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剎」是什麼?
「巴剎」在馬來語中是「市場」的意思。老巴剎是東南亞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鑄鐵建築,建於1894年。滲透著精美的細節——削尖的屋頂和濃重的鐵質裝飾,讓人聯想起歌特人的豪華生活。這裡於 1825 年首次開放時,成為了海邊的重要集市,往來商們可以直接在此從船上卸貨或裝貨上船。最初建築由簡單的木材與亞答樹葉構成,搭築於木樁上,由於其不甚牢固,在 1836 年,集市得以重建。由於土地復墾,新集市也一度被拆除,並於 1894 年重新開放,此時的集市不再是材料簡單工序原始的簡陋建築,而是由市政工程師 James MacRitchie 設計。自1973 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物以來,老巴剎因其八角形建築結構而聞名,隨後改造成為一個著名的美食天堂。
老巴剎美食:
老巴剎美食中心曾被稱為直落亞逸集市 (Telok Ayer Market),現在這裡聚集了各種當地美食攤檔,從沙爹到海鮮燒烤,應有盡有。她是屬於最普通人的開放空間。在這裡可以品嘗新加坡的各種小吃,每天晚上7點左右,小販就會把他們的手推車停在附近的文達街(Boon Tat Street)販賣一串串香噴噴的沙爹烤肉等各鍾美食。老巴剎的美食選擇眾多,遊客幾乎可以在這裡找到任何美食。由於它每天 24 小時開放,使其特色更加明顯。
沙爹
印度菜
黑胡椒螃蟹
LAKSA
滷菜
肉骨茶
福建抄蝦面
再搭配一瓶冰啤酒,真是美SEI啦~!
地址:
18 Raffles Quay Singapore 048582
交通:
搭地鐵在Raffles Place站(紅線、綠線)下,F出口,出來以後往回走(就是地鐵口反方向),路口右拐,一直走就能看到
吃貨點評:
@豹紋小粉撲~:就在魚獅尾公園往CBD深處走得方向,當你看到東亞銀行的LOGO,也就是你快走出CBD的時候,右手邊,有一個有一點像清真教堂的建築物,一層的,就是老巴剎了 。其實就是我們這邊的路邊攤大集錦,有各種包括馬來、印度、太過、台灣、廣東等特色小吃的地方。味道還不錯,其實這些天下來,發現之前被捧得很多的老巴剎、路邊攤、大食代等地方,東西其實沒有當地人去的地方便宜,可能因為都是接待遊客的緣故吧,味道我並沒覺得有什麼特別。
但是老巴剎裡面有家台灣小哥做的油雞面真的非常好吃!~贊一個 ,吃完一份沒夠,又來一份~~
@粉呈天下:這邊很著名的大排檔,當地人都在這邊吃。什麼都有,叻沙、肉骨茶什麼的當地特色都做的不錯。胡椒蟹麥片蝦之類的海鮮也都地道新鮮,價格還便宜。都是一個一個檔口繞成圓圈,座位就中間自己就近找。晚上夜市有燒烤必吃,烤雞肉串好像抹了蜂蜜,太好吃了!蘸著沙爹醬,尤其要點帶洋蔥的。裡面有一種米糕也超級好吃,勁道,口感像芋頭。
@songchungb :來到老巴剎,我一度懷疑這裡不是被譽為「花園城市」的坡國,因為這裡燒烤熏天!本地朋友介紹說這裡算是為數不多允許這樣經營的地方。
有了當地人作陪,終於嘗到比較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
第一份是沙爹,其實就是烤羊肉,偏甜,旁邊白色的不是蘿蔔哦,而是馬來西亞一種比較特色的米飯,也偏甜。
第二份是烤魚,一開始朋友說鯊魚!聽到把我嚇壞了,原來是這位大哥中文不好,用手機查了給我看,才知道人家只是屬於鯊魚科的魚類而已 魚肉還算比較嫩,加上上面那層料,味道還可以,烤得比較香。
最後那份是福建炒蝦面,是我朋友的最愛,所以點了,味道尚可,但相較於國內的干炒牛河,我更愛後者
@bobzhouwei :地鐵坐到萊弗士碼頭站(Raffles Quay),然後步行幾分鐘就到達了老巴剎。老巴剎就像是一個室外帶頂棚的大食代,裡面也是各個攤位買了自己找桌子坐下吃的。儘管裡面幾十個吊扇呼呼地吹,還是擋不住滾滾熱浪。我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工作日的上班族午餐時間,老巴剎裡面是人山人海。幾乎每張桌子都坐了人,很多空桌上都擺著餐巾紙或是名片占位的。在裡面轉了二圈,各式菜肴基本都有,印度饢餅、中國米飯麵條、印尼馬來菜等,連辣椒炒蟹都有。但是看上去更像是工作午餐的地點,很多人只是買了一份套餐或是一碗麵條在吃。中間的水吧有賣甘蔗水,買了2杯再買了麵條、印度飯+饢餅和一份炒麵。
關注Facebook 新加坡sg工作介紹 每天更新新加坡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