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水埗、觀塘等假日市集,隨便走一圈,可以發現無數小本經營的本土品牌,而當中以8、90後佔大多數。年輕人的創業故事,這個年頭多 不勝數,早前走訪一所由80後小情侶開設的單車小店,無意間發現店內有craft beer寄賣,名稱有趣且似曾相識,名為「鹽田啤」,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純本土品牌「麥子啤酒」的出品。
緣自鹽田梓
之所以用「純本土」來形容,全因香港的craft beer品牌,大部分都由外國人經營,如印度人開設的「少爺麥啤」,還有夫妻檔經營、由美籍丈夫主理的「門神啤」,而「麥子啤酒」則是3個「香港仔」的心 血結晶。主打本土味的麥子啤酒,於今年2月成立,廠房位於荃灣工業區內,由阿波、阿德和Mark3個80後經營。阿波負責釀酒,構思新產品,阿德則處理運 輸等雜項,而Mark是會計及宣傳,他們的首款出品「鹽田啤」,其來由與品牌一樣極具本土氣色,來自一條歷史悠久的小小漁村——鹽田梓。阿波說:「阿德是 我N年沒聯絡的堂弟,舊年我準備出國,便撥通電話問候他,原來他當時身在鹽田梓村,還說很好玩,我便入去看看。」阿德解釋,鹽田梓位於西貢,只能經海路如 街渡等交通工具到達,是上世紀的本土鹽盛產地,大部分居民從事曬鹽工作,不過現時已轉型為旅遊點。他形容村內民風純樸,村民對遊客相當友善,只逗留了數天 的阿德,已跟士多老闆熟得晚晚有偈傾,「當時我和阿波跟老闆聊天,阿波說起自己在研究釀酒,而且味道不錯,老闆便提議在他舖頭外擺賣。」阿德說。機會難 得,他們當然一口答應,此後,他們便在家釀酒,逢假日逐箱運往小島擺賣,「當時都係試飲多,想收集意見,但試賣一個月後,唔止銷情不錯,而且開始有不同店 舖邀請我們做寄賣。」Mark指,那次試賣令他們的創業心燒得更旺,後來便決定成立「麥子啤酒」。
廣東話啤酒
3人之中,只有阿波對釀酒甚有研究,他說:「兩年前開始知道有craft beer,睇過鬼佬示範一次後,就開始在家試釀。起初都係亂咁試,試過忘記落酒花等,後來開始睇參考書,了解工具及調配的知識,令後期的製成品終於似啲 樣,於是就俾家人試飲。我家人很少飲酒,但他們都說好飲,感覺都幾滿足。」阿德解釋,之所以將第一款產品命名為「鹽田啤」,是因為起初只在鹽田梓售賣,口 味則與比利時的Hoegaarden相似,主力釀酒的阿波補充說:「因為入樽發酵前加入了發酵糖,令發酵時間延長,酒味更香之餘,亦與白啤酒 Hoegaarden一樣,帶有淡淡甜味。」細看鹽田啤的包裝,發現了「西貢特產」4字,而且酒瓶上文字不如坊間產品,以中文顯示原材料等資料,「啤酒一 直以來好像是外國人專利,我們的目標是造出一支『廣東話』啤酒。」雖然麥子的第一款產品,依然停留於模仿傳統口味,但他們坦言,以華人食材釀酒,才是他們 研究新產品的方向。
中醫教路
甫踏入麥子啤酒的麥氏釀酒廠,除了堆滿一箱箱啤酒的大廳外,通過玻璃窗,可看到廚房內設有數個鋁造釀酒桶,阿波說:「工具都是自製的,因為地方太細,而且 我們每次只釀200支,所以坊間容量較大的酒桶不太適用。」要釀製手工啤酒,基本材料包括水、酵母、麥及酒花,而調配口味的關鍵則在於酒花和麥,使用不同 國家的酒花,便會釀出不同甜度、苦度及香氣的手工啤酒。他們指,每支啤酒都有其「個性」,美式有American Pale Ales,傳統德國啤有stella,而他們所釀的第二款產品,則是華人style的桂圓啤酒,「桂圓、杞子和蜜棗,廣東人通常用來煲湯,我用了廣西圓肉 來釀製,飲落偏苦,有陣陣焦糖、煙燻和桂圓味。」阿波指,有人會用咖啡豆等具地方特色的食材釀酒,但都屬西方食材,易於與啤酒味道融合,要利用中式食材融 合西方特產,他們自言需要不斷嘗試,阿德說:「我自細就是藥煲,經常睇同一個中醫,於是便問他有沒有藥材是人人都食得,又有進補功效,他說桂圓、甘蔗都屬 於大路的滋補食材,便令我們構思出對身體好的啤酒,與中國人釀酒補身的概念相似。」
3個男孩放棄留學、辭掉全職工作,將合共30萬的積蓄投放在麥子中,為減省開支,他們由買料、釀造、生產以至包裝都一手包辦,自言早就打算「博鋪大」,酒 廠至今開業大半年,運作尚算順利,雖然難免有意見分歧時候,但他們甚懂寓工作於娛樂,單是拍攝期間在廚房玩水戰就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