來激勵孩子用功讀書、聽話的利器。小編時常看到一些話都說不利索的小寶寶,iPad玩的特別溜。很多家長說,電子產品上有很多益智遊戲,早教視頻,孩子喜歡,還能起到早教作用,簡直是新時代的育兒神器啊,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德國頂級腦神經學家,哈佛大學客座教授Spitzer用一張圖為家長敲響了警鐘:
以Spitzer教授的比喻,早年的智力建設就像發射炮彈一樣,發射得越高,人生的軌跡越長;反之越短。對智力建設有幫助的行為包括:雙語、大量的體驗式學習、體育音樂文化等等。對應的結果是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幸福家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後度過健康充實的老年。對智力建設沒有幫助的行為包括:電視、電玩、網遊、網絡依賴。在學習中表現為各種學習障礙和自我管理問題(思維能力和意志)。到了中年晚年,就會導致失業,生病,破產,孤獨,抑鬱甚至早死。
很多家長會覺得,「磚家」就是會危言聳聽,以偏激片面的言論去搏出位,那我們就來細數一下,孩子過早過多接觸電子產品都有哪些危害。
1、影響視力
這一點是所有家長都公認的,小孩子的眼部肌肉發展的還不完善,調節能力差,過早的接觸電子產品,會對視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2、缺乏運動會致使孩子肥胖
研究顯示,德國作為高富裕程度的國家,對iPad使用的普及比中國更早更快,青少年日均上網時間已經達到7.5小時,首次超過了睡眠時間。孩子長時間上網必然久坐不動,正在長身體的時候,缺乏運動,容易導致體重超標,過於肥胖。
3、缺乏專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電子產品的趣味性強,展現的大都是快速變化的刺激,孩子在玩的時候不用做深度的思考,只需要一遍一遍的玩,花費些時間。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接觸到學習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因為學習是枯燥的,並沒有那麼多新奇的刺激。
4、孩子往往沒耐心,易焦躁
經常給孩子玩電子產品的家長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容易發脾氣,對人對事極其沒有耐心,說不得罵不得,一說不讓玩就撒潑打滾。偶爾玩一些別的玩具,如積木等,根本提不起興致,玩一會就煩了。
給孩子玩電子產品有這麼多的問題,是不是說,就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這些呢?看看專家怎麼說,台灣著名心理學家張怡筠表示,讓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1、以身作則,多陪陪孩子
很多爸媽自己是手機控、電腦控,一天到晚不離手,怎麼能要求孩子對電子產品不感興趣,不痴迷呢!孩子只是愛玩,玩什麼對他們來說區別並不是很大。父母不理他們都在玩手機,他們無聊,自然也想玩霸占了他們父母的東西。只要家長們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什麼手機、ipad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浮雲。
2、兩歲以下「不觸電」
小編有個大學老師,上課的時候曾驕傲的宣稱,自己家孩子兩歲了,還不知道電視是什麼,從旁邊走過去一點反應都沒有,更加不會要求看電視玩手機。頓時被全班同學驚為天人,為了孩子,老師也是拼了!當然,大多數家長是無法做到這樣的,但也要儘量控制,兩歲以下的寶寶,最好不接觸電子產品,對他們生理心理的發展都有好處。
3、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設立規矩,培養孩子自制力
三歲以上的寶寶可以適度的接觸一些電子產品,但一定要嚴格把控時間。如,規定每天只能玩20分鐘,爸媽與孩子一起嚴格遵守,說到做到,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4、選擇一些畫面不動手動的遊戲給孩子玩
這樣做可以避免快速變化的新意刺激長時間作用於孩子,讓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耐心。選擇一些手腦協調的遊戲,讓孩子一邊動手一邊動腦,這才是合適的早教。
總而言之,陪伴孩子長大的應該是父母的愛,而不是冰冷的電子產品,愛孩子多一點,陪孩子多一點,做寶貝們最溫暖的父母親。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