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有香港、後有東京,但新加坡在亞洲的金融中心地位依然不容小覷。得益於其國內穩定的政治及經濟環境,再加上低稅收及規範的法律制度,新加坡吸引了全球許多頂尖財富管理機構落戶為客戶理財,甚至被稱為「亞洲瑞士」。
不過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瑞士銀行業就麻煩不斷。在經合組織的壓力下,瑞士銀行業「引以為豪」的銀行保密制度正一步步地瓦解。2014年10月,瑞士同意在2018年實施稅務資料的自動交換。雖然這一項協議還需等待瑞士全民公投,但不少客戶已經提前將財產轉移走,瑞士銀行的形象也蒙上了陰影。
如今,新加坡也遇到了同樣的麻煩。在全球邁向稅務訊息分享的潮流中,新加坡財富管理經理早已感受重重壓力,但眼下他們面臨了更加迫在眉睫的風險——印尼、印度等亞洲國家,準備追查存放在低稅率新加坡的未申報資金。
新加坡財富管理經理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應對挑戰。而包括印尼在內的周邊國家早已虎視眈眈,希望藉此機會縮小與新加坡的差距,吸引更多資金回流。
如坐針氈
新加坡是亞洲以資產計第二大離岸中心,規模僅次於香港。根據德勤數據,新加坡銀行業管理的私人客戶資產達到4700億美元。
早在2004年12月,新加坡政府就對信託法進行改革,允許外國人可以不受法定繼承權的比例限制,並清晰界定了受託人與授予人的關係。新加坡私人財富管理由此經歷黃金10年,成為「亞洲瑞士」。
除了上述改革措施之外,低稅收是新加坡吸引海外客戶的「法寶」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公民因為「追求更低稅率」而放棄身份,其中最著名的人是臉譜網站創始人之一愛德華多·薩維林。2012年,薩維林因為美國資本利得稅太高而選擇移民新加坡。
大部分東南亞客戶也看中了新加坡的低稅收環境。其中,印度尼西亞是新加坡財富資產管理業務的主要來源。據悉,印尼本國公民存放在新加坡的資金高達2250億美元。「印尼在新加坡私人銀行業務的占比為30%-50%,」新加坡一位頂尖全球財富管理的銀行家在接受英國路透社採訪時表示。
但是印尼政府表示正考慮對願把海外資金匯回國內的個人實施租稅特赦。「這個想法第一次出現在法律框架內。」印尼財政部政策辦公室的負責人Suahasil Nazara表示。
據介紹,這項「租稅特赦」政策是以義大利的相關稅收方案為模板進行設計的。2009年,義大利針對逃稅者進行特赦,發現了放在海外的800多億歐元資金與資產——約等於當時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5%——創下了政府捕獲未申報資產的新紀錄。為此,義大利財政部獲得了約40億歐元罰款「收入」。
義大利在「租稅特赦」方面雖然獲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帶來了爭議。外界批評義大利財政部令逃稅者不費吹灰之力就「洗白」了自己。或許是考慮到這一層因素,印尼政府表示目前上述政策還未出台時間表。
但對於印尼和其他國家的本地銀行而言,新加坡私人銀行所面臨的壓力正是他們在本國的機遇。「通過這項特赦,越來越多的基金會回到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銀行Bank Central Asia 的總裁Jahja Setiaatmadja表示。
新的競爭
而新加坡私人財富的另一大來源地——印度也在試圖加大審查本國居民的未申報財富。由於財政緊張,印度政府正在嚴厲打擊逃稅行為,以幫助提高政府收入。
莫迪去年5月上任伊始,就誓言要在100天內將海外「黑金」帶回印度。儘管流出印度的「黑金」數目難以具體量化,但有調查顯示,在2002年-2011年間,印度約有3000億美元的資金非法流向海外,目的地包括英屬維京群島、瑞士、列支敦斯登等傳統「避稅天堂」。新加坡同樣名列其中。
目前,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已要求國際私人銀行業者在委員會登記其海外分支是否在印度招攬生意。如果這些銀行同意登記,則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可能會要求他們披露客戶信息。
「這些調整顯然會令財富管理經理的工作更加複雜。(他們)將必須考慮每位高凈值客戶的住處和法定住所。」EY Advisory的財富和資產管理合伙人Mark Wightman說。
新加坡金管局已經表示,其擁有一套嚴格的機制來打擊洗錢,若有人違法,金管局將採取嚴厲行動。據知情人士稱,金管局官員一直在詢問私人銀行,是否聽到客戶對信息共享機制有什麼擔憂。金管局未就此置評。
新加坡財政部發言人說,財政部指出,新加坡需要先簽署雙邊協議,然後才會自動共享數據,並且這些協議將取決於夥伴國家擁有「強有力」的法律框架,來保持信息的機密性,而且「只將信息用於稅收目的」。
但對於新加坡的銀行來說,朝數據共享邁進意味著他們之前的模式將發生徹底的改變。現在的業務模式主要依賴於他們能夠在低稅負環境下嚴格保證客戶隱私。但也有分析指出,得益於強大的法律制度、安全性以及大量的財富管理人才,新加坡仍將是富有魅力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
越來越嚴格
新加坡的現狀只是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一個縮影。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諾引入稅務信息的自動交換,為各國海外銀行客戶提供的銀行保密法已逐漸廢除。全球離岸財富管理中心的「苦日子」才剛剛開始。
目前,共有90多個國家承諾引入稅務信息的自動交換。這些國家中有58個計劃從2017年元旦起開始實施,而包括瑞士在內的另外35個國家則計劃在一年後設置自己的方案。
伯爾尼大學國際法教授彼得·V·昆茨(Peter V Kunz)表示,瑞士「多年來錯過了很多國際發展」。但大約3年前,有關部門意識到採納稅務信息自動交換的「是無法避免的」。最終瑞士認識到,「稅務信息的自動交換遲早會實施,所以他們跳上頭班車,以便根據本國利益進行談判。」。
在經合組織信息交換標準的草案中,瑞士已基本上成功解決了與己相關的問題。這包括在全球範圍內採納同一套信息交換標準、互惠概念和尊重資料保護。「瑞士雖已趕上趨勢,可我們必須確保在事情進一步發展時,還能保持這一狀態,」昆茨警告說。
而早在2013年,盧森堡就放棄了數年的抵抗,決定開始與外國稅務機構分享其銀行存款信息。「情況和以往完全不同了,」時任盧森堡首相容克曾表示,「並不是每件事都發生了改變,但很多事情都發生了改變。其他改變也是必要的,否則一切都將改變。」
「離岸中心掌管的非公開資產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Mark Wightman表示。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