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時我常傳達一個理念:學習存錢,是我們付出勞力能否更有價值的關鍵。每個星期花40~60個小時工作所賺到的收入,其中有多少是流進別人口袋,又有多少能留在身邊理財,長久下來絕對是財富的差距。
然而,人的勞力並非無窮無盡。除了提升競爭力爭取加薪,如何從有限收入里存下更多的錢,一直是 我非常關心的理財目標。從學生時的零用錢開始,中間歷經上班領薪階段,到現在的非固定式收入,我嘗試過很多種存錢方法,我把四個最適用的方法整理出來,希 望你也能從中挖掘自己最大的儲蓄力。
增加儲蓄力的觀念
觀念1:先存大再存小
這有兩個涵義:第一,你要先從「較省力的大錢」開始存。比如有些人會把省錢地方專注在花費較小 的吃飯錢上,每餐儘可能省個5元、10元,一個月下來省約幾百元,但另一方面卻在手機或是油錢這些較大開銷上漏財。但其實只要稍微控管一下,類似手機或油 錢這種大開銷常能省超過千元,錢存起來也比較快速跟不痛苦。
第二,你要先從整筆大金額開始存,之後才去存小金額的錢。試想看看如果每個月領到薪水時就先拿出1萬元存,跟每周固定存2,500元,哪種方法成功率較高呢?我的經驗是先存下1萬元機率較高。這其實跟先支付自己的觀念相同,先把該存的整筆金額扣除下來,之後再從生活中省去非必要的小開銷來增加更多儲蓄力。
觀念2:要先從適合的方法開始
存錢還有個更重要的觀念:方法要能讓你持續。因為每個人的收入高低、收入型式、用錢方式都不盡相同,不可能一種方法適用所有人,如果硬套用不適合的方法,過沒幾個月存錢動力就會開始減弱,甚至開始心生不平衡亂花錢,反而白費前面的努力。
四種方法激發儲蓄力
其於上面兩種觀念,底下我將過去幫助最多的四種存錢方法,依照可存金額由大筆至小筆列出來。如果你現在已經有自己的存錢習慣,儘管選配其他方法,讓自己再多存一些錢。
方法一:設定單筆存錢目標
我常在演講中笑說:「想要存錢,那就先幫自己減薪吧!」意思當然不是在工作上擺爛,而是在每份薪水進到戶頭同時,就先幫自己扣除一筆金額,讓自己能花的錢一開始就受限,之後如果真的生活費不夠才再額外提領。
這種設定單筆存錢目標有個好處:方便調整進度。假如你已經連續幾個月都能達成存錢目標,月底不需額外動用存款,那麼就可以嘗試調高扣除金額,看自己能不能再多存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