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改裝風向標 日本改裝文化

@ 2017-06-20

亞洲改裝風向標 日本改裝文化

日本的改裝文化與其深厚的汽車文化密不可分,強大的汽車工業以及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賽車運動,使得日本的改裝文化不需要太多推廣,就已經在民眾之間非常流行起來。

日本人將改裝文化滲透到了汽車產業的每一個角落。毫不誇張的說,走在日本的大街上100輛車中會有20輛改裝車,這種文化方式早已深入人心。

是改裝就會有所風格,日本的改裝車風格更是種類繁多,各具特點。大到卡車皮卡SUV,小到轎車微型車MPV。日本人對於改裝的想法可謂千奇百怪,有小清新,也有重口味,形形色色。但是不管怎樣,日本的改裝文化都有其豐富的歷史底蘊積澱。

作為心思細膩的亞洲人,日本在改裝風格劃分上也非常細緻,每種風格都會有自己的歷史由來和特點,並不是盲目的形成一種風格,有些風格形似卻神不似。總體來說,日本的改裝風格分為五類,分為暴走、灣岸、V位址、痛車和漂移,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暴走風

在這之前,必須要了解一下日本暴走文化。「暴走」的主要群體是20歲左右的青少年,他們桀驁不馴,不希望被傳統束縛。於是相同的興趣使這些人湊到了一起,暴走族也順應而生。一般情況下,每個暴走族團體中都會有自己的規定,因此加入容易退出難,隨便退出會有相應的懲罰。

說起暴走這種改裝風格,要追溯到60年代的日本。那時候,汽車對於剛剛走入社會的青年還遙不可及,但是摩托車卻非常的流行,他們為了宣揚自己的個性,將摩托車的排氣裝置進行改裝,拆掉消音包,成群結隊招搖過市,並且喜歡在公共馬路上飆車。

不 過在2000年,日本政府在規定了汽車排氣規範以後,導致很多經典的日本跑車不得已停產,致使造成連鎖反應,後繼車型價格高昂,二手車市場也跟著水漲船 高。導致年輕人沒有能力承擔高額費用,使他們對購買汽車望而卻步。再加上日本對暴走族行為的嚴厲管制,社會娛樂的多樣化,暴走族這個群體在逐漸減少。但不 能否認的是,暴走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後日本改裝文化,很多種風格也由它派生而來,這個接下來會有詳細闡述。

其 實,在日本對改裝車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對於車輛的外形以及其他一些參數有著一套明確的法律約束。但既然是暴走族,那麼這些條條框框肯定不能影響到這些人對 於個性張揚的嚮往。暴走族青睞的車型眾多,跑車、麵包車甚至是卡車都會有所涉及,他們將這些車改造的異常誇張,想法也是天馬行空,各式各樣。通常,這些車 共有的特點是比車頭還長的前下巴,高過車頂的排氣管,宇宙飛船式的全車外觀套件,只要能怪的出位,改的誇張,就越能吸引眼球。

灣岸風

灣岸這種風格的由來其實是暴走風格的分支。灣岸是日本的一條高速公路,連接了日本千葉縣市川市和神奈川縣橫濱市。由於整條高速公路直線部分很長,夜晚常有飆車族(俗稱灣岸族)出沒。灣岸風在日本名噪一時,甚至日本的動漫以及遊戲產業都會有灣岸類型的題材作品問世。

1990 年,日本著名的漫畫家為楠通春以灣岸題材創作了一部名為《灣岸MIDNIGHT》的漫畫,一經推出就受到汽車迷和漫畫迷們的喜愛。這部暢銷的漫畫從 1990年連載至2008年9月,主題皆是在東京高速道路飆車時所發生的故事,在賽車類漫畫中名聲僅次於《頭文字D》。

2004年,日本遊戲開發商NAMCO趁熱開發了《灣岸午夜極速》,這是一款著名的街機賽車類遊戲。題材不用多說,也是取自灣岸飆車族。遊戲中,玩家可以盡情的在高速公路中穿梭,進行街頭飆車比賽,讓更多人體驗飆車的快感。當然,遊戲上玩玩就好,不能付諸於行動。

灣岸風格的改裝車,相對於暴走族低調了很多。這些玩家更注重汽車性能的提升,以及實際道路操控的改進。外觀會選用日本改裝廠家提供的包圍套件,賽車式的大尺寸輪轂,車身拉花這種流行的元素也必不可少。

V位址風格

V位址 風格也是受暴走影響最深的一個風格,在日本極為盛行。V位址是英文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縮寫。最早流行於80年代的日本黑道界,黑道中的大哥常喜歡將自己的大中型豪華轎車改裝成比較誇張的外觀,以配合自己的身份,引人關注。不 過這種改裝風格也僅限於黑道界,普通改裝愛好者並不會去這樣改車。

而 V位址風潮的真正興盛則是從90年代初,在當時的改裝風氣因日本經濟起飛,民眾荷包有錢而逐漸興盛起來,各種所謂的暴走族、街道賽車等好幾種改裝流派不斷 形成,外觀類的改裝在當時雖然只能算是小眾市場,不過拜日本社會因泡沫經濟的環境影響,使得很多日本國產的高級豪華車出現在二手市場上,而這樣的有利條件 也直接促成日本V位址改裝風格的形成。

一輛純正的V位址風格改裝車,必須是黑色車漆,黑色玻璃,大尺寸的拋光或者電鍍輪轂,超低的車身和外觀套件以及四出式排氣。

在一定意義上來講,V位址風格的改裝車也見證了日本社會的一些特有文化。

痛車風

痛車文化發源於日本,痛車這個詞的來源也頗有意思,在民間流傳著這樣幾種很有意思的說法。

首 先,就像人紋身會疼痛一樣,車主把噴塗過的車比喻成紋身過的車,因為紋身會很痛,所以叫痛車。第二種說法是,在日本,車身噴塗圖案是需要交稅的,但大多數 這類車的主人都是年輕人,使他們增加了額外的稅收,讓他們感到心痛。最後一種說法是塗裝過的車都叫做paint car,因為英文發音的緣故,慢慢讀作pain car,也就是疼痛的車。

作 為漫畫大國的日本,年輕人對於漫畫的喜愛到達了一種痴迷的地步。喜歡動漫的有車一族將自己喜愛的漫畫人物噴塗在車上,以表達對自己喜歡漫畫人物的敬意,同 時也張揚了自己的個性。你會發現,痛車文化甚至是日本漫畫產業的一個縮影,代表著日本最新的流行文化,越來越多的痛車出現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受此影響,日 本很多賽車隊也將自己的戰車噴塗成漫畫風格去參加比賽,讓很多車迷眼前為之一亮。

漂移風

一部《頭文字D》動畫片,讓漂移這個詞火遍全球,甚至影響到了好萊塢,《速度與激情·東京漂移》正是迎合了近年來異常火爆的漂移運動而拍攝的。

漂 移的發源地為日本,起源於70年代末期,當時一群名叫「道路競走族」的人,迷戀于山道駕駛。他們以顛覆傳統的車輛橫滑,展現在眾人面前。而將最具觀賞性的 漂移技術發揚在賽道上的人,是有70年代車神之稱的高橋國光,他是第一代漂移運動的代表人物。到了1984年,土屋圭市的出現,讓漂移這項運動更加深入人 心。據說《頭文字D》中的主角藤原拓海就是以土屋圭市為原形創作的。

正 是由於漂移運動的興起,在2000年的時候,日本《Option》雜誌,東京改裝車展的發起人稻田大二郎以及土屋圭市共同創辦了D1賽事。D1的賽事規 則,是以車輛的後輪甚至四輪滑移的方式過彎作為競技的標準,評審的項目主要為「速度、滑移速度、滑移角度、引擎聲浪、直線加速」等五大項目來進行評分。

由 於漂移運動在全世界的盛行,也影響到更多車主將自己的愛車往漂移車風格靠近。不過要想漂移,你的車必須是後輪驅動,整個車的設定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一款良 好支撐力的避震必不可少,儘可能低的車身,輪轂與輪胎的搭配都必須經過科學的計算以及老道的經驗。在這不能不提及現今最熱門的改裝風格 -Hellaflush,這個起源於北美的改裝風格也是從漂移車身上衍生而來。

日本的改裝文化之所以能影響到世界,與整個國家對於汽車改裝發展的支持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日系改裝文化還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到世界改裝風格的走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