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下同
那是因為在周星馳的電影中,有一個基本的內核,這個精神內核在電影外表,形式的變化下從未改變過。
講回周星馳的個人導演電影,細細回憶的話,其實每個電影中都有這麼一個內核在支撐著整部電影,甚至導向了電影的劇情。
從《喜劇之王》開始,內核第一次出現的標誌就是周星馳念出那個經典台詞,「我是一個演員。」已演員為深深追求的他,從與莫文蔚走進開始,「演員」二字在他身上開始偏離,直至最後的戲中戲才有找回本心。電影的最後一場戲,正是周星馳在默默無名時一直苦苦籌劃的《雷雨》。
在《食神》中,周星馳本是神仙,卻被打入凡間。食神在一次陰謀後,丟失掉食神的頭銜,而經過一系列的追回戰。在食神大賽上,他做出的並不是什麼精彩料理,而是在他落難時,吃過的那一碗超美味的雜燴飯。終究悟出「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這句台詞在電影前後出現過兩回。
《食神》的成功之後,周星馳又推出了兩部功夫題材的類型片,《少林足球》與《功夫》。
在《少林足球》中,這種精神內核成為了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吳孟達演的黃金右腳,退役後一直對自己踢假球感到羞恥。而周星馳一幫的少林師兄弟,在師傅死後,四散到城市中打工,以往的師兄弟情隨著武功一起留在了過去。直到,周星馳這個人將雙方聚到一起,他們開始了每個人找回以往的自尊,以往的武功,以往的情誼的過程。在決賽居於劣時的情況下,趙薇扮演的阿美遞給了周星馳那雙補過的舊球鞋,一切都豁然開亮。
到了偉大的《功夫》時刻。主人公兒時懷揣濟世的夢想。只不過在當一名醫生或者一名武師之中,他選擇了後者。因為兒時被欺辱的經歷,他最終淪落成一名小混混。而遇到了火雲邪神,將他的武功和善念同時逼了出來。黃聖依代表了主人公兒時一切的美好之物,如同被摔碎過得棒棒糖,無論如何都無法修好。電影的最後,她和周星馳一起拉手跑進了糖果店。
有的人曾說,周星馳的電影中有小人物的奮鬥。我並不完全贊同。周星馳的電影一直告訴我們這麼一件事。人忘記什麼都不要忘記最初的追求。周星馳用各種角色,共同演繹了失而復得這個命題。他常常以美好的結局來包裹著,再在銀幕上放給我們看。你笑的時候,周星馳是無厘頭的喜劇,你落淚的時候,周星馳又是傷感的成人童話。
這就是為什麼,周星馳的電影,年紀大後再看,會讓人越發的感概,究其原因,說句濫情的話,我們都變成了我們當初討厭的模樣。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