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日本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應該大量存在露宿街頭的窮人和流浪漢吧?不過,有網友親曆日本卻發現,這樣的窮人群體,規模一點也不小呢。這是為什麼呢?
45歲的三浦對膠囊旅館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他只需要個地方睡覺,天亮了,又要去找工作。對於三浦,這裡有他今夜一切需要的東西:一張床,一台電視和一台收音機。甚至在一樓還有公用的浴室和桑拿房。最重要的一點是,很便宜。住這個「棺材」一夜的費用約30美元。在東京這個世界上居住最昂貴的城市,這個費用算是很便宜了。
研究者估計,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和股市崩盤以來,日本人的收入在近20年時間內陷入停滯甚至下降,其貧困率已翻了一番。
很多日本人曾相信,日本人都是中產階級,但是當他們看到日本的貧困率高達15.7%,他們都很震驚。但更令他們吃驚地是,政府隱藏1998年以來的貧困統計數據,否認貧困問題。
除此之外,網易博主原生泰在日本旅遊的過程中,也看到了相當規模的露宿街頭的流浪漢現象。
不過,據說日本社保規定,一旦失業完全無收入,每月可領到大約10—12萬日元的失業補助金,足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根本無需上街當流浪漢。那麼,為什麼還有這樣大規模的流浪漢群體存在呢?
在經歷了多年的經濟停滯和貧富差距擴大之後,日本這個曾經標榜平等富裕的國家終於肯面對現實:日本擁有眾多貧困人口,而且其數量依然在不斷攀升。
這是在外擺攤的另一部分窮人。
咳咳,到也沒見警察沒事查一查。
流浪漢們的炊具,食材也都是撿回來的貨超市的過期物品。
垃圾分類的意識是日本全民共有的。
比他們還慘的,則是夜半時分還要露宿街頭的人們。
白天,不知道用紙箱這麼擋著是不是也是面子?
半夜再回東京都議事廳大橋下看看,大多數流浪漢已經睡覺了
佐藤的丈夫是建築機械操作員,3年前死於肺癌。即使丈夫在世時,他們的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佐藤說,困難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日本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北海道的形勢與日本其他地方一樣急劇惡化。
翻看了很多資料,也諮詢了對日本比較了解的朋友,說法不一,大家提的最多的一種說法就是這些流浪漢大都屬於「腦殘」型懶漢,不僅懶於去打工掙錢,甚至「懶」得去向政府申請補助。
很晚歸「家」的流浪漢。
「膠囊酒店」雖然貌似棺材,但卻曾經是日本繁榮的象徵,住這裡的多半是工作到深夜來不及乘搭末班車回家或和朋友通宵喝酒的業界人士。三浦住的這個膠囊旅館,今晚的顧客中沒有一個這類傳統的顧客,有的,只是像三浦這樣的在找工作的人。
不過,這些流浪漢都還是很乾凈整潔的,靜靜的街道,用夾子遮的嚴嚴實實的紙箱「家。
流浪漢吃什麼呢?據說日本超市食品15小時必須下架扔掉,有些店就把這些食品送給流浪漢,他們的伙食比打工族都好且免!費!
這一位……似乎全部家當都是書。
紙箱裡的流浪漢很多都在聚精會神地看書。
兩雙鞋,難道這裡面可以擠兩個人?
日本人講究臉面,流浪漢外出時地鋪要求打包、遮蓋好。
這一位似乎在看書
走出橋下,抬頭便是東京都議事廳的高樓大廈。
一個在看書一個在修雨傘,後面還有睡覺、看書的,流浪漢扎堆,卻相安無事。
用於避雨的小棚子
他們有的在地上鋪點東西蓋著被子敞著睡,有的用紙盒子遮羞,人躲在紙盒子裡面住。一眼望去,這裡的流浪漢群體人數還真不少。
今年51歲的佐藤聰美是一位單身母親,為了撫養年僅17歲的女兒,她同時要做兩份工作。即便如此,佐藤的年收入還不到1.7萬美元,處在貧困線以下。「我不想使用貧困這個詞,但我確實很窮。」佐藤說。為了生活,她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做快餐,下午還要送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