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UPSR華語試卷考題,實在叫人匪夷所思,出題者到底是用心良苦,還是存心挖苦?
剛巧我的兒子也是今年的UPSR考生,我跟許多家長一樣,對於今年的UPSR華語試卷的考題很有微言,我們不是在意孩子考得如何,也不以成績作為衡量小孩成就的唯一考量,但是,我們費解出題者以何考量去核定小學生的水準。
考試的原意在於鑑定學生是否學會了、學以致用,而不是以考倒學生或百般刁難為目的,更不是要顯現出題者的高思維、高水準、創意十足,進而出了這些遠不在小學生認知程度內的考題。
我跟很多家長討論後都感到痛心,畢竟,出題者並非其他人,而是深諳華語教育的人士,出題者肯定清楚知道小學生的程度何在,但又偏偏何苦要為難這些學生?
近日,我跟多位小學、中學的華語老師討論,也跟一些中文系的研究生探討,在這裡點出幾個大家都認為考題遠遠超越考生的認知,並且認同出題者有存心挖苦和刁難之嫌的例子。
一、整份試卷,華文理解題作答時間50 分鐘,40題必須全答,其中30題語文知識題,學生估計得費時20分鐘回答,另30分鐘回答兩篇理解文,共10個試題。
閱讀一篇長達一頁半的理解文,然後回答五個試題,時間上根本是不足夠的。
二、語文知識題考學生渣滓的「滓」字讀音,這道題恐怕連中學生都答不上。
三、考題中有許多成語,其中一個成語「差強人意」是國內很多人包括中文媒體都偶會理解錯誤的。
根據我的一個在南京大學修讀碩士的朋友告知,他們到了研究所的階段都還以這個成語作為學習和深究的題材,這如何讓小學生能明白?
再者,理解(二)母親的作業的第36題:
從揚帆獲知母親患癌後的行動,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A 言出必行
B 足智多謀
C 公私分明
D 當機立斷
我們看看2010年SPM的中文考題第9題:
從貝多芬與親王的決裂看來,貝多芬有那種性格作風?
A 威武不屈
B 疾惡如仇
C 心高氣盛
D 自命不凡
這不難發現,小學生的考題水準,竟然可以媲美高中生的水準。
四、出題者過於個人主觀思維,進而使選項中的答案過於客觀,以致很多答案都可以接受。
例如理解文(一)柳公權練字,第32題:
柳公權到華原城走一趟的目的是什麼?
A 他想去見識字畫湯的本領。
C 他想揭發賣豆腐腦兒老頭的謊言。
註:原文第三段:「……有人用腳寫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就到華原城去看看吧!」
換言之,A 和 C皆可接受,這就是出題者以個人主觀思維,所出的過於客觀的答案選項,以致哪個答案都可以接受。
第34題也有同樣的問題:
哪項是字畫湯不收柳公權為徒的主要原因?
C 他天生殘缺而感到自卑。
D 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當老師。
原文:
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下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幹不成活兒,只的靠腳巧混生活。我雖然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
C和D皆可接受。
理解文(二)的一道題也有同樣的問題:
揚帆在病房裡教母親認字時,為什麼所有的人又羨慕又讚許?
A 揚帆的母親病情有了好轉。
B 揚帆的母親心情變得開朗了。
C 揚帆的母親有一個很孝順的孩子。
D 揚帆的母親年紀一大把了還能學習。
如果換成客觀題,那上述的答案都可斟酌給分。
以上列舉的考題,如果拿給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們或學者們作答,包括著名的拿督林水豪博士、拿督何國忠博士、謝愛萍博士、王介英博士等人,恐怕以他們個別的理解意境和造詣,在客觀思量下答案也都會不一樣。
五、出題者以文言文古詩考小學生,但這根本就在小學生的認知範圍以外,甚至中學生也未必能理解。
原文: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語重心長地對柳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竅門兒。我苦練了五十多年,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在屋外的水池裡洗毛筆,池水都染黑了。……」
第33題:
字畫湯成功的竅門是什麼?
A 努力不懈,取長補短
B 勤于思考,自強不息
C 持之以恆,勇於嘗試
D 循序漸進,發憤圖強
這不但要學生必須先能理解上述詩詞,還必須明白四個選項的含義,這種層次遠在小學之上。
以上這五點,足以證明出題者本身博大精深,但他又想要透過這試題證明什麼呢?是要證明小學生是否學以致用、學有所成,還是要刁難小學生?
我們沒有興趣知道出題者為何方神聖,也並非故意針對,只是在就事論事上,出題者是否該捫心自問,何以讓小學生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變得如此沉重呢?
出題者必須知道,教育者不以扼殺學生學習成果為樂,更不會對學生拔苗助長引起反效果,這對華語教育的發揚光大根本毫無助益。
學生家長魏家祥 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