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市場》的最新排名,華僑銀行是世界上最強的三家銀行之一,排名僅次於香港的恒生銀行(Hang Seng Bank)和日本的中央農林金庫(Norinchukin Bank)。
新加坡的另外兩家銀行——星展銀行和大華銀行也進入十大,排名分別是第九和第十名。
入榜銀行114家
月刊《彭博市場》自2011年開始為全世界資產總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政府和私人銀行排名。今年,入榜的銀行共114家,當中13家屬於私人銀行。排名的參考條件包括銀行的一級資本(Tier 1 Capital)規模、不良資產、資金規模、效益比率等。
國際金融學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亞太區主管三博爾(Sambor)說,新加坡的銀行聚焦於它們熟悉的市場,因此有助於它們抑制壞帳、建立強大的資金基礎。截至2014年底,華僑銀行和其他新加坡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比率,都超出巴塞爾協議III的指導原則。
華僑銀行已是連續第五年進入《彭博市場》排行榜的五強行列。過去五年,它也是東南亞最強的銀行。
華僑銀行總裁錢乃驥曾透露,銀行的目標是成為一家業務多元化、地域覆蓋面廣的亞洲財務服務機構。他認為,能夠從成熟市場和亞洲新興市場籌集資金,有助於銀行的資本基礎保持穩定,特別是在區域經濟體出現動盪的時候。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 (SGX:O39)
成立 1932年10月31日
代表人物
創辦人:陳嘉庚 殷雪村 陳延謙 林文慶 黃仲涵
主席:黃三光
執行長:錢乃驥
operating_income = 481,5萬新元 (2009財年)
總部地點 新加坡
標語口號 Singapore's longest established local bank(意為新加坡成立最早的本土銀行:)
業務地區 東南亞
產品 零售銀行
商業銀行
投資銀行
財富管理
投資管理
保險
凈利潤 19.62億新元 (2009財年)
總資產 2240億新元 (2010年9月)
資產凈值 200億新元
主要股東 李成偉10%
子公司 華僑永亨銀行
大東方人壽保險
中航信託20%
寧波銀行20%
利安資金管理有限公司
Pt Bank Ocbc Nisp Tbk
新加坡銀行有限公司
網址 www.ocbc.com
華僑銀行(OCBC Bank)(SGX:O39、OTCBB:OVCHY) 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銀行,是新加坡第三大銀行。該行創辦於1919年,後於1932年與1912年創辦的華商銀行及1917年創辦的和豐銀行合併。現時華僑銀行在在全球18個國家或地區擁有超過630個分支行及代表處,當中超過337家分支行由該行在印尼的子公司OCBC NISP之名運作。
歷史
1932年華僑銀行與華商銀行及和豐銀行合併。
1942年受太平洋戰爭影響而關閉分行,直至4月15日。
1948年在新加坡推出晚間存款服務。
1958年在新加坡以改裝車向郊區和偏遠地區,提供流動銀行服務。
1972年收購四海通銀行。
2000年收購新加坡銀行。
2001年收購吉寶資本控股。
2003年與華僑銀行金融合併。
2004年3月收購Bank NISP22.5% 股份,再於12月增持至51%。
4月以28億坡元收購大東方控股,再於6月增持至81.1%。
2005年4月Bank NISP成為該行子公司,再於6月增持至70.62%
同年旗下的華僑資產管理公司與大東方控股的SL資產管理公司合併。
2006年1月認購寧波銀行(前稱寧波工商銀行)12.2% 股份,並於6月完成收購。
8月增持大東方控股至87.1%。
同年收購越南VP銀行10%。
2007年8月華僑銀行(中國)註冊成立。
11月獲馬來西亞中央銀行批准成立伊斯蘭銀行分行。
2008年1月收購馬來西亞PacificMas Berhad,4月合共持有67%股份。
12月旗下OCBC Al-Amin銀行於馬來西亞開業。
同年旗的Bank NISP宣布易名為 PT Bank OCBC NISP Tbk。
2009年10月宣布有意收購ING亞洲私人銀行及附屬機構。
2010年1月29日宣布,以約14.46億美元完成收購總部設在新加坡的ING亞洲私人銀行及附屬機構,並已經被重新命名為新加坡銀行有限公司(Bank of Singapore),而前稱新加坡銀行的旗下公司亦於同日易名為(Singapore Island Bank Limited)及以finatiQ之名提供服務。
2014年1月15日華僑銀行同意以3.83億坡元(約23.43億港元)增持正配股集資的內地寧波銀行,資金將由華僑銀行內部資源支付,交易有待內地監管機構批准,增持後,華僑銀行持股量將由15.34%升至20%。
2014年4月1日華僑銀行同意以每股125港元,交易價相等於市帳率2.02倍,斥資最多387.12億港元全購永亨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