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春秋(上)第一章 —— 馬華公會的誕生過程
一部春秋史 千年孤臣淚
成敗難長久 興亡在轉瞬間
總在茶餘後 供予後人說
多少辛酸話因果
百戰舊河山 古來功難全
江山幾局殘 荒城重拾何年
文章寫不盡 悠悠滄桑史
悲歡歲月盡無情
長江長千里 黃河水不停
江山依舊 人事已非
只剩古月照今塵
莫辜負聖賢 效歷朝英雄
再造一個輝煌的漢疆和唐土
———《古月照今塵》。文章主唱。
這首經典歌曲的詞,相當貼切的映照了馬華公會的滄桑史。自從308大選過後,馬華公會在華社眼中,就像一隻斗敗的公雞。加上網絡世界的興起,許多有 識之士不再被當政者掌控的媒體所蒙蔽,對於國內的政治局勢和真相的掌握能力,和過去50多年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馬華過去的所作所為,再也無法掩飾; 在網絡世界裡,被赤裸裸的檢驗了。
從1949年2月17日創黨以來,馬華所經歷過的,所做過的各種事,都被攤開在陽光之下,是美是丑,都被網民看的一清二楚。馬華創黨迄今,已經邁入第63個年頭。這63年里,無論你承認與否,馬華在政府裡面代表大馬華社,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同樣的,就因為馬華代表大馬華社,所以華社的公民權益日漸淪喪;公民地位不斷衰敗;華文教育不斷被國陣政府打壓,欺凌,剝削;華商企業不斷被巫統鯨 吞併購;許多經濟能力好的華裔公民紛紛移民到海外去。 。 。 。 。這些種種,馬華的責任是無法逃避的。我們都知道,如果不是當年赴英國談判馬來亞獨立的時候,代表馬華的陳東海不是故意將華人社會的訴求丟進垃圾桶的話, 華人今天就不會淪為次等公民。
我們也都知道,如果不是1960年,因為當時的馬華總會長陳修信和馬華高層人物梁宇皋,李孝式,許啟膜等等,和巫統裡應外合,違背華社意願,強行支 持通過教育法令,今天的大馬華文教育就不會長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不但無法增建華小,還令到華小數目逐年減少,面對嚴重的師資荒,發展經費曠缺。每年都要 面對來自國陣囂張的種族主義政客威脅關閉華小。
我們更加知道,如果不是馬華公開支持政府打壓獨立中學,馬華帶頭反對獨立大學的創立,今天大馬的華文教育發展,就不會如此艱辛困苦。還有許多關於華社權益問題,都跟馬華脫離不了關係。既然馬華口口聲聲代表大馬華人,那麼,這些責任,馬華就絕對無法推卸。
尤其當上個星期的226,全國人民群起出席反稀土大集會,為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孩子的未來而抵受著烈陽暴曬,走上街頭和海邊,流汗流淚的時候,馬華 竟然選擇在舒服的冷氣禮堂慶祝創黨63周年紀念。當人民為了大馬的生態環境憂心憧憧的時候,馬華卻在大禮堂里切大蛋糕,喝香檳,享受著豐盛的大餐!
馬華和人民之間的距離,已經達到史無前例的遙遠!所以,絕大多數的大馬華裔選民對馬華公會的痛恨,鄙視,不齒和冷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馬華淪落至今日,成為親者痛仇者快的局面,可以說,完全是咎由自取。
醉生夢死的政黨
回顧過去63年,馬華歷任總會長,從陳禎祿,林蒼佑,陳修信,到李三春,陳群川,林良實,黃家定,翁詩傑,蔡細歷。九任總會長當中,只有李三春,陳 群川,黃家定和翁詩傑擁有華文教育背景。但幾乎都是短命的總會長,只有英文教育背景的總會長才能長久。而馬華在歷屆全國大選中,也只有在有華文教育背景的 總會長率領之下才能打出輝煌的戰績。比如1982年的李三春,2004年的黃家定。
無可否認,直到今天,英文教育背景的領袖,才是馬華的領導骨幹,受華文教育的領袖,很難成為主流。而受英文教育的領導人,如何能明白華社維護華文教 育的苦心?這就是馬華與大馬華教格格不入的癥結所在。這種趨勢,從1948年馬華創黨以來,就延續到今天。馬華的《頭家政黨》形象,也是從1948年創 黨,直到今天都去除不了。
馬華創黨63年,現在面臨第13屆全國大選,已經來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看到華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大馬華裔選民在網上大力撻伐馬華的缺失,而馬華的 領導人直到現在卻還在醉生夢死,還在自我感覺良好;許多人都覺得看不下去了。對馬華歷史有研究的學者,幾乎都認定今天的馬華,已經乖離了當初創黨時候的理 念和宗旨。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當年馬華成立,是為了照顧華裔公民的權益和福利,但是今天的馬華領袖,卻是為了照顧自己的官職和利益;將個人的榮辱置於廣大華社 的福利之上。許多馬華老黨員看到馬華墮落至今日如此民心向背的局面,莫不痛心疾首。對於歷屆馬華總會長的黨爭,每次回顧,都感覺像一場又一場的噩夢。今 天,許多年輕的朋友都對馬華沒有好感。但是,坦白說,年輕的朋友對馬華黨史的認識可能不多,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從今晚開始,我將為大家主講《馬華春秋史》,讓大家了解馬華公會的創黨經過,和馬華一路走來的所作所為,歷屆總會長的激烈黨爭過程。喜歡馬華的朋友可以溫故知新,討厭馬華的朋友,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你的敵人。
馬華的誕生
馬華公會的創黨經過,有它的偶然性,卻也是歷史的必然進程。嚴格來說,馬華公會創立之初,並不是一個政黨,而只是一個為了照顧馬來亞華人福利的團體。要了解馬華的創立過程,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當年馬來亞的政治局勢。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英國軍隊重新回到馬來亞。當年領導部隊與日本軍抗戰的馬來亞共產黨,由於政治理念和英國殖民地政府不同,雙方談判破裂, 馬共轉入地下抗爭。而英國殖民政府為了阻止華人資助馬共,頒布了緊急狀態,將在鄉下的華人強制遷居,用鐵絲網當圍籬,四周布滿哨兵,以切斷馬共的糧食供應 線。這就是華人新村的由來。
與此同時,英國殖民政府欲實行馬來邦聯計劃,由於計劃內容對馬來族群不利,馬來領袖拿督翁惹化於1946年成立了《全國馬來人統一機構》 (United Malay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UMNO),代表馬來人與英殖民政府交涉。當年馬來亞的華人社會,雖然也有不少社團組織,但是缺乏一個具有統一代表性的機 構;代表華人向英殖民政府爭取權益。
尤其在英殖民政府頒布的緊急狀態之下,華人備受欺凌打壓,沒有一個代表性的組織來維護華人的基本權益,華人的處境非常艱苦。而當年的馬來亞華人鄉黨 社團組織,最主要的有三種:中國國民黨組織;中華總商會,和海峽華人公會。這些華人公會組織的歷史悠久;各自代表著與當年另一個屬於馬來亞華人政黨《馬來 亞民主同盟》不同政治思潮的人群。《馬來亞民主同盟》因為規模小,在政治上無法發揮有效的力量,結果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在馬來亞的歷史洪流里。
而中國國民黨,中華總商會和海峽華人公會,最後則海納百川,成為組成《馬華公會》的三股最主要的推動力。這三股力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反共。他們和馬來亞共產黨,是站在對立面的。也因為這樣,他們都得到英殖民政府的認同。
(一)中國國民黨
這是一個由孫中山先生髮揮影響力而組織起來的團體。國民黨雖然於1925年被馬來亞殖民政府宣布為非法的政團,但它們仍在三、四十年代十分活躍,直到日本南侵後,它們扮演的角色受到局限和忽視,但是日本投降又促使國民黨和親共團體爭奪勢力範圍。
國民黨不但在中國和中共勢不兩立,同時在馬來亞也與親共團體相互對峙。一般而言,國民黨在上層社會方面保有其勢力,尤其是在中華總商會及其他鄉團組織中,因而與左派團體格格不入。親中國共產黨的,大多數為中下階級的勞動人民。
儘管1949年5月後,英殖民政府決定製止《外國政黨》活動,第二度宣布國民黨為非法團體,但它的影響力和影子並未因此而消失。代表這一股勢力的人物為梁宇皋和李孝式。這些國民黨份子後來加入馬華公會,但他們旋後又與當地出生的馬華黨員發生矛盾和鬥爭。
(二)各州中華總商會
馬來亞各州的中華總商會在廿世紀初期先後成立。戰前,商會領導人相等於華人社會的代言人,在戰後,他們也介入政治活動。他們對中國的國共戰爭中,以 支持國民黨占大多數;對馬來亞,則是重視維護經濟利益和華人文化及教育,以致許多華校的董事都是商界知名人士,包括中華總商會的董事在內,這種雙重角色的 扮演也激發了一些人直接走進政壇。
李孝式於1947年推動成立馬華商聯會,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屬於保守思潮的華人統一政治機構。李孝式本身曾是國民黨軍官,又是大馬商界領袖,具有雙重 身份。同時,馬六甲中華總商會會長陳禎祿也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他在1948年緊急狀態實施時,以保護華人權益的姿態出現,結果因緣聚會,催生了馬華公會。 在馬華公會成立後,中華總商會在政治上所扮演的《代表華人》的角色,便讓位給馬華公會了。
(三)海峽華人公會
海峽華人公會所代表的,是土生土長,與馬來民族通婚的後代峇峇和娘惹。這些土生華人雖然保留了傳統中華文化,但是很多都不會講華語,他們一般崇尚英國文化,以口操流利英語為榮。雖然海峽華人公會是屬於另一種的政治團體,但領導人也包括了中華總商會的領袖,如敦陳禎祿。
海峽殖民地華人公會最先於1900年在新加坡成立,創辦人是宋旺相(律師),第一任會長是林文慶博士。他們兩人是英女皇獎學金的得獎人。不久之後, 馬六甲也成立海峽華人公會,20年後檳城才成立海峽華人公會,但是由於土生華人與移民華人發生歧見,一度僵持不下。檳城、新加坡及馬六甲是英國最先直接統 治的三個地方,在1824年組成海峽殖民地。
由於華人最早移入這些地區,且集中在這三個城市,因此在19世紀時,已有了相當數量的土生華人,尤其是馬六甲土生華人,更形成一個自我的社區。土生 華人(又稱峇峇)對於英國的忠心,是很早便培養起來的。他們大部分是屬於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土生華人,所接受的是英文教育。雖然他們並未放棄或否定華人的特 性,但思想和行為表現上更為洋化。這一群人在海峽殖民地有相當大的比例,他們以經商為主或成為專業人士。
一般而言,海峽土生華人缺乏與中國發生聯繫,他們與華僑的生活有些區別,對於血緣性及地緣性的團體不很興趣,雖介入了政治活動,卻與英國當局有直接 的聯繫。峇峇的家庭,以福建話摻雜馬來語成為日常用語,在保留某些華人傳統的面貌下,他們又以受英文教育為主,因此形成峇峇與從中國南來的華人,在思想和 生活習俗上有了距離。
這個文化習俗上的距離,造成了日後他們在處理華文教育方面的問題時,完全不能理解華人的要求和感受。比如陳修信,就是一個完全不懂為什麼華人那麼看 重華文教育的總會長。60和70年代,每當遇到華教問題是,陳修信總是率領馬華與華社全面對抗!著名的《創立獨大猶如鐵樹開花》名言,就是出自陳修信的 口。在陳修信率領下的馬華公會,是出賣華人權益最嚴重的時期。許多華社學者皆稱他為漢奸走狗。
根據檳城華人公會會長辜承福指出,海峽華人公會成立的宗旨和目的,是爭取他們作為英籍民的權益,以便在政府機關及公共團體中有代表,例如海峽殖民地 議會、市政局、華人諮詢委員會和醫院委員會等。由於土生華人的努力,英殖民地當局對峇峇極為重視,提供在政府部門中的高職。例如柯孟淇、楊元續、林清淵及 邱善佑等,都擔任過英殖民政府官職。
其實,國民黨份子,中華總商會領袖及海峽華人公會,在戰前及戰後是有相互關連的,而且領導層有者是相互交疊的。明顯的例子,曾是國民黨軍官的李孝 式,既是馬華商聯會的發起人,後來又加入馬華公會,且一度成為財政部長。又如連裕祥,曾是海峽華人公會的領袖,曾任檳城中華總商會會長,也是馬華公會的領 袖之一。
邱善佑及辜承福,在華人公會及中華總商會俱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前者是檳城大富豪,後者是辜禮歡(第一任檳城華人甲必丹)的第六代後裔。陳禎祿的身份更具典型,他是馬六甲華人公會會長,馬六甲中華總商會會長,又是馬華公會的發起人兼首任總會長。
從這樣看來,戰後的華人,尤其是1948年宣布緊急狀態後,反共的組織在華人社會方面占了上風,這是由於英國政府對這些組織較為放心,也個別重視一些領導人的代表性。
英校生熱衷搞政治
1948年之後,馬來亞湧現各種華人團體,他們有不同的政治思潮,之間也是有矛盾,國民黨人和土生華人,土生華人與中國移民之間不相調和的現象,促 使華人在政治意識形態上也有所分歧,儘管他們同屬於保守思潮的一派,但思潮上的差異,在日後更加進一步的暴露及產生衝突。1948年的緊急狀態,確然給華 人帶來諸多的限制和不便,甚至備受懷疑,以致華人在這種政治情況下,孕育了對某種團體的信念,但基本上,華人政治的思潮還是不能一致的,左右派的鬥爭並未 停息。
中國政局的演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華人社會有所衝擊。不過,由於客觀條件對保守派人士,特別是受英文教育者有利,他們的活動也就更加頻仍。而在政治上 逐漸的形成一個集團,嘗試帶動華人的政治思潮走著同一個方向。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採取一項盲目的排華政策,將大多數華人看成是共產黨人或者是共黨潛伏份 子。許多無辜的華人在極為脆弱的證據下被逮捕入獄,還有成千上萬的華人被逐回中國,這些人之中大部分是無辜的。
顯然,英國並不反對這批保守思想的華人起來領導華人,以抵消馬共的影響力,因而積極支持有一個能和英國對話,但又不是有反英政治意識的組織。當時的 英國欽差大臣亨利葛尼爵士就有這種想法和願望。曾是馬六甲華人公會會長,又是馬六甲中華總商會會長的敦陳禎祿,被認為是一個適當的人選,以領導華人填補 《緊急狀態》時所出現的真空。而馬華公會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成立馬華保護利益
馬華公會於1949年2月17日正式在吉隆坡成立,發起人兼首任會長敦陳禎祿說:《1949年2月馬華公會成立,其近因主要就是因為馬來亞的忠誠華 人,在緊急狀態下受到苦難。緊急狀態不但危及許多華人的性命,威脅華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還使人懷疑我們對本邦的傳統忠誠,雖然我們之中已有許多人以馬來亞 為永久家鄉》。
除了陳禎祿外,馬華公會的起發人也包括當時的官委華人立法議員。他們是余有錦,李孝式,邱德懿,杜榮和,杜觀發,李煥文,梁長齡,廖光漢,陳修信,胡家濂,梁宇皋,林開成,李長景,楊旭齡,溫林鳴鳳,伍瑞琴等十六人。
首任委員會名單如下: 會長陳禎祿,義務總秘書楊旭齡,財政邱德懿,立法小組委會主席林開成,政治青年婦女小組委員會主席李孝式,宣傳小組委員會主席陳修信,社交慈善及文化小組 委員會主席梁長齡,財政經濟小組委員會主席邱德懿,勞工小組委員會主席李煥文。馬六甲、其他九州和檳城分會主席,為當然副主席。
從上述的名單看來,馬華公會最初的領導層並未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陳禎祿,梁宇皋,楊旭齡,李孝式,邱德懿及其他人俱是有地位商人或與大生意有關係的 專業人士。大多數是受英文教育者,並未與華人社會的基層有重大的聯繫。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與英國當局有密切的聯繫,必須注意的是,馬華公會不像巫 統,不是專門成立來保護和促進華社的利益,這只是它的重要宗旨之一。
而且,創立初期的馬華公會,並不是一個政治團體,它更像是一個民間的NGO。只是到了馬來亞談判獨立的時候,英國殖民政府需要馬來亞三大民族都有代表赴英國談判,馬華公會才順應時局,改換成為政治團體而已。
今晚就說到這裡,明晚將繼續跟大家開講,馬華公會如何由一個售賣福利彩票的民間團體,蛻變成為聯盟政府裡頭,唯一代表馬來亞華人的政黨。
謝謝大家。晚安。明晚見。
by:Mask Man
馬華春秋(上)第二章 —— 一個遠離自己族群思想意願的〈香蕉政黨〉
Mar 3
Posted by 正義之聲
大家晚上好!
昨天說到,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授意之下,馬來亞華社結合了國民黨,中華總商會和海峽華人商會的力量,成立了《馬華公會》,由當時峇峇社會領導人陳禎祿出任總會長。
馬華公會於1949年2月17日宣告成立。但是最初的領導層,是由國民黨退役軍官(李孝式,梁宇皋)和殷商(陳禎祿,楊旭齡,邱德懿)組 成。缺乏群眾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清一色是受英文教育的,思想傾向支持英國,對於華人的文化傳統並不重視,對華文教育課題一點都不敏感。
我這樣勾畫出他們的英文教育背景,並非對受英文教育者存有偏見,而是因為馬華領導層的這一項特點,最後成為《馬華出賣華社權益福利》的最主 要導火線!因為不懂華文,對華文教育抱持輕蔑的態度,看不起華文教育工作者,自認有英文教育背景而覺得高人一等;種種自命清高的心態,註定了馬華從一開始 就與廣大華社,尤其是中下階層華裔的思想,文化,習俗,理念脫節。最能證明這個理論的,是1952年華教《族魂》林連玉先生公開痛罵梁宇皋事件。
當年拉曼達立報告書對華文教育諸多打壓,臭名昭彰;而代表馬華公會參與制訂拉薩教育報告書的梁宇皋,竟然在跟林連玉等華文教育代表解說拉曼 達立報告書,面對林連玉在會議上責問為什麼明知這份教育報告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華教,馬華卻沒有表示反對時公開承認:「我是研究經濟的,只有法律及經濟 的條例我才明白。對於教育,我實在不懂。而且沒有人把這問題來告訴我,所以不知道反對。」
不諳華文的馬華領袖,斷送華文教育前途
林連玉先生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別的事推說不知道,可以說得過去。對於一九五二年法令,華人社會反對的聲浪幾乎翻天復地了,還說不知道, 豈不是假話?如果身為華人還不知華人的事,又怎有膽量到立法會去代表華人?」梁宇皋不敢出聲。這是他當眾承認自己不懂華文教育問題的鐵證。不懂教育問題, 憑什麼代表華人參與起草《拉曼達立教育報告書》?
一個完全不懂教育,輕視母語的《香蕉人》,竟然在這麼重要,攸關華文教育生死存亡的教育法令草擬工作中,擔任如此關鍵的角色!簡直是開華社的玩笑!
尤有什者,梁宇皋還大言不慚,在巫統打壓華文教育的行動中,擔任先鋒的角色,尤其在陳修信擔任總會長之後,在陳修信撐腰之下,大肆對付董教 總,打壓媒體,製造白色恐怖!這些事件,充分顯示了陳修信,梁宇皋,李孝式這些《香蕉人》與華社脫節的嚴重性。陳修信從1959年掌握馬華實權之後,直到 1976年退休為止,他擔任馬華總會長的16年里,成為華社最大的敵人兼罪人。
1959年的拉薩教育報告書,對華文教育產生致命打擊的1960年馬來西亞教育法令,1969年的五一三種族流血衝突事件,70年代支持巫 統打壓董教總,阻擋獨立大學的創設,發表《鐵樹開花》論,為了對抗和消滅董教總的目的而成立《拉曼學院》等等,都是出自陳修信的手筆。馬華在陳修信帶領之 下,奠定了《馬華與華社對抗》,《出賣華社權益》,《典當華文教育前途》的千古罵名。這些是後話,我們言歸正傳。
話說,創立初期的馬華公會,並不是一個政治團體,它更像是一個民間的NGO。只是到了馬來亞談判獨立的時候,英國殖民政府需要馬來亞三大民 族都有代表赴英國談判,馬華公會才順應時局,改換成為政治團體而已。可以說,草創時期的馬華,宗旨是好的,是正確的。在那個社會動亂的年代,馬華的創立, 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發揮了保衛華裔族群權益的力量。
在當時,正如英殖民政府所預期的,特別是英國希望馬來亞華社湧現一股強大的力量,率領另一部分華人,與那些獲得多數華人支持的馬共抗衡,並協助華人遠離共黨。
馬華公會的一些領袖是與國民黨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當中共於1949年成功將國民黨逐出大陸退守台灣,建立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迫使 那些與國民黨有關聯的馬來亞商人尋求一個團體,來保障他們的權益和在馬來亞的地位。作為一個代表移民的華人團體,馬華公會在其創黨宗旨目標中,就有一項崇 高的條文,表明馬華要致力達致一個種族和諧與諒解的社會。
陳禎祿提出馬華公會的兩個基本目標,是團結所有階層的華人及促進種族問的親善,和諧與合作,特別是在華巫之間的親善團結來往。確實,不可否認的,馬華成立之初,曾協助華人努力排除困難,尤其是住在新村的華人,在馬華的努力之下,使得英國殖民政府對華人之態度有多少的改變。
頭家政黨,形象鮮明
尤其是在中共取得中國政權後,英國的政策是一方面在外交上承認中共,另一方面卻對海外華人抱著懷疑的態度,致使華人在緊急狀態下備受困擾。 陳禎祿說:《馬華公會和各階層華人的真誠努力,已使得當政者不再懷疑馬來亞半島絕大部分華人對馬來亞的忠誠,使華人與政府間有互相密切的合作,以求協助緊 急狀態早日結束。 」
不過,馬華公會引起華人廣泛興趣和熱衷,則是在1949年10月開設福利彩票後,彩票收入用來援助新村華人。通過這個計劃,馬華公會不但在 經濟上協助極需援助的華人,同時也大量增加黨員,勢力伸入華人各階層中。馬華公會的彩票於1950年2月26日開始,1953年6月21日結束,前後共發 行18期。每張彩票馬華征抽四巴仙,計算一年收入100萬馬幣。彩票之停止是由於英政府規定政治團體不能發行彩票。這一轉變,致使馬華公會從一個半政治半 福利的團體,變成一個全面性的政黨。
必須指出的是,當馬華公會成立時,馬來亞聯合邦協定已於1949年1月生效。因此馬華公會對這份協定沒有多大的爭議,不過也盡力爭取華人成為公民的地位。根據馬來亞聯合邦協定的內容,非馬來人以馬來亞為其真正家鄉和具有效忠的精神,將可成為馬來亞的公民。
1950年的紀錄顯示,在227萬5000名聯合邦公民中,非馬來人占了73萬名。四年之內,公民權的申請規則有所放寬,因此到了1953年6月 30日,在413萬9000名的歸化公民中,其中馬來人占了272萬7000名,華人占115萬7000名,而印度人及其他種族占25萬5000人。從這 樣看來,馬來亞聯合邦協定除了規定馬來人的特權地位以保護馬來人外,也推動了一項新概念:馬來亞屬於那些有貢獻和效忠的人民。
這份協定在一定的性質上,將馬來人和華人納入英國的願望中,給人民局部的參政權,並允許非共的政黨成立,用以排斥馬共的影響力。不過,這也 進一步的激發了民族主義的思潮,在諸多政黨的壓力和要求下,迫使英國意識到馬來亞的獨立是不可避免的事,而英國有了緊急狀態的經驗後,也不再強烈反對一個 屬於多元種族的獨立馬來亞的概念。
馬華公會就公民權的問題,援引首任會長陳禎祿的言論,以表示馬華對公民權大力爭取。同時馬華也在1957年獨立談判中促使巫統放寬公民權的限度。由1957年11月發動的申請公民權運動,短短一年內,為100萬非巫人取得公民權,其中八十巴仙是華人。
至為明顯的,馬華公會從一開始即成為受英國政府承認的一個代表華人的團體,而這個政治組織在初時是屬於溫和的政黨,除了照顧新村的華人,爭 取公民權外,在政治目標上,尚未有提出明確的態度。也就是說,在政治上,馬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訴求目標。而獨立之前的馬來亞華人,很大部分都是心在中國的 故鄉,他們盼望在這裡賺取足夠的金錢財富,然後衣錦還鄉,落葉歸根。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華人一般上,沒有感覺到迫切需要通過政治權力來保障利益;同時領導馬華公會的人,也集中在保護和促使華人的經濟及商業權 利。因此,在政治道途上,一度彷徨在巫統和馬來亞獨立黨之間。大家都知道,巫統的創黨主席,是拿督翁惹化。他是大馬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的父親,現任內政部 長西山姆丁的祖父。
〈馬來亞獨立黨〉的創黨人又是誰?答案同樣是翁惹化。兩個敵對的馬來政黨,竟然都是翁惹化創立的,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覺得奇怪。這裡,我有必要講解巫統和馬來亞獨立黨之間的關係和其中的奧妙。
拿督翁惹化與巫統
巫統成立的背景,是為了反對英國提出的馬來亞同盟,1946年3月4日,41個馬來團體在吉隆坡召開馬來人大會,同意成立一個團結的組織, 命名為全國馬來人統一機構(UMNO),簡稱巫統。大會一致反對馬來亞同盟,並要求英政府恢復和保持原狀。同年5月11日的正式成立大會上,拿督翁惹化當 選主席。
拿督翁出身貴族,父親拿督惹化曾是柔佛州務大臣,而他本身和兩名兄長也曾擔任過柔佛州務大臣。由於他在馬來社會中的聲望,而被推舉成為馬來 人領袖。馬來亞同盟的被放棄及對馬來人地位有保障的馬來亞聯合邦協定被實施,乃得力於拿督翁的領導。爭取成功後,拿督翁開始走他的第二步棋,他要將其他種 族也容納進巫統中,以達成種族的團結。在1948年12月31日,拿督翁在新山住家召集21名各民族領袖,決定成立〈各民族聯絡委員會〉,委員包括陳禎祿 在內。
當時的馬來輿論和馬來社會並不能接受拿督翁的開放政策,但拿督翁認為他所作的是正確的。在當時他認為馬來人組成巫統,華人組成馬華公會,勢 將造成雙方有所距離,而不能融成一體。因此,他提出了巫統開放門戶的建議,以爭取一個獨立的馬來亞。在他的強大影響力及聲望底下,巫統原則上接受此建議。
這件事證明了拿督翁惹化高瞻遠矚,他早就預見種族主義政治並非國家長治久安的良策。尤其馬來亞是多元種族文化結構的國家,任何單一族群都不 能夠帶領國家邁向進步繁榮。事實證明,60多年後的今天,單一種族主義政黨的發展空間已經被壓縮,被越來越多的人民唾棄。馬來西亞的政治,在21世紀的今 天,已經來到分水嶺。
國陣的單一種族政黨如巫統,馬華,國大黨,已經逐漸走下坡,他們代表著舊時代的政治思想體系。而民聯中的行動黨,公正黨,走的都是多元化路 線,並非單一種族政黨;即使是回教黨,也不是單一馬來政黨,回教黨內也有相當部分黨員是非馬來人。而年輕一代的大馬人,超過半數支持多元化政黨。這種趨勢 是相當明顯的。多元種族政黨才是馬來西亞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拿督翁充滿理想和前瞻性的政治見解卻不為馬來族群接受。
1950年6月舉行的巫統緊急大會上,拿督翁備受攻擊。當時的新加坡馬來同盟的主席薩頓(後來出任檳川元首)領導反對拿督翁的力量,加上其他馬來領袖不斷抨擊;這使得拿督翁一氣之下,宣布辭職。但是,由於一時沒有名望相當的人能填補其真空,巫統又極力拉回拿督翁。
在凱旋式的回黨後,拿督翁繼續主張他的思想,致力想把巫統變成一個全國性的政黨;甚至提出更改黨名為全國馬來亞人民統一機(UNITED MALAYAN NATIONAL ORGANISATION)。他說,如果此議未能接受,將退出巫統另起爐灶,成立馬來亞獨立黨(INDEPENDENCE OF MALAYA PARTY)簡稱IMP。
翁惹化另起爐灶,功虧一簣
接著馬來社會掀起一片反對浪潮,顯然是不能夠接受拿督翁的政策。 1951年8月21日拿督翁提出辭呈,東姑阿都拉曼被選為主席,遞補空缺。離開巫統後,拿督翁自創馬來亞獨立黨。儘管拿督翁希望巫統有朝一日能接納他的論 點,重新合作;但東姑卻走著不同的道路,領導巫統與獨立馬來亞黨打對台戲。馬華公會在當時的情況下,處於為難與微妙的處境。它要支持拿督翁的獨立黨還是支 持巫統?
以陳禎祿當時的態度,他是比較傾向支持拿督翁成立一個不分種族的政黨。從陳禎祿的態度也可以,看出馬華公會在初時並不把自己當成一個濃厚政治意識的種族政黨,而是希望能夠協助製造一個不分種族的社會,甚至準備加入馬來亞獨立黨。
1951年9月16日,拿督翁在吉隆坡宣布成立馬來亞獨立黨。為顯示他的非種族色彩,陳禎祿被邀請主持大會,同時馬華公會秘書楊旭齡及財政 邱德懿亦被選為中委。陳禎祿在會上,促請馬華黨員及華人全力支持馬來亞獨立黨。印度國大黨也宣誓支持拿督翁的政策。此外,在檳城成立的急進黨(林蒼佑醫生 是其中的一名領袖)及雪蘭莪勞工黨亦表明支持拿督翁。
值得一提的是,拿督翁在當時仍然是馬來社會最大影響力的領袖。雖然他已經離開巫統,但在英政府內當高級官員,立法議員及州務大臣的馬來政治 人物,多數傾向支持他,以致他在政府中占了優勢。以拿督翁當時的想法,他是要建立一個以馬來人為中心而容納各族人民的政黨,乃至領導這個黨爭取獨立,組織 中央政府,因而提出了非種族性的政綱。
而以東姑為首的巫統,則準備在維護巫統的形象和馬來人的利益情況下,與其他種族的政黨達成合作;馬華公會及印度國大黨是他要爭取的對象。開 始時,拿督翁占盡上風。他認為他所作的都是正確的;拒絕承認〈種族情緒和效忠問題仍然盤據在人民心中〉的政治現實,忽略了這個需要更大的努力加以消除的問 題。翁惹化不單持有多元種族思想的議程,也提出非種族主義口號。
但是,由於客觀的事實並非如此,1952年2月舉行的吉隆坡市議會選舉結果,證明拿督翁的理想失敗。導致馬來亞獨立黨失敗的原因,是有必須加以闡述的,因為這個事件最終改變了馬來亞的政治面貌,而形成我國今日存在種族性政黨的局面。
翁陳政見日漸分歧
拿督翁與陳禎祿的攜手合作,可以說得上是啟開了非種族政黨的風氣;但兩黨之間的政見卻不是全然一致的。雖然陳禎祿可以支持一個非種族性政黨,但如果這個政黨是給拿督翁不容置疑的在馬來亞至高政治地位的話,他將不會熱心地支持。
事實上,拿督翁及陳禎祿的政治和個人之問的政見,已成為戰後10年內的馬來亞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其實,拿督翁與陳禎祿的交惡,是在市議會 競選後才顯現出來的。在這之前,他們的合作看來是相當愉快。不過,馬華公會內早期的成員,並不全服膺於黨領袖的行動,尤其是當時地方勢力比中央委員會的力 量還要大;馬華中央是不能過於干預各州的事務。例如馬華公會雪蘭莪州分會在李孝式的控制下就是一個例子。
這就是馬華早期所謂的〈山頭主義〉。就像中國5000年前的夏商周時代,當時全國諸侯林立,他們雖然共同擁戴一位共主,但同時又擁兵自重,未必全聽中央指揮。李孝式就是這樣的〈諸侯〉。他是馬華雪蘭莪州領導人,權力相當大,很多時候並不聽從中央黨部的命令。
李孝式沒有加入馬來亞獨立黨,也漠視黨領袖與拿督翁的合作。據悉,李孝式與拿督翁的關係陷入低潮,是由於馬來亞獨立黨成立之前,拿督翁並沒 有徵詢其意見,而且在成立那天也未受到邀請,但他卻不請自來,因而受到冷落,未被邀坐在台前。以他作為一名礦商和當地華社領袖的地位,受到如此招待,嚴重 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乃在心中萌起對抗的思想。
不久之後,他便與吉隆坡巫統競選小組主席耶哈耶(YAHAYA BIN DATO ABDUL RAHMAN,也是一名小礦商)拉上關係,決定參加1952年2月的吉隆坡市議會選舉,李孝式在競選基金方面提供支持,兩人之間的合作,成為日後馬華和巫統合作之開端。
但當時馬華中央和巫統中央對此毫不知情。陳禎祿還是傾向馬來亞獨立黨,而吉隆坡巫統主席拿汀布爹瑪利亞(拿督再那阿布汀之妻,再那是巫統首任秘書長,與拿督翁至為接近)對此深表不滿,憤而辭職,耶哈耶順理成章成為巫統吉隆坡區會主席。
李孝式和耶哈耶決定角逐市議會選舉,與馬來亞獨立黨抗衡。這是李孝式報復的機會, 選舉結果在12席中,馬華贏得6席,巫統3席,馬來亞獨立黨只取得2席,這對拿督翁是致命的打擊,也決定了他日後在政壇的不得意的命運。而李孝式也成為改 變馬來亞政治歷史進程的一顆重要棋子。
今晚的開講就到此結束。明晚同樣時間,我們再見,晚安。
by:Mask Man
馬華春秋(上)第三章 —— 被動的馬華,錯失主導馬來亞政治局勢良機
大家晚上好!我們又見面了!
昨天晚上,我們說到馬華創黨初期,黨內山頭林立的局勢。這就像是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時代。
中國最早的朝代–夏朝,商朝和周朝,就是這種政治局勢。雖然中央有朝廷,但是諸侯勢力割據一方。夏朝最後一任大王夏桀,由於荒淫無道,諸侯之一的成 湯號召各路諸侯舉兵討伐,一舉滅了夏朝,創立商朝;到了商朝最後一任大王商紂,同樣荒淫無道,民不聊生;西伯侯姬昌號召各路諸侯興兵討伐,滅了商紂,建立 周朝。
400年後,周朝逐漸衰敗,各路諸侯群起,逐鹿中原。中國進入長達400年的春秋時代。再經曆數百年的戰國七雄時代,最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從此中國 才邁入中央集權的時代;長達2000多年,才來到民國時代,繼而變成共產極權國家。這些悠久的中國歷史,我提出來討論,是因為馬華創黨初期所出現的局面, 和中國最早期的政治結構非常相似。
陳禎祿雖然貴為黨中央總會長,但是許多州屬的山頭領袖卻不見得都聽他號令。比如1957年林蒼佑雖然在黨中央領導層改選是擊敗陳禎祿,可是許多州數 卻和陳禎祿的兒子陳修信聯成一氣,對林蒼佑陽奉陰違,最後林蒼佑的權力被架空,只好黯然求去。1952年,馬華面對巫統和獨立黨爭相拉攏之際,中央和地方 之間的不協調,尤其明顯。在中央,陳禎祿宣布支持拿督翁惹化領導的獨立黨,可是雪蘭莪馬華主席李孝式卻和中央唱反調,支持巫統與獨立黨周旋。
在1952年吉隆坡市議會選舉中,李孝式和巫統吉隆坡區領導人耶哈耶決定聯手與馬來亞獨立黨抗衡。選舉結果在12席中,馬華贏得6席,巫統3席,馬 來亞獨立黨只取得2席,這對拿督翁是致命的打擊!拿督翁將李孝式倒戈相向的事,歸咎於陳禎祿,翁陳兩人因此交惡。但也因為這樣而決定了拿督翁日後在政壇的 不得意的命運。
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馬來政黨一般都缺少經費,而華人大多數經商,富有的商人都在馬華,馬來政治領袖搞活動,尤其是競選籌措經費,往往需要華商出資幫忙。拿督翁失去了馬華的支持,等同於切斷了經濟脈絡;進行政治鬥爭就倍覺困難。
獨立前的華人,掌握馬來亞經濟命脈
相反的,巫統得到馬華的支持,金錢方面不成問題,發展於是快速起來。平心而論,那個時期的巫統,其實很大程度上要看馬華的臉色。馬華在馬來亞政壇的 影響力,是舉足輕重的。絕對不像今天這樣墮落!但是,由於當年馬華領袖沒有強烈的政治企圖心,不懂得善用經濟優勢來主導當時的政治局勢,結果在關鍵時刻失 去發言權,極之可惜!
看看美國的猶太人,雖然他們屬於極少數民族,但是卻掌控著美國許多大企業的經濟命脈;在美國的政壇,影響力之大,是超乎想像的。如果當年掌握著馬來 亞主要經濟商業命脈的華人,能夠像猶太人一樣洞悉時機,巧妙地將經濟地位的影響力運用在馬來亞建國過程上,華人的地位和權益,就絕對不會淪落到今天要向巫 統乞討的地步。
從前的巫統,需要華人施捨兩餐;今天的局勢卻完全逆轉,曾經顯赫一時的馬華,竟然淪落到必須依靠巫統施捨麵包屑。這種對比,何其強烈!這也就是了解馬華創黨歷史的老黨員所痛心疾首的。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也沒有辦法重來的。
言歸正傳。昨晚說到,李孝式成為改變馬來亞政治歷史進程的一顆重要棋子。在吉隆坡市議會選舉中,拿督翁以非種族口號展開運動:投非種族主義及進步一票;支持馬來亞獨立黨。而馬華李孝式與巫統的合作,則分別要求各自的種族支持。
由於在1952年的吉隆坡市議會選舉前,檳城喬治市先於1951年12月舉行馬來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選舉,為日後的選舉制度奠下基礎, 當時三個政黨參加角逐,即巫統,急進黨(由林蒼佑領導)及勞工黨。結果在9個席位中,標榜非種族性的,傾向支持馬來亞獨立黨的急進黨取得勝利,占了6席。
雖然喬治市最早舉行選舉,但決定馬來亞政治局面的卻是1952年2月舉行的吉隆坡市選舉。它產生了二個重大的意義:
(一)為馬來亞獨立黨的壽命,敲了喪鐘。
(二)導致巫統和馬華,進一步展開全國合作。
由於這樣,馬華領袖們重新評估他們與拿督翁的合作,在這之前他們對拿督翁的非種族性理想寄以厚望, 但在看到選民的情緒表現後,又有第二種想法,轉而與巫統密切合作,此舉正符合了巫統主席東姑阿都拉曼的心愿。馬華公會的轉變,致使馬來亞獨立黨頓然失去力 量,一方面得不到華人支持,另一方面又未能廣泛獲得馬來人擁護, 使到拿督翁難以繼續發揮作用。
巫統結合馬華力量,抗衡獨立黨
雖然如此,拿督翁領導下的馬來亞獨立黨,仍在議會和政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為諸多議員, 州務大臣和高級公務員都是支持馬來亞獨立黨。
憑著獨立黨的地位,儘管在市選舉中受挫,拿督翁再次改變了他的政治策略, 因為不滿馬華的走向與巫統合作,及為了阻止這種合作獲得成功,拿督翁提出的政治口號,不再是非種族性, 而是提醒馬來人注意他們的地位受損害的危險。也就是說,拿督翁惹化的馬來亞獨立黨,在大勢所趨之下,也不得不轉向種族主義訴求了。而一系列的鬥爭,便在馬 來亞獨立黨與巫統及馬華之間展開。
拿督翁運用他在政府中的勢力,他當時是殖民政府的內政部長,給成長中的巫統及馬華的合作帶來諸多問題, 例如曾建議禁止種族性政黨,要求禁止政黨主持福利彩票,結果馬華公會的彩票被政府禁止。接著,拿督翁使出更齷齪的政治抹黑手法:馬華公會被指與國民黨有聯 系,企圖將馬來亞歸為中國的第20個省,巫統亦被指責為政治利益而出賣國家給華人!
這種政治齷齪手法,其實跟現在巫統馬華聯手抹黑民聯的手段大同小異,也是通過無中生有的手段,汙衊民聯領袖安華,林冠英,林吉祥,聶阿茲,希望以這種手法打擊政敵。但是,這種抹黑汙衊政敵的手段,莫說今天的選民已經看得清楚不會上當,即便是在50年代,奸計也未必得逞。
馬來亞獨立黨為阻止巫統馬華合作而使用的政治策略,在當時產生了反效果,激起了馬華公會加速與巫統合作, 接著華人社會也對馬來亞獨立黨疏遠,不再像較早前的猶豫不決了。可以說,拿督翁弄巧反拙,親手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推向邊緣化。剛才說過,巫統與馬華合作,在 獨立黨的策略下,馬華公會被指與國民黨有聯繫,企圖將馬來亞歸為中國的第20個省,巫統亦被指責為政治利益而出賣國家給華人。
這樣一來,巫統和馬華的結盟面臨更大的挑戰。一邊是來自馬來亞獨立黨,另一邊來自急進的馬來人政團,加上各州州務大臣和高級民事雇員的傾向獨立黨,致使巫統與馬華在困難中鬥爭。在艱困的政治環境之下,巫統和馬華的關係,形同唇齒相依,難兄難弟。
巫統+馬華+國大黨結盟;初具聯盟雛形
當時的政局出現兩個抗衡的局面:傾向獨立黨的霹靂州務大臣拿督彭利馬(被巫統開除的霹靂州領袖)領導主催全國大會(NATIONAL CONFERERENCE)。而巫統和馬華則籌備召開全國會議(MATIONAL CONVENTlON),採取步驟要求英國儘早舉行全國選舉,以打破當時議會受獨立黨左右的局面,且進一步爭取獨立的實現。
印度國大黨原本是與獨立黨在一起的,但是因不滿其教育政策,及後來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分析下,要他們選擇馬來亞為他們的國家,建議國大黨加入巫統與 馬華。因此,在1954年後國大黨加入了巫統和馬華的合作群體,第一次形成了三大民族聯手的《政治聯盟》;增強三個民族合作的基礎。
另一個是由激進馬來團體主催的泛馬來亞國民大會(ALL MALAYA NATIONAL CONGRESS),建議成立一個以馬來人為主的國民陣線,並在會上攻擊馬華公會和巫統的合作。但是,獨立黨過於激進的攻擊行動,招致反效果。越來越多人 民轉向同情巫統,馬華和國大黨聯盟。
形勢的發展逐漸對巫統和馬華有利,馬來亞獨立黨越形孤立。拿督翁於是在1953年宣布解散馬來亞獨立黨,而在1954年2月另立國家黨(PARTY NEGARA),所有參加全國大會的代表俱支持新黨的成立,除了印度國大黨外。
國家黨代表了一群《有權勢的,保守的和受英文教育》的馬來亞人,跟隨著英國的步伐,擁有大批高級政府公務員,在議會中占了強有力地位。雖然如此,它 卻不能在基層建立勢力。基層的種族情緒越來越高漲,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時候,國家黨也承認種族情緒的重要,轉向爭取馬來人,不再倚重華人及印度人,但 似乎已經太遲了。
馬來社會寧可支持巫統,而對立場不定的國家黨有所遲疑,華人社會則轉向支持馬華公會及有華人在內的非種族性的小政黨,印度人也不再對國家黨有任何寄 望。尤有進者,急進的馬來政團也不再公開支持國家黨,尤其是知名的巴哈魯丁醫生(早期是左派領袖,一度是人民黨領袖,後來加入回教黨成為黨主席,直到 1969年逝世。)也起而反對。
差不多同一個時期,巫統、馬華及國大黨的合作成熟,為應付將到來的第一次大選(1955年),巫統和馬華及國大黨於1954年11月13日,將組織 擴大為聯盟全國理事會,正式以「聯盟」的姿態立足於政壇。理事會華巫各占16名,印人占6名。聯盟和國家黨的鬥爭,是獨立黨延續下來的,它也是拿督翁政治 生涯中的另一個轉捩點。當然最大的考驗,將決定於1955年的局部全國大選。
1955年第一屆全國大選,成為大馬議會民主的里程碑
在轉入這個階段之前,有必要讓大家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英殖民地政府於1948年實施聯合邦協定後,便按照這份協定組織國會形式的立法讓會,但非民 選,而是委任。1951年3月13日在英國委任下,華巫印人士加入了內閣組織。議會主席由欽差大臣擔任,掌握實權。內政部長為拿督翁、衛生部長李長景醫 生、教育部長拿督多拉星甘等、李孝式也受邀加入行政議員。翌年又多5名行政議員,包括東姑阿都拉曼,梁宇皋。
1954年,英國再重新調整和委任內閣及行政議員和立法委員,是為選舉前最後一次非民選的議會結構,拿督翁仍任內政部長、李孝式任鐵道及海港部長、 依斯邁醫生任天然資源部長、行政議員東姑阿都拉曼及楊旭齡。華巫議員中包括梁長齡、溫林鳴鳳、陳修信、胡家濂、梁宇皋、葉松鋼、辜承福、連裕祥、蘇比、翁 毓麟、薩頓等。
議員中有各黨代表和各業代表,包括泛馬勞工黨,但以馬來亞國家黨議員占多數。由於上層的形勢對拿督翁有利,聯盟要求較為公平的選舉並不能順利通過,例如國家黨提出的不准在投票日使用汽車獲得通過,聯盟大表不滿。
觀看形式,身為內長的拿督翁應占上風,可是人民的看法不同,他們把力量支持在聯盟這一邊,判定了國家黨屈居反對黨的地位,而在後來走向消失。由此可見當時的一般思潮是以種族作為基礎而投票給候選人,華人則把票投給馬華公會。
第一次大選是1955年舉行,6月15日是提名日,7月23日是投票日,總共選出52名立法議員,另外46名是委任的,但執政黨可委任其中的5名, 以成為立法議會中的多數席黨。52個議席的角逐,也在聯盟黨內引起爭執。當時合格的選民只有128萬850人,占人口約20巴仙。其中馬來選民107萬 7562名,占84.3巴仙。華人14萬2946名,占11.3巴仙,其他種族6萬346名,占4.6巴仙。
巫統內有人要求90巴仙的候選人歸巫統,華印候選人不超過10巴仙,東姑反對這個建議,在1955年6月的黨大會上,與另一派攤牌,恫言辭職,結果 贏得巫統的信任票,席位分配如下:巫統35席,馬華15席及國大黨2席,後兩者欣然接受這種安排。但是,當年這個議席分配的結果,卻被後來的馬來極端分子 炒作,他們認為馬華及國大黨獲得較多席位的分配,不是通過本身的努力和影響,而是歸於東姑的慷慨。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馬華和國大黨獲得如此多的席位分配,是馬來人施捨所致。他們完全忘記了當巫統面對經濟困境差點無以為繼之際,是誰對巫統伸出 援手,助巫統脫困的。席位分配的妥協和對聯盟競選宣言的折衷,保住了聯盟的合作,但同時也使到原有的局面有了轉變,巫統已成為聯盟的主要力量,具有決定性 的發言權。
馬來社會中,包括巫統內部對東姑的慷慨深表不滿,導致獨立人士的出現。相同的,華人社會,尤其是鄉會對馬華的讓步也不滿,且要求實施多種語文制度。巫統拒絕這個要求,陳禎祿為顧全大局,「忍痛」勸講華人社團不要向英女皇作這項請願。
聯盟勝利東姑組閣;國家黨兵敗如山倒
1955年7月27日投票的結果,聯盟在角逐的52席中,囊括51席,只1席由回教黨奪得。聯盟的勁敵,國家黨參加30席的角逐,全軍覆沒,甚至連 其黨魁拿督翁在其家鄉新山也遭到挫敗。當時勢力相當弱的勞工黨,派出4名候選人皆敗北,人民進步黨參加2席也無所獲。當選的15名華人議員中,包括陳修 信,梁宇皋,朱運興,翁毓麟等。
另外32名被委任的議員中,包括檳城的林蒼佑醫生、梁長齡(代表馬華商聯會)、李孝式、楊世謀及符茲美等。再加上5名由欽差大臣委任,總數是98 名,其中馬來人占50名、華人25名,印人7名。聯盟除中選51席外,加上19名委任議員是聯盟黨員,實際上已在議會中占有70席。其時林蒼佑已經解散急 進黨,加入馬華。
聯盟的勝利,標誌著已掌握馬來亞獨立鬥爭的主動權,國家黨再也不是主要發言人。巫統能夠擊敗國家黨,顯示了馬來人支持巫統來領導他們,儘管拿督翁有 崇高的威望,劫不能順應潮流。至於馬華公會,雖然華人社會對席位和語文問題存有異議,但仍無反馬華之意圖,再說當時也沒有另一個足以代表華人的政黨立足政 壇。人民支持馬華公會乃是順理成章的事。
從戰後1945年到1955年的10年變化看來,華人的政治思潮已有了轉移,但並不足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政治上無法發揮作用。
從馬共於1948年被宣布為非法組織後,華人的政治領導權便轉到馬華公會的身上。可是華人本身除了存有不同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外,也對馬來亞的政治未 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馬來亞華人的政治活動,僅局限於上層社會的華人和受西方教育的華人。特別是留學英國的智識份子,比較得到英國人信任,他們被鼓勵在政 治上活躍。
巫統上位主導政權,馬華開始被邊緣化
在當時的情況,英國人對華人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儘管中共於1949年奪得中國政權的翌年,即受到英國在外交上的承認,但作為馬來亞的統治者,英國卻把華人當成是親向左派的,以致在後來英國採取更為明顯的分化政策,將馬來人和華人分成兩個個別的社會,且漠視華社的意見。
馬華公會固然是受到英國支持及鼓勵而成立的,用以抗拒非法的馬共,實質上英國並不重視這個政黨的代表性,尤其是進行憲制談判時。英國人對華人態度的 改變,雖然與國際政治的變化有關,尤其是中共的勝利,帶來更多的顧忌,但也無可否認的,戰後以來直到1955年,華人社會中的思潮,仍無辦法擺脫與中國的 聯繫,分成親中共和親國民黨的派系。這可從輿論界中的言論窺見一斑。
甚至拿督翁也曾指責馬華公會內的國民黨派,《意圖將馬來亞變成中國的一省》。即使是在馬來亞獨立後,東姑阿都拉曼於1959年,因馬華內部對政府的教育政策引起爭論時也宣稱《國民黨有組織地滲透華人團體諸如馬華公會》。這當然沒有事實根據。
馬華公會在當時有國民黨份子在內,是不足為奇的。因為有地位的商人在早期與國民黨密切聯繫,甚至是國民黨員也是眾所周知的事。這些人大部分的是受英 文教育的知識份子、頭家和在發行福利彩票後吸納的中下層階級。總而言之,當時的馬華政治思潮,是代表著一群尋求安定生活而保障既得利益者,順帶成為華人利 益的保障者,為英國政府所接受的合法代言人。
今晚就講到這裡。明天晚上將和大家主講,馬華如何引導華人遠離馬來亞共產黨。
謝謝大家的捧場。謝謝。明晚同樣時間,我們再見。
by:Mask Man
馬華春秋(上)第四章 —— 馬華無能,華社分裂;權益地位,重拾何年?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
昨晚,跟大家說到,馬華公會在當時有國民黨份子在內,是因為有地位的商人在早期與國民黨密切聯繫,甚至是國民黨員也有不少加入馬華。這些人大部分的 是受英文教育的知識份子、頭家和在發行福利彩票後吸納的中下層階級。總而言之,當時的馬華政治思潮,是代表著一群尋求安定生活而保障既得利益者,順帶成為 華人利益的保障者,為英國政府所接受的合法代言人。
昨晚也和大家談到,馬華成立的背景是為了取代已被列為非法的馬共,成為華人的保護者。馬華的目標在於贏取華人的信心,使他們遠離馬共,並協助英國殖民政府早日解決馬共叛亂,從陳禎祿的私人文件記錄中顯示,他原本組織馬華公會,並不是基於反共的,而是聲稱保護華人利益。
為了保護當時馬來亞華社的升斗小民,陳禎祿致力於使其他族群相信,不是全部華人都傾向馬來亞共產黨。因此主張華人領取公民權,以成為馬來亞的人民。 陳禎祿原本的用心是良好,和平的。而他的訴求,也得到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但是陳禎祿的信念,卻因為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悲劇而快速轉變。
一枚手榴彈,炸碎和平夢
馬華1949年2月創黨之後的第三個月,陳禎祿在怡保一項集會演講時,被人拋擲手榴彈,結果五人受傷,包括陳氏在內。雖然行兇者潛逃,但陳氏及馬華 懷疑是馬共所為。自此事件後,陳禎祿對共黨有了仇視,原本的和平信念,被那顆手榴彈炸滅了。他甚至於1951年6月29日,寫信給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 斯,攻擊共產黨世界並促請美國領導克制共黨的活動。馬華的反共立場變得更為明顯,這和聯盟的政策及國家的政策取得一致。
另一方面,聯盟政府為了取得國家的和平,在與英國爭取獨立的過程中,也希望能使馬共放下武器,以消除威脅。 《華玲會談》便是當時的產物。東姑阿都拉曼在其回憶錄中,闡述他與陳平會談的經過:《7年蒙受的痛苦(指緊急法令的實施)有一項行動尚未嘗試,我想為什麼 不面對面會談?一旦有了會談,我們便會知道我們站在那裡,直接的接觸是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
華玲會談於1955年12月28日及29日舉行,陳平率領馬共代表團,政府方面的代表團由聯合邦首席部長東姑阿都拉曼率領,團員包括新加坡首席部長馬紹爾及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
東姑說:《我向陳平保證我將贏得獨立。作為第一個步驟,我將會獲得控制內部安全及本地的武裝部隊,而我同時也有權力特赦,因此我要他同意放下武器及離開森林。 》
《我告訴他(陳平),我正要前往倫敦商談接管內部安全權力及全面管制緊急法令。如果達致獨立是馬共的共同目標,那麼他沒有其他選擇,唯有停止戰鬥。我給他考慮我的話,但翌日當會談繼續時,他斷然表示不會投降。換句話說,他不會接受赦免,因為形同投降。 》
因此馬來亞政府繼續與馬共作戰。到了1960年大致上安定了局面,才宣布終止實施12年的緊急法令。
華人政治,三頭馬車
華玲會談雖然表面失敗,但是在爭取華裔信任方面,聯盟政府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華玲會談從政治思想上來說:是政府決心要爭取人民的支持,尤其是華人,以使馬共不能發生作用。這個局面的改變,也導致華人政治思潮發生了變化,從獨立前後的演變,我們可以窺見動向。
如果說馬華公會是代表一方面的政治立場,那麼,也有與馬華公會不同想法的思潮湧現。 1955年的首次全國大選雖然確定了馬華的代表性,但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對於憲法的擬定,華人社會又分成派系的鬥爭了。這可以從1959年大選的成績看 出來。要進一步的探討華人政治思潮的分化前,我們有必要先研究那些不加入馬華或不與馬華認同的華人的政治思想。
50年代之初,另外一股標榜著左派,但走溫和路線的黨誕生,馬來亞勞工黨及馬來亞人民黨是其中兩個較具代表性的組織。可以這樣說:戰後以來,華人在政治領域中劃分下列的範疇:
(一)頭家階層;
(二)受英文教育的中等階級及;
(三)受華文教育的中等階級及工人階級;
那麼,勞工黨的湧現,在初期是屬於第二類的範疇,到後來包括了第三類的範疇。
左派勞工黨,無法成氣候
勞工黨是繼自由民主同盟(戰後到1948年緊急狀態時期,一個標榜非共左派政黨,後來自我解散)後,出現的一個較有代表性的、不強調種族的左派政黨。
初期,勞工黨在不同地區個別成立,如檳城的勞工黨成立於1951年5月15日。領導人包括莫哈末穌比(曾任國家稻米局主席,前國會訪員及前駐巴基斯坦大使,退休後成為英文星報專欄作家及時事評論員)、葉松綱,藍瑪納旦(曾任喬治市市長)。
這個政黨曾參加1951年12月的喬治市選舉,卻未有什麼表現。數個月之後,在霹靂、馬六甲、雪蘭莪及森美蘭成立了勞工黨。他們屬於《費邊社會主 義》(FABIAN SOCIALISM)份子所組成,但1952年鬧分裂,其中一派另組人民進步黨,由SP及DR辛尼華沙甘兄弟領導。
這些區城性的勞工黨,由於感覺力量有限,於是在1952年6月26日在吉隆坡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同意成立組織鬆弛的泛馬來亞勞工黨,主席由莫哈末蘇 比擔任。雖然名為泛馬勞工黨,但仍以個人形象抬著社會主義招牌為主。這個黨的大多數領袖是政府公務員,與職工會有關係,他們傾向英國,而對種族主義提出嚴 竣批評。
1954年6月,泛馬來亞勞工黨重新命名為馬來亞勞工黨,並修改章程招收直接黨員。其時,勞工黨內一批新進的受英文教育專業人士已經掌權,他們不隸 屬政府公務員,成功地使這個黨更傾向社會主義色彩。之前由於泛馬勞工黨鬧分裂,莫哈末蘇比因此拒絕追隨聯盟杯葛立法會議,以抗議不在1954年舉行選舉。
因此,儘管泛馬勞工黨改名為馬來亞勞工黨,仍然無法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其中一項因素是當時職工會領袖是拿督翁惹化領導的國家黨的中央委員,他們認 為國家黨,有足夠的力量與聯盟抗衡。雖然勞工黨於1956年前召集一項會議,以聯合左派職工會組織馬來亞人民統一勞工陣線,但不成功,因勞工黨堅持要其他 黨遵循它所提出的56點競選宣言。
勞工黨勢力的微弱可以從1955年的第一次競選中窺見,它只能派出四名候選人,結果全軍盡墨,由於這樣,勞工黨決定一年內不參加任何競選,集中建立 群眾基礎。當時的勞工黨,更加傾向左派思想,在本質上也有了變化,尤其是1955年底開始招募更多受華文教育的勞動階級參加。這樣一來,勞工黨內的溫和派 與激進派的鬥爭也就開始醞釀,到後期更公開決裂。
勞工黨無法獲取馬來人支持
在初期,勞工黨黨員彼此間的分歧並未顯著,而且還表現出合作精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政黨並不鼓吹種族路線,希望通過思想來達成團結的基礎。但 事實證明最後是走不通的,理由之一是參加勞工黨的馬來人非常有限;理由之二:不是人人都了解社會主義的,而且勞工黨黨內的派系鬥爭也是極為公開的。
例如1955年較後時,雪州勞工黨反叛,另立中央,和以藍瑪納旦為主席的黨中央打對台戲。一年之後,這種分裂局面才解決。藍瑪納旦繼續任勞工黨主席,在華人方面崛起成為有影響力的領袖是陳朴根。他當時是勞工黨的秘書長。
1955年勞工黨發表的宣言中,隻字不直接提出種族問題,給人一種印像是它的領袖認為,提出這些問題是危險的,勞工黨將種族的歧異歸咎英國殖民政 府,人為是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手段造成。不過,到了1956年,這個政黨已採取行動關注了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