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慶元宵;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古人是怎樣過「中元節」的呢?根據記載,各地廟宇普渡方式略有差異,各有不同,大致如下:
一:點普渡公燈
在舊曆的七月初一日子時(23點)開始,廟宇轄境的各家人士點亮燈火,號曰「普渡公燈」。為普渡公(大士爺)與眾家好兄弟指引方向,享用香火。燈火兩側或有設造型者、貼對聯者,如:「金蓮燈前聞泣夜,盂蘭會上救升天。」
二:立燈篙
以高大的青竹上懸掛燈火及旗幟,晝夜升降,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燈篙上以金紙包覆,上貼符咒,也有人以紙紮護法神守衛之。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為限。
三:主普壇開光
搭設好主普壇,設有大士爺、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眾、大士山、寒林院、同歸所,皆為紙紮。先請法師施法,以凈本壇,再由達官顯宦與爐主等人同放燈。
四:請斗燈:
斗燈又稱元神燈,相應於天上星斗,代表各信眾的元神,有趨吉避凶的功能。一般在米斗內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涼傘(蒼天作育萬物)、銅鏡(照妖)、寶劍(誅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測量)、秤(權衡)、油燈(光明)、銅錢(富貴)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斗燈象徵吉利長存,護佑平安,薪火相傳。
五:請神放表
法師開壇,爐主與執事人員朗誦疏文,向天地稟告普渡之意,並且發表,邀請三界神祇入壇監醮。通知鬼神本地即將展開中元普渡法會,更請普渡公監管道場,不讓惡鬼凶神在此處擾亂作祟。
六:放水燈
閩南人、台灣人習俗,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放水燈,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重要。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人,沒有忘記已死的冤魂怨鬼。
七:施普
法師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貼出榜文,硃筆籤押,昭告鬼神共來聽經聞法,領受功德,享得冥福,脫離惡道。民眾設置各樣供品,祭祀往來的孤魂,使眾家好兄弟共襄盛舉,獲得飽餐。
八:送大士
普渡完畢,大士爺、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等眾神功德圓滿,寒林院、同歸所好兄弟也該回返陰曹,所以焚大量紙錢、冥鏹,號稱「金山」、「銀山」,送神返回天庭與地府。
九:搶孤
閩南人地區在中元節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清領時期,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今日台灣東北角的頭城與西南隅的恆春、香港潮汕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十:跳鍾馗
祭祀講經既畢,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是謂「跳鍾馗」。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請眾家好兄弟趕緊回返陰間,勿再逗留於人世。今日台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以上十種是古人在「中元節」這一天做普渡法會的方式。時至今日,已經不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