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刻意貶值 暗藏殺機】

@ 2015-08-24

【人民幣刻意貶值 暗藏殺機】

人民幣在8月11日,事前毫無徵兆地,急速貶值,三天之內,幅度達到3%,但又嘎然而止,貶值幅度就維持在這個價位。如果說人民幣的貶值沒有受到人為操作,恐怕不會有人相信。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最新的數據,人民幣的「實質匯率」相較於2010年的基期值100%,如今已經上升至130.08%,依照市場機制,人民幣貶值也是理所當然。但是,真的如此單純嗎?

過去數年間,美國一直質疑人民幣幣值過低,甚至認為中國為了刺激出口,刻意壓低人民幣匯率,美國因此不斷要求人民幣應該升值。但是BIS對人民幣的估算,卻剛好與美國的主張相反。而此次人民幣貶值,也未見美國發表任何評論,顯見美國對於人民幣的價值,也有了新的看法。

然而,美國所指稱的人民幣匯率其實是名目匯率,與實質匯率不同。實質匯率是兩國產品的兌換比例,用來衡量不同國家之間,即使在物價不同、匯率不同的情況之下,仍然可以藉由這個數值,很快地比較兩國之間生產成本或是購買力的差別。因此,相較於2010年,人民幣實質匯率是130.08%,意思就是說,中國與它的貿易往來國相比,人民幣的購買力,在5年之內,高了30.08%。也就是說,人民幣100元在中國可以買1件成衣,但換算成美元,在美國卻可以買到1.3件。

30.08%這個數字也反映中國製造這件成衣的成本,比它的貿易對手國,平均高了3成。因此,透過人民幣貶值,以增加中國出口競爭力,這樣的解讀似乎直覺又合理。尤其,中國最近經濟成長放緩,去年年底以來,中國多次調降利率與存款準備,試圖提振國內消費與投資,但成效未定。因此,拉抬出口,也就成為拯救經濟的快速選項。既然如此,人民幣只貶3%,顯然無濟於事。如果真的要救經濟,人民幣應該要持續貶值,而且幅度應該要超過30%才對。但是,中國政府並沒有這麼做。

中國過去以來,過度仰賴出口所獲致的經濟成就,事實上也伴隨著許多問題,包括忽略內需,產能過剩,主要出口產品附加價值都不高,以及為了促進出口,不惜犧牲環境等嚴峻代價。面對這些問題,中國透過不同政策,試圖轉型。其中包括多次調高工資,鼓勵廠商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也更積極地要求企業落實勞工保護法令。但是,這樣的政策也造成了企業營運成本的增加,同時帶動了物價上揚。

在此同時,人民幣名目匯率並未大幅波動,以中國年通膨率粗估約6%計算,2010年至今,5年來約30%,可推測物價上升是造成實質匯率30.08%的主要來源。這顯示中國政府確實有意藉由成本增加,物價上升,來自然淘汰低附加價值的出口產業,而與中國政府進行「調結構」的政策方向一致。

中國的經濟表現不只是國內關心,也是全球關注。人民幣8月11日貶值,不但美歐股市應聲下跌,亞洲國家也連動貶值;不久之後,8月21日,美國道瓊指數大跌,市場分析認為也與中國經濟放緩隱憂有關。大陸既然不打算再回到依賴出口做為經濟成長的引擎,而這一次人民幣貶值也不是用以救經濟,那就必須藉由其他方式來維持榮景。只要內需持續不彰,調降利率仍然會被繼續採行。但是過去幾次調息的經驗,效果不大,大規模增加公共支出,自然是另一個選項,卻會遭致「國進民退」的批評。

既然貶值不再用以推動出口,那中國企業的應對就值得觀察。一方面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回歸到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降低成本,尋求更有效率的外部供應。中國企業的價值鏈活動,不一定非要依靠內部資源,鄰近東南亞國家的低工資與充沛的勞動人口,促使中國企業往國際化布局邁進。這樣的改變,造就了中國企業供應鏈的進化。「紅色供應鏈」愈來愈長,愈來愈大,垂直整合的力道更強,影響力更不可忽視。假以時日,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或許有一天會像美國企業,在全球經濟,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