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馬上又到了幼兒園的入學時間了,很多父母開始在擔心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問題,常爸每天都能接到很多這方面的諮詢。常爸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敢亂給意見;所幸常爸認識一個經驗非常豐富、非常靠譜的幼兒園園長,所以向她約稿,談談孩子初上幼兒園的情緒管理問題。本文為原創,「常青藤爸爸」公眾號首發,要轉載請與常爸聯繫。
資深幼兒園園長告訴你寶寶入園情緒困擾普遍存在.
十幾年幼兒園工作經驗,讓我看了太多這樣的孩子。幾乎80%以上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情緒困擾。20%左右較為嚴重的分離焦慮。很多孩子在初入園階段出現健康問題,這其中分離焦慮的困擾是孩子致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幼兒園老師在9至10月也是疲憊至極,因為開學初1-2個月主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開學初,新生班級的老師經常是手裡抱一個,身上掛一個,屁股後面還跟拽著幾個……一兩個月下來,很容易了體力透支。
同樣是初入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表現方式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有:有短期充滿好奇的,有鬱鬱寡歡的,有小聲啜泣跟風觀望的,有盯著第一眼老師求抱求跟的,有哀求放我回家的,有撕心裂肺吵著要回家的,有直接行動派往外沖的……
何為分離焦慮
初上上幼兒園離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誰都會有心理落差,這時候產生情緒困擾是正常的適應方式,但是持續時間過長,反應強度過大,以至於影響孩子的正常的生活時,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這種嬰幼兒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的情緒狀態稱之為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見於學齡前期。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而不同性格和成長環境的孩子在這三個階段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所以,同樣是初上幼兒園,你可以見到適應很好的孩子,也能見到適應困難的孩子。我們經常看見那些適應好的孩子會告訴哭的孩子:不要哭,媽媽會來的。
寶寶入園情緒困擾為什麼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家庭環境的改變(過度保護)、社會環境的改變(社會安全問題)使得我們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差。以前8歲孩子學做飯是很正常的事情、兩三歲孩子自己吃飯也是平常事。現在就是少之又少。現在孩子的「獨立探索」往往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甚至父母的滿心呵護下喪失了機會。那些幾乎不具備獨立精神的孩子,那些被過分滿足生活在「人造社會」中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那些習慣被很多人圍繞的孩子,遇到與20個左右孩子爭搶3個老師的局面,遇到被要求做什麼不允許做什麼的時候,遇到需要自己吃飯的時候,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適應性反應。如果是那種從來沒有離開主要撫養人的孩子會表現較為強烈的反應,因為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更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慌。
由於現在的孩子受到的關愛越來越多,被關注越來越多,獨立性越來越缺乏,這兩點是分離焦慮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最重要的因素,無基本行為規範也是孩子抗拒入園產生負面情緒的第三大原因。但它的根本原因不是抗拒分離,而是抗拒約束,這個孩子的負面情緒會在一周左右以後才明顯表現出來。
正確看待寶寶入園情緒困擾
在探討方法之前,我們先要學會接納。接納孩子任何的情緒表達方式。採用先解決情緒再處理事情的態度。家長一定要從內心接受:孩子上學必須經過這個過程,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普遍的現象,無論你孩子的情緒多大,你不應該覺得難以接受。這個信號告訴我們:是我們自己過去的撫養方式與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沒有足夠好的銜接,現在出現一個好的契機讓我去重視,去幫助他建立一種新的認知和新的能力來適應。對孩子有信心,只是需要補點功課而已。
情緒當下我們可以這麼做:
1
孩子帶情緒回家家長如何做?
接納的語言分擔情緒:寶寶會回來說自己不要上幼兒園,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認真傾聽,不批評,不反駁,不講太多大道理。只對孩子說例如:媽媽知道寶寶現在還不熟悉(還沒開始喜歡)幼兒園。媽媽(爸爸)愛寶寶。抽時間多抱抱孩子,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到新環境不適應哭鼻子的事件。
用你的正面情緒為孩子解壓,切忌自己先焦慮。不在孩子面前表現焦慮與擔心。告訴孩子你很開心他成為了幼兒園小朋友,跟爸爸媽媽一樣每天有自己單獨活動的時間。白天一起出門,晚上一起回家。即使孩子哭著,你也應該平靜的告訴他,你永遠是媽媽的小寶貝,只是白天去上幼兒園,媽媽每天晚上一定會跟寶寶一起。重複你堅定的愛的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以下信息:必須去,一定會回,和以前一樣愛你。
2
與老師積極配合
與老師保持溝通:一周1-2次。太多會給老師造成困擾,也不會獲得更多有效信息。定期親自送寶寶上學,至少一周一次。家長的關注會讓老師感受到家長的重視。
積極配合老師任務:老師會布置一些作業,例如照片牆等。人心都是肉長的,老師會對每個孩子用心負責。但是,不要要求老師當聖人,一個從來都把老師作業當耳邊風,不願舉手之勞配合老師教學計劃的家長憑什麼讓老師相信你非常重視你孩子的幼兒園生活?同時,孩子帶著作業回幼兒園會讓孩子更快找到歸屬感。
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開學前你可以做
1用熟悉感幫助孩子快速建立安全感
提前借用繪本、照片等了解幼兒園,看到別人在幼兒園的情況,建立上幼兒園期待。有條件提前認識老師、認識幼兒園夥伴,參觀幼兒園、認識設施等等。熟悉環境會幫助孩子更快建立歸屬感。(文章結尾後附專家推薦繪本的簡介 )
2培養有規則意識的孩子
想幹嘛就幹嘛的孩子,不聽指令的孩子,甚至有破壞行為,搶東西行為的孩子,他們喜歡有一出是一出。當他的不恰當行為被阻攔時,他會產生強烈的抵抗情緒。所以最基本的與人相處的規則應該從小在家養成。
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吃飯、睡覺是孩子情緒脆弱的重要時刻,因為自己不會、或者吃得慢,別人去玩了自己還要繼續吃。或者想要別人喂沒有成功,或者不敢說也會造成情緒低落。尤其睡覺是孩子更想找熟悉親人的時候,很多孩子從來沒有獨立入睡的經驗。所以,應該提前半年到一年開始訓練孩子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簡單的衣服,按時自己睡午覺(至少做到不哄不抱就自己入睡)。
4進行分離訓練
孩子2歲左右多可以交流就可以做分離練習。因為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也沒有對分開再見有理性認知,只要看不見就是沒有了。建議開始數數分離。例如到孩子看不見的位置但是聽得到的位置數數,數完10或者20就出現。慢慢的可以變成數5遍再出現。
在入園前半年到一年可以把孩子放在信任的朋友那裡進行分離練習,從10分鐘,到30分鐘,逐漸拉長時間到半天、一天。
5作息習慣調整
一個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一定適應幼兒園很困難,下午這麼長時間的午睡,老師很難有精力一對一陪伴。孩子很難躺在那裡一動不動。這幾個小時對孩子來說會很痛苦。所以請提前一年培養孩子的自主午睡習慣。如果睡不著也訓練孩子在這個時間安靜躺30分鐘以上。
一個晚睡晚起的孩子,早上起不來,沒有睡夠的孩子也同樣更容易有反抗情緒。到了幼兒園大家都到了又會增加壓力。如果老師再提醒他不要遲到,孩子就更覺得有壓力。所以,如果你以前沒做好,那麼提前一年開始訓練孩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6創設人際交往環境
現在孩子大多跟大人交往多,跟同齡人交往太少。讓孩子提前有與同伴相處的機會。在你的關注下,及時發現孩子不合群的地方,引導孩子學會表達,成為合群的人。給孩子建立一些與同伴一起玩的樂趣。學會相處規則,體驗同伴樂趣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70歲開始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哈洛設計的母猴試驗:把小猴子和一隻毛絨玩具猴媽媽關在一起,小猴子依偎以後會去周邊撿玩具玩耍,而把小猴子和一隻鐵絲猴媽媽關在一起,發現小猴子最終沒有走出去撿玩具。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沒有足夠的安全依戀就沒有獨立探索的慾望產生。人類具有較長的依賴期。一般情況寶寶從6個月左右開始認人,他們會喜歡找自己的主要撫養人。等到安全依賴過後,孩子開始慢慢嘗試獨立探索。通過安全的獨立探索,孩子獲得滿足,獲得能力的成長,逐步走向獨立。足夠陪伴和足夠依戀的孩子才喜歡獨立探索。事實上,別看現在孩子物質豐富,確實有早期安全依戀不夠的孩子。家長可以自己對照一下。這一樣需要用陪伴去補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