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十九世紀中葉,當第一波中國移民浪潮湧向英屬馬來亞時,一個來自廣東惠州的平凡小子,順勢南來,開始他在馬來亞的奮鬥史,他就是葉亞來 (1837-1885)。從1854年離開中國到1885年客死異鄉,葉亞來將他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馬來亞這片土地上。或許葉亞來原本和當時其他的 移民一樣,希望在南洋工作幾年後,賺夠了錢,回鄉光宗耀祖。沒料到後來的機遇,讓他終其一生在馬來亞發展,更對吉隆坡的開拓作出重大貢獻。
葉亞來的一生,不但是一部曲折的移民史,有辛酸的血淚.有驚險的鬥爭,也是一部吉隆坡的開拓史。他由一個赤手空拳南來的移民到吉隆坡的建設者和治理 人,使他在馬來西亞政治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由於葉亞來是華族移民,而他所經營的吉隆坡後來成為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國家的首都,在馬來民族主義和政 治因素的影響下,葉亞來的歷史地位引起一些爭議。
本文的前半部將對葉亞來的移民動機和南來後奮鬥的歷程作論述,後半部則評論葉亞來對吉隆坡的建設和探討他在馬來西亞歷史上的地位。本文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和理論來對葉亞來的一生作出回顧,希望能重新建構這位平凡移民中的不平凡政治領袖的歷史。
二、葉亞來的崛起:從過番客到華人甲必丹
葉亞來在1837年3月14日生於中國廣東省惠州惠陽縣淡水鎮周田鄉。周田鄉是一個具有肥沃土地, 良好氣候的地方。葉家世代務農,家境尚屬小康。1 葉亞來父親名聯開,母範氏。亞來為長男,其正式名字是茂蘭,而亞來只是他的乳名或小名。他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但葉亞來出生後不久,中國受到鴉片戰爭 (1839-1842)的破壞。清廷因為長期的閉關自守,在科技上遠遠落後於以工業為主的兩方國家,因而不敵英國的堅船利炮。戰敗後被迫簽署喪權辱國的 《南京條約》,使中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葉亞來的家庭經濟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為了維持生活,他讀了兩年私塾便輟學出去替人放牛或打短工。接著中國南 方又發生洪秀全等所領導的太平天國反清廷叛亂(1850-1864)。這一場歷時相當久的內亂使南方很多的地方,包括葉亞來的家鄉惠陽縣也受到嚴重的破 壞,農村經濟破產,社會秩序大亂。由於局勢持續動盪,許多年輕的鄉民為求生計而選擇離鄉背仆,其中不少前來南洋謀生。葉亞來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追隨鄉人乘船 南渡。1854年,年僅十七歲的葉亞來開始他在英屬馬來亞的生活。
葉亞來早年的家鄉生活和南渡的因素,與許多同時代的過番客相似,都是由於家鄉動盪不安和無以謀生,只好冒險南來。因此,他可說是典型的早期移民。許多 著作對他到底是屬於「自由」移民,還是以「賣豬仔」或「契約」的方式南來有不同的說法。根據羅香林的記載,葉亞來是以賣身的方式來的。羅香林對葉亞來的南 來經過有詳細的敘述: 「來既感國內生活維艱,立足匪易。又震于海外富庶,乃與母商,決自賣身為豬仔。立限三年,得數十金,交母養老,飲泣敗(拜)別。」 但也有作者認為葉亞來是自由移民。根據曾鐵忱記載:「咸豐四年(1854年)。這時候,葉亞來正好十七歲,是個個子強壯短小精悍而有點固執成性的青年,卒 於徵得堂上雙親的同意後,毅然離開了在惠陽死守了八代的可愛家園, 由本縣的渡口——澳頭(按為距淡水鎮二十五華里和距周田鄉四十三華里的出海處),搭了小渡船到裙帶洲(當時香港在民間還沿用這一名稱),候期搭上三枝桅的 大眼雞船,靠著風力向南航行。經過兩個多月的海程,終於抵達當年葉氏族人僑居最多的古城馬六甲。」
其實,不管是豬仔還是沒有契約束縛的自由移民,絕大多數的早期移民南來後都寂寂無名,最終老死異鄉。而葉亞來卻例外,在異鄉闖出一番事業。可見他在吉 隆坡的不平凡事跡和表現與他在中國的早年生活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他在馬來亞的際遇和表現有關。其實,葉亞來在馬來亞的最初幾年表現相當平凡。他具備了典 型移民的優點和缺點。優點是他勤儉耐勞,缺點是他也染上一些陋習,包括嗜賭。當葉亞來在馬六甲上岸後,由族親葉國駟(Yap Ket Si)安排他到榴槤洞加(Durian Tunggal)的一家錫礦工作。四個月後,由於該錫礦生意欠佳,葉亞來被轉介到附近的吉山鎮(Kesang)的一家雜貨店當助手。店主葉五也是葉亞來的 族叔。葉亞來雖然勤奮工作,但工作之餘,沉迷賭局,使葉五對他失望。一年後決定遣送葉亞來回鄉。有關葉亞來被遣返中國一事,有作者認為主要是因為葉五的雜 貨店生意不好而結束營業。但如果只是單純因為雜貨店結束生意,葉亞來可以被介紹到其他地方去工作,就如上次從榴槤洞加錫礦轉來吉山鎮一樣,而不必被打發回中國。因此,這次被遣送回 鄉,很可能與葉亞來的嗜賭行為有關。葉五或許是無法勸阻葉亞來改邪歸正,又擔心無法與家鄉的族親交代,只好藉故將葉亞來送回國,以免葉亞來墮落異鄉。
根據一般史書記載,葉亞來不敢違抗葉五的命令,只好乘船離開馬六甲。當他到達新加坡,等候轉換大船回中國的時候,賭性再發,結果將族叔所送的回鄉錢給輸 光,迫使他不得不折返馬六甲。葉亞來當然不敢再見葉五,便與一位名叫葉福的同伴,從馬六甲步行至附近的蘆骨(Lukut)去發展。 以上的記載,更可以印證葉亞來是因為嗜賭而被族叔送回中國的。葉亞來很可能是知道回到家鄉後,會因為嗜賭醜事而被家人責怪,沒有面子,所以不願回去。在新 加坡輸錢一節已無關重要,關鍵在於他不願回鄉。葉亞來因此繼續留在馬來亞謀生。他當然沒有顏面回去見葉五,所以往蘆骨另謀出路。可能也是因為這次的教訓, 葉亞來痛定思痛改了賭性,並發奮圖強闖出一番事業。因此可說是葉亞來人生的一個轉捩點。
1856年, 葉亞來到了蘆骨,先在惠州籍客家人張昌的礦場當廚師。三年後,改行買賣豬只,生意順利,業務擴大至附近的雙溪烏絨(Sungai Ujong),並因此認識當地華人甲必丹盛明利(Kapitan Shi)的隨身護衛劉壬光(Liu Ngin Kong) 。 由於大家都是惠州客家人的關係,葉亞來獲得劉壬光的信任,受邀加入盛明利所領導的海山派幫會。葉亞來也不再經營豬只生意,改任劉壬光的助手,從此捲入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族群鬥爭。
1860年8月,雙溪烏絨兩個馬來集團因爭奪華人錫礦稅收等利益而發生衝突。當地兩個華人幫派,即海山派和義興派,也因本身利益而分別支持其中一方。這次 的武裝鬥爭歷時半年,雙方死傷慘重。結果盛明利的一方戰敗,盛明利本人在敗退時遭敵方人馬所擒,並且被殺。劉壬光和葉亞來則在戰爭中受傷。這場戰爭的死傷 人數據估計華人有六千名,而馬來人也為數不少。戰亂過後,華巫各方痛定思痛。為了善後和預防類似衝突重演,莫不認為應尋找互相諒解之道。 在華人方面,當務之急是推薦一位新領袖,繼承盛明利甲必丹的遺缺。 結果葉亞石被推舉為華人甲必丹,但他志在經商,沒多久便卸任。 葉亞石推舉葉亞來繼任,因為他在上次的戰鬥中表現出超凡的英勇。而且,他善於管理礦工和維持秩序,具有領袖才能。 當年(1861)葉亞來只有二十四歲,便已在馬來亞闖出一番事業,成為權重一方的華人甲必丹,可說是出類拔萃,為移民中的英雄豪傑。
借用西方文學批評家Northrop Frye的理論,葉亞來的崛起具有西方浪漫劇英雄的特點。 Frye認為,浪漫劇的兩個基本布局是:(一)劇中英雄對理想的冒險追求精神(往往在過程中要剷除障礙);(二)劇情中有明顯的忠奸對比角色,即有英雄 (hero)和惡魔(villain)的鬥爭,而且故事的結果往往是英雄得到最後的勝利。葉亞來可以被認為是移民英雄,因為他雖然是被迫渡海南來,但被認 為是具有冒險和奮鬥的精神。尤其是他為了家人的三餐溫飽,毅然到南洋來謀生。葉亞來南來後的際遇也不是一帆風順,因為英雄需要經過惡魔的考驗。葉亞來初期 所遇到的惡魔,有人物也有事物,但他都一一克服。首先是他戒除了賭癮,其次他也應付了其他幫派的勢力。葉亞來最終躍升為當地華人甲必丹,成為成功移民的典 范和移民的英雄。
這個英雄並非是沒有任何缺點,許多著作中都有提到他的一些不良習性,包括好賭、剛烈性格和暴躁脾氣等。但葉亞來個人的這些惡習和性格的一些缺點不是不 可挽救的缺陷(如西方悲劇中不可改變的命運)。而且,葉亞來後來成功戒賭,也能控制他的脾氣,不至鑄成大錯。因此,葉亞來能克服缺點正可顯示他的英雄本色。
在任何西方的浪漫劇中,英雄會得到最後勝利,但在過程中也許會有挫折。葉亞來也是如此,他的移民生涯中曾捲入幫派的鬥爭。在1860年因錫礦利益導致 的衝突中,葉亞來的一方慘敗,甲必丹盛明利遭殺害,葉亞來本身也受傷。但無損英雄最後的勝利。當衝突平息後,兩股勢力取得妥協,葉亞來更繼葉亞石之後,成 為華人甲必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860年的幫派衝突中,葉亞來與劉壬光出生人此,結成患難之交,奠定葉亞來以後英雄事業的基礎。
三、葉亞來的奮鬥:安內攘外、鞏固勢力
葉亞來的一個人生轉折點是離開雙溪烏絨轉往吉隆坡發展。葉亞來擔任雙溪烏絨華人甲必丹一年後便卸任,因為他接受老長官劉壬光的邀請,到吉隆坡去協助劉 發展礦業。葉亞來捨得放棄有社會地位和權勢的甲必丹一職,到吉隆坡去輔佐劉壬光,由此可以看出葉亞來重情義,不忘當年劉壬光提攜之恩。也因此,葉亞來與吉 隆坡結下不解之緣。
原來劉壬光在1860年的戰鬥中負傷後逃回蘆骨,不久轉往馬六甲發展。其後劉壬光前往占隆坡投靠當地的第一任華人甲必丹丘秀(Hiu Siew)。 不料沒多久,丘秀病死,劉壬光被推舉為第二任吉隆坡華人甲必丹。劉自覺責任重大,孤掌難鳴,便邀請舊部屬葉亞來等人前來協助。 1862年,葉亞來抵達吉隆坡後受到劉壬光的器重,除了替劉管理錫礦和一般行政工作外,也負責經營巴生港的商務。而且,劉特別允許葉亞來同時經營兩家自 己的錫礦。由於葉亞來辦事有績效,公私業務都管理得當,開始累積了一些財富。1865年葉亞來開設一間店號叫德生的藥材店,使他的事業更多元化。同年,劉 壬光還為了使葉亞來能安心在吉隆坡發展,撮合他與馬六甲僑生女郭庚嬌的婚事。
1868年,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劉壬光病重,不得不認真考慮繼任人選。劉壬光本屬意由葉亞四來繼任之,但在葉亞四的推辭下,劉壬光只好與當地馬來領袖討論 後,取得蘇丹阿都沙末(Sultan Abdul Samad) 的同意,內定由葉亞來繼任。臨死前劉壬光交代葉亞來將他的遺體安葬在馬六甲,也要將他的個人財產交回給他在馬六甲的親人。
三十一歲的葉亞來繼任為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後,馬上要應付一些華人內部的挑戰。首先他受到劉,關,張姓宗親為主的一批華人的反對。這些人認為葉亞來資歷不足,應該由他們的宗族長輩中選出一人擔任甲必丹。同時,他們也要求分享劉壬光的財產。 葉亞來為了化解這個危機而巧妙的透過馬來領袖來使眾人服從。馬來土酋素單莆亞沙(Sutan Puasa)告訴反對葉亞來的人,蘇丹和地方領袖已經同意葉亞來擔任甲必丹,而且這個安排也尊重前任甲必丹劉壬光的遺囑。經過馬來領袖的調解,葉亞來的職 位才告安穩,『這也奠定了葉亞來與馬來領袖之間的密切關係。葉亞來從中也得到一些啟示,知道以後不能都靠馬來領袖撐腰, 自己應該要有足夠的力量來應付反對勢力。因此,他積極召募戰土,增強自己的保安和武裝實力。同時,他制訂更多法規以加強法治,並採取嚴刑峻法。
正當葉亞來的安內政策收到一些效果,他又需面對兩方面的外在挑戰:一是來自張昌的挑釁;二是馬來族群間的權力鬥爭。張昌曾是葉亞來的僱主。1856年 葉亞來初到蘆骨時,在張昌的礦場當廚師。因此,張昌以長輩自居,不服葉亞來在吉隆坡的地位。1869年初,即葉亞來擔任甲必丹之後的半年,張昌從間征(張 昌的勢力地盤,位於吉降坡以北)率領二十佘人到吉隆坡來鬧事。他表面上是到吉隆坡來拜訪葉亞來,但卻拒絕在葉府留宿,反而在鎮上大喝大吃,試圖製造麻煩。 由於張昌是反葉亞來集團的領袖, 當反葉亞來集團無法阻止葉亞來繼承甲必丹一職時,張昌便轉移陣地到間征去發展,並組織當地的嘉應客家人來對付籍貫屬惠州的客家人葉亞來。 不久,也許是在張昌的挑撥之下,葉亞來的好友兼間征代頭領葉四,在試圖逃離間征去吉隆坡時被謀殺。葉亞來帶人來間征進行調查時,張昌已經逃往別處。這一件事也使到此後的幾年內,客家方言群的嘉應人和惠州人,捲入了張昌和葉亞來的權力鬥爭之中並站在敵對的陣線上。
葉亞來也捲入一場比華族間的權力鬥爭更複雜的戰爭,即雪蘭莪內戰(1866—1873)。這場內戰是由於錫米徵稅權的利益問題導致馬來皇族中的兩個集團發生衝突。初階段的內戰雙方是拉惹瑪蒂 (Rada Madhi)和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結果拉惹瑪蒂打敗後者,成為雪蘭莪最有實權的人物。他以蘇丹代表的身份於1869年6月正式冊封葉亞來為甲必丹。在莊嚴盛大的授封儀 式上,葉亞來人鄉隨俗,身穿馬來皇族服裝參加慶典。由此可知,葉亞來積極的融入當地社會和政治。
馬來皇族間的鬥爭還沒有結束。不到一年,拉惹瑪蒂的勢力消失。他被蘇丹的女婿東姑古丁(Tunku Kudin)所擊敗,還被趕出巴生。葉亞來逼於形勢及本身利益,轉而與東姑古丁結盟,直接捲入第二階段的雪蘭莪內戰。拉惹瑪蒂退出巴生後心有不甘,除了重 新組織馬來軍隊外,也拉攏葉亞來的仇家張昌集團,試圖重振聲勢,伺機反攻。1870年至1872年間,兩股敵對的華巫聯軍先後在瓜拉雪蘭莪、安邦、萬撓、 古毛和吉隆坡等地與東姑古丁展開爭奪戰。1872年8月,吉隆坡因為東姑古丁陣營內的馬來同盟軍的倒戈而失守,葉亞來眼看大勢已去只好撤退至巴生。經過幾 個月的重整軍隊,尤其是從中國募來一批新兵,再加上東姑古丁的馬來軍隊和彭亨蘇丹的援軍,葉業來成功的於次年3月收復吉隆坡。而拉惹瑪蒂集團的勢力終於被 肅清,雪蘭莪內戰方告結束。
1873年5、6月間,東姑古丁特地從巴生前來吉隆坡,基於正統的觀念重新委任葉亞來為吉隆坡華人甲必丹,授予葉亞來合法管轄吉隆坡的權力。從1873年 至1880年間,葉亞來全力建設吉隆坡,從一個戰亂的廢墟發展成為雪蘭莪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奠定了葉亞來在吉隆坡廾發史上的地位。
葉亞來的成功,不純粹是因為親友的照顧和上司的厚愛,而是經過一番努力和奮鬥,以血汗爭取的結果。尤其是在雪蘭莪內戰中身歷戰場,並統領軍隊防守吉隆 坡。即使是在1872年被迫撤離吉隆坡後也沒有氣餒,而是重振旗鼓,不久後成功地收復吉隆坡,足以表現出他的堅忍執著和自信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與馬 來族群建立了密切關係。他不只和東姑古丁結盟,而且也與彭亨蘇丹擁有良好關係,使得後者答應葉亞來的請求,派援兵協助葉亞來收復吉隆坡。由此看來,葉亞來 的能力和人際關係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再引用Frye的理論,可以說明葉亞來具有戰鬥英雄的特點。葉亞來受劉壬光之邀到吉隆坡發展後,逐漸展現他的英雄氣概。數年之內,不但受劉壬光重 用,後來還繼任甲必丹,並成為海山派的領袖,勢力凌駕其他幫派之上。其他的幫派勢力和反對葉亞來擔任甲必丹的集團在這浪漫劇中飾演惡魔的角色。葉亞來最終 能打敗惡魔,正是英雄的行為。如果說第一次的驅魔戰鬥是華族幫派間的鬥爭;第二次的驅魔戰鬥則是跨越種族界限:葉亞來與馬來皇族東姑古丁結盟,和另外一批 華巫勢力集團(張昌和拉惹瑪蒂)鬥爭。所以,在這浪漫劇中,英雄與惡魔不以種族區分,只要是與象徵英雄的葉亞來為敵的便是惡魔。最後當然是英雄打敗惡魔。
葉亞來不以平凡的移民勞工自安和自滿,而勇敢的接受推舉為華人甲必丹,後來還與一些馬來領袖結盟,參與雪蘭莪內戰和吉隆坡的保衛戰,充分表現出一個浪漫英雄的冒險本質。他最後成功打敗對手,控制和管理吉隆坡,正是浪漫英雄得到最後勝利的合理結局。
四、葉亞來的建設:從廢墟到吉隆重鎮25
從1873年至1880年間,葉亞來獲充分授權經營吉隆坡。在這段時期葉亞來對吉隆坡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加強保衛吉隆坡,使局勢安定外,他也積極建設飽受戰爭蹂躪的吉隆坡,包括發展基礎建設如開闢道路和興建房屋,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和舉辦文教慈善事業等。 以下分三方面來敘述:
(一)政治方面:葉亞來制定一套有效的行政和司法政策管理吉隆坡。他做事果斷,賞罰分明,重視治安。葉亞來組成一支強大的武裝隊伍,除 了維護市內治安,也使附近巴生河的海盜不敢妄動,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吉隆坡少有重大罪案發生。而且,葉亞來也扮演監督和協調各民族、各會黨和各行業領袖的角 色,使大家安於本分,在各自的習俗下活動,以及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經營生意。其管理模式富有「政簡而和,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中國式管治。 同時,葉亞來和蘇丹、副王東姑古丁以及英籍駐官都保持良好的關係,使他管理吉隆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葉亞來在治理吉隆坡期間,顯露其領導的才能,在其治理 下的吉隆坡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另一方面,葉亞來不但善於團結華族,而且也善於團結友族,其一貫主張的華、巫合作,友好相處,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 榜樣。
(二)經濟方面:葉亞來首先發展當時最有經濟價值的錫礦業。他向政府和英商借貸開礦資金,並從馬來亞各地,其中包括了蘆骨和雙溪烏絨, 甚至是從中國引進勞工,使吉隆坡地區成為馬來亞的錫礦中心之一。由於馬來居民不善於開礦,葉亞來就鼓勵他們在吉隆坡近郊種稻,並給予各方面的協助,其中包 括提供他們資本和技術上的改良,以增加糧食生產。葉亞來也從中國運來菜種在本地種植,使本地增加了蔬菜的品種。同時也鼓勵其他農作物的種植,如甘蜜、木茨 等。此外,葉亞來為了重建戰亂破壞的吉隆坡,極力推動建築業和公共建設,並開設磚窯,鼓勵居民以磚瓦興建房屋。葉亞來所經營的業務多元化,除了以上所述, 尚包括牧牛場、養豬場,屠場、採石廠、碼頭、倉庫等。另一方面,葉亞來也在中國招募大量的勞工來吉隆坡以進行開發。吉隆坡在二次爭奪戰後的重建都得力於葉 亞來,他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吸引了華人繼續留在吉隆坡,從而使得吉隆坡如浴火鳳凰般得以重生,並且更為興旺,因此吉隆坡經濟之繁榮多歸功於葉亞來的大力 發展與推動。
(三)社會公益和文教方面:葉亞來深知當時醫療服務非常缺乏,而居民們最迫切需要的是醫療照顧,其次是宗教上的精神寄託,以及子女的教 育。於是他設立醫院照顧病人,開辦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的老人;他也捐出市中心地段,作為仙四師爺的廟址,把仙四師爺奉祀為吉隆坡的保護神。仙四師爺是仙師 爺和四師爺兩位神靈的合稱,仙師爺是指盛明利,而四師爺指的是葉亞四。二人對於葉亞來都有恩惠,盛明利曾是葉亞來的上司,對葉亞來非常器重並提拔他為副隊 長,葉亞來對盛氏有知遇之感。盛氏在一次土酋糾紛中被殺,葉亞來為感其恩德而立廟紀念之。葉亞四是葉亞來的盟友,葉亞來能繼任為吉隆坡的第三任甲必丹也多虧葉亞四的謙讓及推薦,後葉亞四遭敵對集團的殺害,葉亞來為其報仇外,也立廟紀念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葉亞來 是一位飲水思源,不忘本的人;另外他也捐撥土地興建拿督廟和惠州會館等,使人們在精神上有宗教的寄託和凝聚惠州鄉親的力量。教育方面,葉亞來在家鄉(中 國)只讀過兩年的私墊,南宋創業後,不免對幼時失學有所感觸,因此在重建吉隆坡時首先為吉隆坡創設第一間華文學堂。他於1884年創辦華文學塾,禮聘前清 舉人葉樹綱為授課老師。後來將學墊改為唐文義學,並增聘徐紹蓀為教師,其教授的內容主要是三字經、增廣、千家詩、千字文之類的傳統中國教育模式。在當時西 方教育模式尚未大量引進亞洲時,這種傳統的教育是必須的,以使居民子弟知書識禮,並達到傳承文化的效果。葉亞來的創辦中文學墊,可以說是開始在馬來亞這塊 土地上灑下了中文教育的種子,為中文教育奠下了一些基礎。另一方面,為了發展吉隆坡的商業和方便居民,葉亞來更耗巨資在吉隆坡建築道路,以發展交通。在雪 蘭莪內戰期間,在其手中築成的道路計有巴剎街(Jalan Pasar)、老巴剎坊(Old Market Square)、安邦街(Ampang Street),羅耶街(Rodger Street)、蒙巴登街(Mountbatten Road)、諧街(High Street)、火治街(Foch Avenue)、蘇丹街(Sultan Street)、古路街(Pudu Street)、古路芭(Pudu Land)、茨廠街(Petaling Street) 。
1882至1884年間擔任雪蘭莪參政司的瑞天咸(Frank Swettenham)在一篇報告中對葉亞來治理吉隆坡的貢獻作了很好的記錄。該報告寫道:
他的精力和事業心,都異於尋常人。在參政制度還沒有施行之前,這個市鎮曾三度被燒毀,而甲必丹每回都把 它重建。在東姑古丁誠懇要求下,他排除萬難,極力維護這個地方的安寧。華人甲必丹也建築了許多條道路,以聯繫吉隆坡及各主要的礦區……警察總監告訴我,他 把吉隆坡和鄰境治理得那麼好,這些年來尚未發生過一宗嚴重的罪案。他還設立了一間類似安老院的收容所,讓貧病無依的人有臨時棲身之所。他審判案件公平,深 令華人心服。他開設了一家磚窯,對地方建設貢獻良多,又墾植了一處木茨園,其面積比海峽殖民地內的任何木茨園丘都大;並在市區內設立工廠,雇有一名英籍工 程師料理廠務,釆用機器加工成茨粉。我獲告知,華人甲必丹一共雇用了四千人,分別在礦場、園丘、磚窯、和建築工地等處工作。
隨著葉亞來管理下的吉隆坡欣欣向榮,以及英國人逐漸將勢力向馬來半島各州內地推進,英國人開始將參政司和有關部門從巴生遷到吉隆坡。1880年3月, 吉隆坡取代巴生成為雪蘭莪州首府和行政中心。這也意味著葉亞來不得不將吉隆坡的管理權轉交給英國人。但對英國人而言,葉亞來仍然有他的影響力,也有利用價 值。因此,葉亞來受邀為英殖民政府顧問,參與州內事務。而且,葉亞來繼續被任命為華人甲必丹,但職權主要局限於處理吉隆坡華人社會內部的問題,例如調解幫 派的糾紛,以及華人風俗習慣的事務。
回顧1873至1880年之間,葉亞來苦心經營吉降坡,將一個戰後的廢墟發展成為一個政治和經濟中心。葉亞來對吉隆坡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了法政外, 對吉隆坡的經濟、文教、公共建設等都有很大的建樹。一個建都英雄的形象儼然被塑造形成。葉亞來奮鬥的一生,充分表現了華族先輩刻苦耐勞、努力創業的精神, 也發揚了華族祖先的不怕困難、勇於戰鬥的光榮傳統。
根據Frye的理論,任何一個時期的英雄都會受到不同性質的挑戰。這時期的挑戰主要是來自內戰後的惡劣生活條件和自然環境。1873年雪蘭莪內戰結束 時,吉隆坡幾乎像個廢墟,百業待舉。原有的礦場遭到破壞,礦區積水,不能開採,經濟命脈受到嚴重打擊。葉亞來也因戰爭背負了逾十萬元的債務。 但英雄具有克服困難的毅力。葉亞來號召居民共同合作,重建家園。同時,以高利率向英商和馬六甲及新加坡的華商貸款,重振礦務。當1879年錫價高漲時,英雄苦盡甘來,不但吉隆坡的財政困境得以紓解,葉亞來本人也因此晉升為吉隆坡首富。 1881年吉隆坡先後發生大火災和大水災,燒毀和沖毀房產無數。葉亞來不向大自然的惡魔低頭,積極的協助英國殖民政府電建吉隆坡,終於得到最後的勝利,使吉隆坡再度成為具規模的城市,也奠定以後作為國都的基礎。由於葉亞來具有英雄的氣度,即使在英國人接管吉隆坡後,仍盡力協助發展吉隆坡。由此也可看出葉亞來對吉隆坡的熱愛。
五、葉亞來的歷史地位:悲劇的政治人物
1885年4月15日葉亞來鞠躬盡瘁,病逝吉隆坡,享年48歲。吉隆坡政府部門為表哀悼,在葉亞來病故當天和出殯之日都停止辦公。高級公務員全體參加 殯儀行列,以示感激葉亞來對吉隆坡的貢獻。 當時在任的雪蘭莪參政司羅傑(John Pickersgill Rodger)發表一篇悼文表達他對葉亞來的敬意和哀思,其中提到:
由於甲必丹葉亞來之離世, 政府失去了一位最能幹而又忠實的官員,對我個人而言,我失去了一位最誠服而敬重的摯友。
榮哀的葬禮和名人的悼詞並不能為葉亞來的歷史地位蓋棺定論。後人對葉亞來有不同的看法和稱呼,有尊稱者如「民族英雄」, 也有貶義者如「慈善的暴君」。即使是死後百年,葉亞來的地位仍然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1980年馬來西亞政府的一名內閣部長拿督沙末(Datuk Samad ldris)撰文否認葉亞來在吉隆坡開發史上的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與葉亞來同時代的一位馬來貴族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 bin Jaafar)。而華人學者則認為,即使拉惹阿都拉比葉亞來更早抵達吉隆坡,但真正開發和建設吉隆坡者,仍非葉亞來莫屬。
事實上,絕大部分華人作者都將葉亞來視為英雄人物。根據柯學潤(Sharon Cartens)的分析,二十世紀初期以來許多中文著者將葉亞來塑造成近乎神話中的英雄。 例如:1927年的一篇傳記將葉亞來描寫成一個在戰場上、商場上和市政上都能如願以償的人; 1929年的一本著作中,作者溫飛雄將葉亞來刻畫為一位傳統的英雄遊俠,和具有群眾魅力的工人領袖; 五十年代初則有著作偏重葉亞來的英雄氣質。 由於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的政治和種族情勢,華人需要證明他們對馬來亞的效忠和貢獻,葉亞來的開埠功跡便是最好的證據。因此,馬來亞獨立後的華文史書特彆強調葉亞來對吉隆坡發展的貢獻。在這些作者筆下,葉亞來很自然的成為拓荒者和民族英雄。 可惜這些著作主要是以傳統的英雄傳記方式撰寫,歌功頌德多於陳述歷史。
無可否認的,葉亞來在馬來西亞歷史上是個非常傳奇性的人物。但葉亞來絕對不是類似中國神話中神格化的人物:無所不能和完美無缺。葉亞來更像西方悲劇中 的政治人物。悲劇也有英雄的出現,但悲劇中的英雄往往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註定要失敗,而且,是在諷刺性的或人為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以悲劇收場。
為了評析之需,筆者借用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人物宋淪析葉亞來這個政治人物的悲劇結局。
(一)葉亞來為《裘力斯.凱撒》(Julius Caesar)悲劇中的人物
莎士比亞著名悲劇《裘力斯·凱撒》主要寫古羅馬共和國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它的劇情簡述如下: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大將凱撒在一次遠征中凱旋歸來後, 威望日隆。他雖然婉拒稱王,但卻搞個人專制統治。反對凱撒的人一半出於妒忌,一半也怕凱撒獨裁。於是結黨密謀暗殺凱撒。他們成功說服受凱撒器重的勃魯托斯 (Brutus)的合作,由他下手行兇。勃魯托斯是個正人君子,他很感激一手提拔他的凱撒,但他更愛共和體的羅馬。為了拯救羅馬不落人個人專制的浩劫,他 終於刺殺了凱撒。勃魯托斯在凱撒的葬禮上講述了他刺殺凱撒的原因:並不是他不愛凱撒,而是他更愛羅馬。他接著說:「你們寧願凱撒活在世上,大家作奴隸而死 呢,還是讓凱撒死去,大家作自由人而生存?因為我愛凱撒,所以我為他流淚……但是因為他有野心,所以我殺了他。」後來,涉及串謀暗殺凱撒的一伙人被驅逐出羅馬。勃魯托斯等逃往小亞細亞,後內部發生爭吵,勃魯托斯戰敗後被殺。這部悲劇可說是凱撒的悲劇,也是勃魯托斯的悲劇。
當我們借用這部悲劇來了解葉亞來時,我們可以有兩條不同的論析脈絡。一條是以華人的立場而論;另一條則是以英國人的立場為主。前者認為葉亞來是悲劇英雄;後者則認為悲劇英雄是英國殖民地統治者。
以華人的觀點而論,葉亞來可說是悲劇英雄,因為他具有悲劇英雄的特點。葉亞來經過長期的奮鬥,從一個默默無名的移民爬升到吉隆坡的管治者,歷經驚濤駭 浪(包括森美蘭內戰和雪蘭莪內戰),過程中剷除不少惡魔(包括不同幫派集團和敵對的華巫集團)。1873年至1880年之間是他的事業高峰期,但就在這時 候,英國殖民主義者逐步將勢力從巴生擴展到吉隆坡,成為一股無法抵擋的力量,奪走葉亞來的權力。就像凱撒凱旋歸來,正為羅馬開創另一番新局面時,突遭暗 殺,結束他的偉業。葉亞來是悲劇英雄,因為他建設吉隆坡後,從生命和事業的高峰中消失。根據這個比喻脈絡,英國殖民者可說是背叛者。因為他們坐享其成,看 到葉亞來成功發展吉隆坡,使吉隆坡更具政治、經濟和戰略地位,便奪為已有。從這個角度而言,英國殖民者比勃魯托斯更可惡。至少勃魯托斯有一個「高貴」的理 由,才會做出莎土比亞所說的「高貴的錯誤」;而英國人則純粹是為了殖民野心。站在英國人的立場,「吉隆坡悲劇」的英雄是勃魯托斯,他代表英國殖民地統治 者。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勃魯托斯表面上是背叛者,因為他刺殺了提拔他的凱撒。其實,勃魯托斯也可以被解釋為悲劇中的英雄。他刺殺凱撒的動機是高貴的,是 正義的,以免使羅馬陷入專制統治者的手中。他的刺殺行為,也符合莎士比亞悲劇中所謂的無法為人所改變的「高貴的錯誤。」
1880年以後,英國人勢力伸展至吉隆坡,奪去葉亞來在吉隆坡的竹理權。當然,葉亞來不像凱撒般的專制獨裁。但英國人認為取代葉亞來的權力是對吉隆坡 的發展更為有利。不只是因為這是英國人對馬求亞全盤殖民戰略的一部分、也是因為英國人自信以他們的財力和勢力,以及英國人的管理方式,更能有效的發展吉隆 坡。就像勃魯托斯刺殺凱撒,英國人找到了「高貴」的理由,才會有「高貴」的錯誤。對英國人來說,取代葉亞來管理吉隆坡是時勢所趨,是任何人為力量所無法改 變的潮流。
如果這幕吉隆坡悲劇也要有英雄和惡魔的話,英國殖民者是英雄,而葉亞來成了悲劇中的惡魔了。惡魔受制於英雄,因此,葉亞來被英國人奪權。悲劇中的惡魔 固然沒有好結局,悲劇中的英雄的最後結局也應該是淒涼的。如果將這部悲劇的時間拉長,將它擺放在馬來亞的發展史上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人退出馬 來亞,馬來亞於1957年宣布獨立,正代表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悲劇結果。戰後的國際時勢和民族主義潮流正是悲劇中的英雄無法扭轉的局勢,也註定了英國殖民政 府的結束命運。
(二)葉亞來為《李爾王》(King Lear) 悲劇中的人物
莎士比亞的另外一部著名悲劇是《李爾王》,劇情主要是講述古代不列顛國王李爾年老昏庸,要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還要女兒分別說一說如何愛他,以便按照 愛他的程度分配國土。長女和次女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王,唯獨小女兒考狄麗亞(Cordelia)講老實話,她說:「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 分不少。」 李爾王大怒,與小女兒斷絕父女關係,而把國土平分給長女和次女。有個忠臣肯特伯爵(Earl of Kent)在旁勸阻,也被李爾王嚴加處罰,驅逐出境。所幸當時法蘭西國王對已經一無所有的考狄麗亞一往情深,也欣賞她誠實的性格,決定迎娶考狄麗亞。當考 狄麗亞遠嫁到法國後,兩個姐姐便露出原形,開始嫌棄已退位的父親。首先削減父親的侍從,又惡言惡語對待他,終於把他逼瘋,獨自離開宮廷,在暴風雨中流浪, 與乞丐為伍。小女兒考狄麗亞知道父親的處境後,不計前嫌,懇求夫君法國國王允許她興師討伐兩個姐姐。可惜英法兩軍交戰結果,法軍戰敗,考狄麗亞被俘虜,後 還被縊死。李爾王抱著考狄麗亞的屍體悲痛不己,在瘋狂狀態下死去。 這個悲劇是李爾王的悲劇,也是考狄麗亞的悲劇。
這部莎士比亞悲劇的一個中心要點是考狄麗亞的忠誠問題。事實上考狄麗亞對父親是忠心的,但她不像兩個姐姐的虛偽和誇張,而是中肯的道出她對父親的感 情。可是愛聽花言巧語的老王,因此錯怪了她,鑄成悲劇。這部悲劇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協助我們了解近年來馬來西亞各界對葉亞來的歷史地位的爭論。
長期以來葉亞來一直被公認為吉隆坡的開埠之功臣。但在1980年代開始他的地位受到質疑。當中涉及馬來民族自尊心,不願接受國家的首都是由非巫族所開 辟的事實。其中一個潛在的因素是認為葉亞來是中國僑民,間接的質疑葉亞來的效忠問題。以當時的環境,很難想像葉亞來會完全擺脫與中國的情結。葉亞來逝世前 一年曾計劃回鄉,便可說明葉亞來對祖國之情難斷。 可 是葉亞來不幸因病未能成行,次年病情惡化與世長辭,無法了卻心愿。但這件事並不能否定葉亞來對當地社會,尤其是吉隆坡的投入和熱愛。正如考狄麗亞對她的父 親忠實的表白,對父親的愛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葉亞來對當地的投入也可說是按照他的職責和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當他成為吉隆坡的甲必丹時,是完全的 投入建設和管理。但不能要求他完全脫離與中國和家鄉的關係,才算是認同當地社會。因為這是不符合時代背景的。當時的社會不像獨立後的馬來亞,華族要成為這 個新興國家的一分子,就必須認同和效忠這個國家,並且要與中國脫離關係。在葉亞來的時代,馬來亞不是一個國家,認同的問題根本不存在。而且,事實證明當時 葉亞來對吉隆坡的服務,可以說是鞠躬盡瘁。
六、結語
葉亞來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典型的移民,尤其是他的移民動機和他在馬來亞的早期生活和活動,與當時許多華工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 是,葉亞來也可以說是非常不尋常的領袖,因為在十九世紀的馬來亞很難找到像葉亞來般有如此影響力的政治領袖。葉亞來對吉隆坡的管理和建設,為以後吉隆坡的 發展奠定基礎。從平凡的移民到不平凡的政治領袖,過程是充滿血淚和驚險的。葉亞來的成功,除了個人的能力和毅力外,不能忽略協助他打拚的助手,以及大時代 的機遇和運氣。
葉亞來這個歷史人物,不是中國神話中一個完美無缺和戰無不勝的英雄;而是兼具西方浪漫劇和悲劇特點的英雄。他是浪漫劇中的英雄,因為他有個性上的缺 點,包括他早年的賭習、剛烈的脾氣和專斷的處事方式。但他具有克服缺點的毅力,他戒除賭習和不讓他的脾氣和行為影響他推動吉隆坡的發展。葉亞來也曾經失 敗,包括1860年的雙溪烏絨之役和1872年的吉隆坡之役。但他的奮鬥精神和東山再起的勇氣使他排除萬難,得到最後的勝利。他建設吉隆坡的功勞和成績, 是浪漫劇完美的結局。
葉亞來也可以說是悲劇中的英雄,他在政治事業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面臨他無法控制的局面。由於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勢力擴張,篡奪他在吉隆坡的政治成果。 1880年之後,管理吉隆坡的大權已經落在英國人的手中。在一個世紀以後,也就是1980年代,葉亞來對吉隆坡的貢獻甚至被一些非華人所質疑。葉亞來的開 埠地位受到拉惹阿都拉的挑戰。追根究底,吉隆坡開埠者之爭關鍵在於開拓馬來西亞國都的功勞應歸何種族。 這個論爭也引發出官方歷史說詞和民間集體記憶之間的分野和衝突。官方的歷史可以因統治者的需要而修改,但民間的集體記憶是可以持續的保留下來。正如集體記憶理論開創者Maurice Halbwachs所言,集體記憶是一種社會行為,而且可由一代傳一代的。 所謂社會行為包括以儀式、典禮、展覽等社會活動來幫助參與者記得某些事件或人物。馬來西亞華社曾於1985年12月間主辦《葉亞來時代》圖片展覽。 為配合展出,主辦單位還於期間舉辦《葉亞來專題座談會》,請學者專家回顧葉亞來的事跡與貢獻。 這類活動的目的,便是為了加強對葉亞來的集體記憶,藉以強調華裔先賢對當地社會的貢獻,並可增進華人族群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文中將葉亞來比喻為浪漫劇和悲劇的人物,主要是協助我們更了解這個歷史人物的特點。當然,歷史人物最終仍要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評價。要回歸歷史,就要根據史料來重構歷史,再輔以集體記憶來印證歷史。史書上有關葉亞來的奮鬥歷程以及對吉隆坡發展的貢獻已有清楚記載。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也努力的加強人民對葉亞來的集體記憶。只要有關葉亞來的史料能繼續保存下來,民間的集體記憶也能傳承下去,葉亞來在吉隆坡的發展史上和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史的地位便不會輕易被動搖。
吉隆坡(1880)
1880年,吉隆坡還在開闢的年代中,當時的甲必丹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葉亞來先生。
從圖中,你清楚可以看見幾間亞答屋和遼闊的空地。人煙稀少,感覺荒涼,有點像一個缺乏發展的三家村。
(圖:Binder's Classic Malaya)
繼續閱讀:
亞洲「賭王」林梧桐 原來他是這樣開始他的霸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