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戰神霍去病為何23歲就暴斃?真相,如此殘酷,讓人悲嘆!

@ 2015-08-15

17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19歲,三徵河西,開疆拓土;21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蹟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23歲的時候突然畫上了生命的句號。彷彿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後人為之扼腕嘆息!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後的葬禮描述得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諡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麼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他不厭其煩地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當然,這不能怪司馬遷,以他當時的身份,不可能知道真相,於是只能語焉不詳的記載。

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後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體是什麼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摺,應該代表了官方觀點。

但是,這個觀點疑點重重。

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於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只是一個托詞。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

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後,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個人就是衛太子劉據。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太子年僅12歲,還只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幹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別忘了,這個孩子並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傅等等一系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武帝想過許多辦法將太子與衛氏分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尊霍抑衛。

霍去病為何能屢立戰功,年紀輕輕就成為驃騎將軍,並且擁有何大將軍衛青同等的權力?一來,時霍去病確實了得,二來,不得不承認,漢武帝給了霍去病太多的機會。

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看看漠北大戰時他身邊的將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將,選的將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只著眼於戰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將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雖然出身衛氏,卻站到了衛氏利益集團的對立面。

漠北大戰後,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部日漸衰落,一個如日中天,一個日薄西山,照此發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青之勢。衛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矛盾積累到最後,只能是你死我亡。

在霍去病去世的前後一兩年間,朝廷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妄圖刺殺衛青的李廣之侄李敢被殺、弟弟李蔡自殺,之後是給太子帶來壓力的三個皇子被分封為王,不日就要離開京城,不久與衛子夫爭寵的王夫人死了,然後威脅著衛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最後與太子少傅爭權的張湯也死了。

總之,凡是對衛家不利的人全部死光了。

那麼,謀劃這一切的人是誰呢?衛青?應該不是。若是衛青,衛青就太可怕,太能裝了。衛子夫,她沒這腦子。最有可能的,是衛青的妻子,平陽公主。(選自《歷史揭秘》)

本文擷取自toutiao。如有不妥,請與我反應,我將立即撤下相關圖文。

帥鍋美女們,歡樂穀夜場約起來!

猛戳↓↓↓

更多精選好文↓

更多快樂、奇趣、正咩、生活知識、時下最夯的腥膻話題都在這裡... 喜歡請按個讚,分享出去吧「腥膻話題」

FB粉絲團:腥膻話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