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警戒!! 拉讓江泥炭地 砂拉越詩巫百年後將淹沒!!

@ 2015-08-12

黃孟祚(上圖):三角洲研究院對砂拉越州中部拉讓江三角洲延伸區的85萬公頃的沿海泥炭地的模擬分析,指出該地帶大約42%的面積將在25年內遭遇洪災。在50年內,受影響的百分比將提高至56%,而洪災的性質變得更嚴重和永久性,而且在100年內,82%的泥炭地將陷在泥沼的排水水平線之下。

百年後詩巫面海

時間:2015年7月26日

作者:黃孟祚

泥炭地(或泥煤地)乃濕地原本凹陷的谷地,長年累月地堆積樹葉腐枝等生長在其上的植物生物量,由於淹沒在水中缺氧的情況,沒有完全腐爛成為了粥狀碳泥。在地資的歷史中乃年輕的地表形成。據悉至少有5000年之久。

砂拉越拉讓江三角洲泥炭地的形成,乃相對晚近之事。在2006年與2015年間,濕地國際(Wetlands International)委託、荷蘭三角洲研究院(Deltares)執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拉讓江三角洲泥炭地大量排水以便種植油棕,已導致大規模的地面沉降,將造成在未來數十年里發生廣泛和毀滅性的洪災。

根據該研究對砂拉越州中部拉讓江三角洲延伸區的85萬公頃的沿海泥炭地的模擬分析,指出該地帶大約42%的面積將在25年內遭遇洪災。在50年內,受影響的百分比將提高至56%,而洪災的性質變得更嚴重和永久性,而且在100年內,82%的泥炭地將陷在泥沼的排水水平線之下。[注1]

(資料來源:濕地國際)

較早前濕地國際對印尼蘇島及加里曼丹與馬來西亞的研究顯示,濕地的油棕種植在排水的情況下,首5年經常下陷1至2米,接下來會穩定在每年3到5公分。在25年間下陷總共會達2到3米,那麼百年後就是4至5米。(見下圖不恰當粗放式的排水系統與泥炭地下陷的圖解)

圖解說明:

一、在自然的狀態下:水位約與地表面相等。數千年來累積的腐植質。

二、排水讓水位下降:地表面開始下降並排放二氧化碳。

三、繼續排水:地表面的乾燥的碳開始腐化加速排放二氧化碳,且易引發火災。泥炭地表因腐化與收縮而下陷。

四、最後階段:大多數排水底線之上的泥炭,在數十年內揮發為二氧化碳進入天空。

(圖解資料來源:濕地國際) [注2]

換句話說,若保持目前的濕地應用方式。就是將拉讓江三角洲開闢為油棕園,以及不當的排水。那麽百年後的詩巫就是新的海港;又回到了5000年前的狀態。自2006年以來,拉讓三角洲共18萬公頃的泥炭地分配給16家大集團公司種植油棕。按濕地國際於2009年發布的模擬研究報告顯示,詩巫下游9成的土地,於2109年將下陷到排水底線之下。(見下圖)屆時,詩巫居民可在目前的伊干西岸享受沙灘之「樂」,再也不必驅車60至 70公里的丹章馬尼或巴拉威去見南中國海了。看起來這不像是件壞事啊!應該感謝油棕園主的功勞;或為將來的世代高興,對嗎?

圖示(見圖)濕地國際的模擬:從2009年的土地利用現狀,每隔25年的下陷面積(深色部分),最後一圖是100年後可能出現的狀況。紅點是詩巫的位置所在。

砂中區沿海85萬公頃的泥炭地之82%,即69萬7千公頃的土地,相當於10個新加坡的面積將沉沒海中。這要比巴貢水庫一個新加坡要大10倍啊!1980年代巴貢水電站獲准興建時,就引起國民的關注,大片土地遭淹沒就是個關鍵的議題。今砂拉越泥炭地的開發已近10年,環境組織尤其是濕地國際及自然之友的呼籲,似乎沒有引起社會或公民團體的共鳴。

保護濕地刻不容緩

2009年濕地國際第一份報告公布後,筆者曾找過兩個反對政黨的地方領袖。一個反應冷澹,連交談的機會都沒有。另一個由於自己擁有小油棕園丘,也許是利益的關係超過了其政治的理想,沒說上幾句就指國際環境團體是受了西方大豆油及菜油工業的指,協助西方國家推銷其產品,因而刻意打擊我國的棕油業。其論點與執政黨沒有兩樣。

其實,小園主大可不必過度反應。濕地油棕種植的破壞,多是財團的大園丘所為。小園主若有誠意糾正其濕地種植的話,也相對容易。例如濕地國際所建議的帕魯迪種植)(Paludiculture),就是在積水的泥炭地上種植適合其生長條件的農作物。好像拉讓江三角洲依干江(Sungai Igan)下游與木膠(Mukah)省傳統種植的碩莪棕櫚。其澱粉產品的商業用途廣泛。碩莪生長不必排水與施肥,人工管理要求極少。當地居民至今仍然從中得益,乃一項有利可圖及可持續的農業。即便是保留濕地為森林地,仍然可生長具商用價值的木材。如已被砍伐殆盡的藍彬木(Ramin,Gonystylus sp., melawis in Malay)曾是輸往歐美供室內裝修的名貴木材產品。還有本土泥炭地的品種如俗稱樹脂樹的Illipe nut (Shorea sp 望天樹屬)可生產植物油。千層樹(Melaleuca)作為紙漿的材料。

也許有人不認同濕地國際的分析,以為那太過悲觀。然而,細讀其報告就會認同其科學性。是的,濕地森林絕對不像山地森林具較強大的自我修復的能力。無控制的濕地排水種植,在短期內就耗光下沉。正如它的形成一樣,容其自然修復恐怕要數千年的時間,又或由於環境的變遷,再也恢復不了!

正由於此,濕地國際給有關各造作了建議。建議種植業團體停止開闢新的泥炭地,改善現有園地的排水系統,提高其水位;好好管理園地保持地表覆蓋,以減低碳的揮發;準備脫離依靠排水的種植業,儘量只用礦質土地;並在濕地上改用帕魯迪種植。

建議政府當局保育所有存留的泥炭地森林,容其發揮生態服務的功能;執行政府條例限制濕地森林排水與終止發給濕地園丘的執照。並建議政府與商業界共同努力修復已經惡化的泥炭地,改變濕地的用途;實行環境與社會的保護措施;進行恢復與保育的工作。建議購買商與消費者要求產品認證,例如依據可持續棕油圓桌會議(RSPO)所設立認證制度的原則與指標。

這些建議顯然是具誠意與合理的。怎麼說是受西方植物油工業的利用呢?

注釋:

1.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15, flooding projections for oil palm plantations in the rajang delta peatlands Sarawak Malaysia.

2.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9, Factsheet and Case Study Summary: Subsidence of peat soils in Southeast Asian – flooding risk in Sarawak.

黃孟祚,擁有神學學士,教牧碩士與環境管理碩士學位。曾獲馬來西亞國立大學公共知識分子學者獎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來分校訪問學者獎。著有《顧全大地》、《邁向永續農耕》與《鄉土情,全球意》。曾任牧師、報章編輯、學院講師及族群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為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