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手裡的胃藥!胃痛除了「胃病」還有別的可能

@ 2015-08-13

凌晨三點被叫醒到急診室會診,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在那裡坐臥不安,見到我就趕忙說「大夫,我胃痛,快開點兒藥給我吧」。

仔細問了問情況,病人已經「胃痛」幾個小時了,還有發熱和噁心。查體之後呢,發現他雖然一直指著上腹部「胃」的位置說痛,但是右下腹部有固定壓痛,再一看血常規白細胞明顯升高,於是告訴病人「你不能先吃藥,還是先去做闌尾彩超檢查吧」。

聽完這個,小伙子一副「你在玩我?」的表情,又強調了一遍「我是胃痛啊」。

詳細解釋了他的「胃痛」還真不是胃在痛,小伙子才終於覺得我不是「坑」他,放心去檢查了。

現在,咱們就來好好聊聊「胃痛」這個話題。

人為什麼會痛?

之所以我們會感到疼痛,是因為人體各處分布著痛覺感受器,能感受已經造成損傷的各種外來刺激,通過神經傳給大腦,最終感受到疼痛。

疼痛並不都是壞事,身體可由此得到警報,做出一些反應來規避這些刺激。

有意思的是,在大腦感到疼痛時,身體還會應激反應,分泌能產生快感的內啡肽陣痛,在最初的疼痛之後,反而讓人產生了一種愉悅感。吃辣椒易上癮可能就與這種辣椒灼熱痛之後的快感有關,也就是平時說的「痛並快樂著」。

為啥胃老都會痛?

「胃痛」,差不多是我們平時最常碰到的疼痛了。有時吃飽會痛,有時餓了會痛,累到胃痛,笑到胃痛……

幾乎每個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或長或短的胃痛經歷,電視里也翻來覆去做著「胃痛,胃脹,一吃見效」的藥物廣告。正因為如此,大多數人認為胃痛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偶爾出現一次隨便吃點胃藥也就應付過去了。

那事實果真如此嗎?這些我們認為的胃痛都是胃出了問題嗎?

當我們的皮膚受到外來刺激產生疼痛的時候,大腦可以準確告知我們疼痛的精準部位,在黑暗中,我們被蚊子叮咬,不需要開燈,我們也能準確找到痛的地方去抓癢止痛。

但內臟的疼痛和皮膚完全不同。

1. 內臟疼痛定位不准

內臟器官出了問題、開始痛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這個能力明確的判斷痛究竟從何而來了。

用來感覺疼痛的痛覺感受器在內臟上分布要比皮膚稀疏得多,機體無法準確定位到出了問題的部位,只能模糊感覺到「痛」;同時這種痛常常跟胃腸道壓力過高有關,因此特別容易伴隨噁心、嘔吐等改變。

正因為存在這種定位的不準確性,我們很多時候感覺到的「胃痛」其實並非來自於胃,而是鄰近器官,比如胃右側的肝臟和膽總管,後方的胰腺,下方的結腸,以及上邊的肺和心臟。

2. 內臟有牽涉痛

可是,一開始那個「胃痛」為什麼還懷疑是闌尾問題呢?闌尾又不在胃旁邊。

這就是因為內臟疼痛的另外一個特點了,內臟的疼痛有時候還同時會出現一處與該內臟遠隔的體表疼痛,稱之為「牽涉痛」。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傳導痛覺的神經「絕緣性」差,可能會激活跟它靠得近的其它神經,導致大腦以為喊痛的是被激活的那根神經。

急性闌尾炎、結石性膽囊炎的早期,都會出現這種中上腹部的「牽涉痛」,也容易被誤以為是胃痛。

「胃痛」不能瞎吃藥

知道了為什麼會出現假的「胃痛」,再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常見的病因吧:

急性胰腺炎:常在成年人暴飲暴食之後出現;

下壁心肌梗死:如果出現持續上腹痛伴隨胸悶、煩躁、出汗、噁心、嘔吐,要小心,可能是這種情況;

胰腺癌:多見於長期菸酒不離身的中年人,有「胃痛」、還腹瀉,並且體重下降;

急性闌尾炎:隨時間推移,「胃痛」可能會逐漸轉向右下腹;

膽總管結石:這種疼痛,每次發作時都非常嚴重,還可能伴有發燒、黃疸。

你瞧,「胃痛」有這麼多原因,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治療。萬萬不可習慣性地認為,肚子痛就是「胃痛」或者「老胃病」。

隨便自行服用胃藥是不對的。

很多胃藥,除了對胃本身產生作用,也包含止痛成分。於是,胃藥對某些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一樣有止痛作用。

服用這些藥物之後的疼痛緩解,完全不代表處置得當,反而可能掩蓋患者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機會。

哪種肚子痛很要緊?

當然,我們平時碰到的肚子痛實在是太多太多,長長的消化道受到各種外界刺激時很容易就表現出疼痛,很多「來得快、去得快」的腹痛,大多不要緊。

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腹痛需要我們警惕,及時就診處理呢?

以下條目可供參考:

腹痛突然出現並且比較劇烈。

腹痛持續時間超過 6 小時。

腹痛伴有胸部、頸部、背部或肩膀的疼痛。

嘔吐血液,或大便發黑、大便中有血。

腹部緊張,不能碰,一碰就痛得厲害。

不能排便,尤其是同時有嘔吐的情況。

腹痛雖不嚴重,但是反覆出現,並且伴隨體重下降、腹瀉、皮膚或眼球發黃的情況。

如果你的腹痛確實出現了上面所說的這些症狀中任何一條,那還是趕緊放下手裡的「胃藥」吧,及時到醫院就診,讓專業的醫生來檢查,搞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決定後續如何治療。

疼痛來臨,我們不可能都是「痛並快樂著」,但是起碼小心謹慎可以讓我們「痛是明白的」,不要再輕易被那些「胃痛」給欺騙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