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工作的中國記者眼中的大馬

@ 2015-08-27

馬來西亞人自稱馬來西亞是「真正的亞洲」(True Asia), 但也有人把」True Asia」翻譯成「亞洲的魅力之所在」。那麽,她的魅力到底在哪裏?

風景秀麗

馬來西亞由馬來半島和世界第三大島加裏曼丹島上的壹部分組成,靠近赤道,被海洋包圍,被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走進這個國家,妳會立即感覺到,她就像壹位熱帶少女,阿娜多姿,風情萬種。從飛機上俯瞰,那景色是起伏的山丘,延綿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怡。若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壹片接壹片的棕櫚樹林和五顏六色的鮮花。到了海邊,所見的是海浪,沙灘、椰樹、小島、漁舟…… 熱帶的海洋景色,如詩如畫,美不勝收。馬來西亞的天總是藍藍的,空氣總是那樣的清新,這無疑要歸功於海洋和森林的慷慨饋贈。這壹切都是熱帶島國的福祉!

少有天災

馬來西亞的幾個鄰國,如印尼、菲律賓和泰國都是靠近赤道的熱帶國家,也都是島嶼眾多的海洋國家,易受臺風侵擾,而且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的自然災害頻發。馬來西亞雖然地理位置與上述幾國相連,境況卻完全不同。地震、海嘯、火山幾乎壹樣沒有。可怕的熱帶風暴常常光顧印尼和菲律賓,風災水災總要造成大量人員和物質的損失。但奇怪的是,熱帶風暴也很少侵擾馬來西亞,這塊土地總是那樣的風平浪靜,平平安安,就連影響到泰國、菲律賓、斯裏蘭卡、印度等許多國家的2004年印尼亞齊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馬來西亞也倖免於難。

科學家認為,馬來西亞因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之外而很少有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特大自然災害的侵擾。經常在西太平洋和南中國海肆掠的臺風也很少光顧馬來西亞,因此有人也稱馬來西亞為「風下之鄉」。據說,由於馬來西亞地理位置的特殊,在其周邊海域產生的風暴往往因為地球自轉產生引力的作用,轉移至別處,使馬來西亞免受風災。無怪乎,有人贊嘆:馬來西亞真是壹塊風水寶地!

物產豐富

錫是馬來西亞最出名的礦產品。馬來西亞的錫礦儲量達100萬噸,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馬來半島11個州中有9個州有錫礦,以霹靂州和雪蘭我州最多。馬來西亞錫產量排在全球第壹位,占世界總產量的壹半以上,因而被譽為「世界錫都」。錫礦出口是馬來西亞主要的外匯來源之壹,馬來人把錫稱為他們的「國寶」。 馬來西亞錫的品位是世界最好的,馬來西亞錫製品享譽全球。

馬來西亞有全世界最大最好的錫製品工廠,首都吉隆坡的皇家雪蘭我 (Royal Selangor)是世界聞名的精品錫製品廠, 由壹個楊氏華人經營起家的。該廠製造的錫器因純度高, 工藝精美而暢銷。馬來西亞錫製品既有獨特的設計,又很實用,如傳統的酒杯、高貴大方的茶具,精美的相框、刻有各種圖案的花瓶等等。由於中國遊客的增多,馬來西亞錫器品中也融入了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工藝。很多外國遊客來馬來西亞都要購買錫製品留作紀念,或者贈送親朋好友。

每當我吃起方便麵的時候,就會想起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馬來西亞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大面積種植棕櫚樹,棕櫚對馬來西亞經濟貢獻巨大。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及相關製品的生產和出口國,其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到世界總量的50%和60%左右,年產量達1200多萬噸,年出口量1100多萬噸。馬來西亞油棕樹的種植面積已達300多萬公頃,其中,超過壹半的種植園為私人所有。從事棕櫚油加工的各類企業超過400家,直接從事油棕樹種植開發和貿易的各類人員超過35萬。由此可見,棕櫚油是馬來西亞的支柱產業。

馬來西亞熱帶水果多得很,最出名就是榴槤。到馬來西亞,不能不嘗榴槤,因此有人說,到了馬來西亞不吃榴槤,等於沒有來過馬來西亞。我吃過泰國和斯裏蘭卡的榴槤,感覺馬來西亞的榴槤味道要更甜美醇厚些。馬來西亞的榴槤品種很多,如貓山王、竹腳、尖督及紅蝦等20多個品種。貓山王被公認為最好的品種。每年榴槤的豐收期,處處榴槤飄香,高速公路的休息處,城市的小巷裏,都有賣榴槤的攤檔,價格便宜得驚人,有時候10塊馬幣(約20人民幣)可買3個。很多遊客都在這些攤上,手抓粘糊糊的榴槤肉,吃的不亦樂乎。當然,在高檔酒店裏,也能很優雅地吃上像冰激淩壹樣的榴槤甜點,讓人回味無窮。還可以到榴槤園裏邊賞美景邊吃榴槤。

馬來西亞盛產燕窩,壹年能產200多噸,占全球總產量的80%,主要銷往中國。前壹段時間,由於馬來西亞燕窩生產行業有不規範的行為,中國禁止馬來西亞燕窩進口,這對馬來西亞從事燕窩生產的燕農是非常痛苦的事。由於大量燕窩積壓,燕窩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最近,馬中雙方經過協商,中方同意進口符合質檢標準的燕窩產品。這又給馬來西亞燕農帶來了希望。

東革阿裏是熱帶雨林裏的壹種樹根,味道很苦。拿中醫良藥苦口的話說,這肯定是壹種好東西。東革阿裏與燕窩、錫器壹起被稱為馬來西亞三寶。東革阿裏的藥效是補腎,利尿,因此,有東南亞人參的美譽。當地人普遍認為它是壹種適合男人使用的壯陽藥。因此,不少場合,男人之間就拿東革阿裏來開玩笑。

風水寶地----壹個在馬來西亞工作的中國新聞人眼中的大馬

多元文化

壹個中國人到了馬來西亞生活,會感覺沒有出國壹樣,因為馬來西亞華人很多,在哪個城市都能看到華人,都能看到漢字,都能聽到用標準漢語或粵語的交談,更能吃到豐富的中國餐。在馬來西亞2800萬人口中,華人大約占了四分之壹,大多數居住在城鎮。馬來西亞華人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壹帶。華人移民馬來西亞的歷史應該有五六百年,至少可以追溯到鄭和下西洋的年代。華人大批移民到東南國家應該在清朝中晚期,當時移民到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的都被稱為「下南洋」。

華人有重視教育的傳統,無論走到哪裏,對自己民族的文化都倍加呵護,努力傳承。這壹點,馬來西亞華人真的可以被評為典範了。「華小」(華文小學)、「獨中」(華文中學)、「華教」(華校教師聯合會)「華董」(華校董事聯合會),都是從事華文教育的學校和組織,對它們的保護,關心它們的發展都是當地華人社團最津津樂道的事。華人社團的領袖、富豪和名人,每年都要為華文教育捐款,出資出力。對於這樣的捐款,他們戲稱為國稅之後的「第二稅」,就像納稅壹樣是必須的。有華人社團精英們這樣無私的共同擔當,壹種民族文化豈能不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馬來人是馬來西亞的主要民族,使用馬來語,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馬來人性情比較溫和,生活也相對悠閑,不少人生活在鄉下。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也相對溫和與開放。總理納吉布就提倡中庸之道,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其他民族、宗教和文化,反對持極端與激進的態度來處理與其他民族、宗教的關系。因此,納吉布政府奉行「以馬來人為主導,與其他民族共發展」的民族政策。

在馬來西亞能見到很多印度廟,街頭也能看到不少印度餐廳。吉隆坡就有不少印度人比較集中居住的街區,在那裏就可嘗到 「飛餅」、「拉茶」和「咖喱魚頭」等印度美味。印度人在馬來西亞屬第三大民族,其人口數量僅在馬來人和華人之後,大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5%。印度族裔不但人口數量少,而且經濟地位也比華裔和馬來族裔要低壹些。

在馬來西亞,各種宗教都不受限制。因此,清真寺、佛教廟宇和印度教廟宇都能見到。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還反映在語言方面。馬來人壹般都會說馬來語和英語,少數馬來人也會說華語。華人壹般來講,受教育程度比馬來人和印度人高壹些,因此會用的語言也多,壹般的華人都會說漢語,馬來語和英語。加之多數馬來西亞華人來自廣東和福建,因此,他們普遍都會說粵語,閩南語等。多元文化讓馬來西亞華人掌握三至五種語言,這真是馬來西亞的壹個特色,也是對外開放與交往的壹種優勢。

社會穩定

占人口多數的馬來族裔,在馬來西亞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占有主導權,掌握著國家的政權。因此,政府制定的政策也相對庇護馬來人。但總體來說,政府奉行的是多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治國理念,對其他民族的利益也給予壹定的照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雖有不少矛盾和不愉快的事,但總體來說,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在壹起,基本能和諧相處,或者說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互不幹擾。馬來人主政,華人經商,印度人努力幹活。分工不同,各有所獲。

由於社會穩定,馬來西亞的經濟總在不斷發展。在東盟國家中,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名列前茅,僅次於新加坡。2012年,馬來西亞家庭平均月收入達5000多馬幣(約合1600美元)。根據馬來西亞政府制定的「2020國家發展藍圖」,到2020年,馬來西亞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而總理納吉布去年選舉獲勝後表示,這壹目標要爭取在今後5年內提前實現。社會穩定為快速的經濟發展提供保障,而反過來,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穩定。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馬來西亞正處在這種良性循環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