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負面言語,以動作表情給予穩定安全感

@ 2015-08-02

夫妻因為工作關係,孩子從小給婆婆帶,3歲了想把孩子帶回身邊,孩子卻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看著自己的兒子和婆婆相處時就像母子一樣親密,不管再怎麼愛他,他就是只要奶奶,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也覺得很心酸......

圖片來源:攝影:劉國泰 設計畫面 無涉真人

遇到結巴、有溝沒有通、高完美孩子、要爺奶的孩子與吸手指的孩子,該怎麼辦呢?藉由粉絲提問的Q&A,提供不同育兒知識,讓父母多方參考取用,成為生活中的幫助!其它主題回覆將在未來陸續登場。

Q:兒子2歲5個月,原本講話還蠻流暢的,這兩個禮拜開始會結巴,尤其是一開始的稱謂,常常媽了老半天,或爸了老半天,才講出後面的話(後面的話又挺順的), 我有上網查過,是正常的發展,當結巴情形發生時,要溫柔的不要有壓力的糾正,我也做了,但好像越來越嚴重,小孩叫媽媽…媽媽媽到後來,氣到臉紅脖子粗的,就是不能正常的說「媽媽,爸爸」,這應該要看醫生嗎?看哪科呢?

【黃醫師小叮嚀】

常常有些小孩在這段時間會這樣,就是他腦部發育比他語言發展還要快,所以他腦袋想的事情,嘴巴跟不上,你們已經開始溫柔,不需要糾正,有耐心等他把話講完,同時全家也試著一起把說話速度放慢,不太需要看醫生,這階段過了說不定也好了。

─────────────────────

Q:女兒1歲6個月,出門都不愛給大人牽,叫也叫不回來,看到什麼都想撿來放嘴巴,不管是桌子上的地上的,怎麼溝通都不聽,不想走的時候會賴在地上大哭,我該怎麼引導她?她亂拿亂翻東西的舉動連托嬰中心的老師都沒輒。

【黃醫師小叮嚀】

很多事情他其實聽不太懂,然後他有很多的慾望,還有一些需要安撫的情緒,大概在這個時候,你跟他講道裡都沒有用,他需要的是一個給他依附感的對象,然後如果可以的話,以包容的方式,危險的東西就收起來,其他的就讓他去探索,盡量減少說「不」啊、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盡量減少負面的言語,主要以動作表情來給他穩定跟安全感。等到他3歲以後有很好的依附關係建立,再跟他講道理比較實在一點。

Q:兒子快5歲,2.5歲上幼稚園,老師和我們都發現他自我要求非常高,抗壓性較低,在學校吃飯他會很緊張怕吃太慢(其實他幾乎都是吃前3名左右),起因是老師會一直催他們吃快點,這個問題我和老師反應過了,老師認為這件事很嚴重,因為他會因為這樣每天哭著說不要上學,睡覺睡到半夜醒來還在講擔心吃飯的事,所以老師也不再催促他們,而且兒子為了把握吃完飯可以玩的時間,一直希望老師給少一點,老師也真的給較少了,新的做法也有三個星期左右,但兒子依然每天為這件事睡不好,一直說要老師再把飯給少一點,我每天也有和他說吃飯是為了他好。另一件事是老師要教他們第二次跳舞,他說第一次時教的忘了,怕明天會被老師罵,一直傷心跟我說,我也好好說了1個多小時,真的不知該如何幫助他,讓他不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大到影響生活。

【黃醫師小叮嚀】

這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孩子自我要求高是好事情,但超過壓力所能負荷又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認為學校的部分媽媽已經溝通完就好了,讓老師自己去做調整,但回家之後至少可以成為他的好的避風港,就是不要再去討論學校壓力的事情,儘量在家就是以輕鬆的話題,接納他,給他安全感,在家就是可以讓他釋放在學校所承受的壓力,稍微再去面對老師給他的挑戰,老師端是不可能像在家一樣這麼輕鬆,譬如說孩子跟你分享的那一個小時,你是說什麼?解釋不要擔心嗎?這些多說無益,只會讓孩子更焦慮,不如就接納他的感受,給他安慰、抱抱、放輕鬆、吃東西,都好。

─────────────────────

Q:我和先生都在外地工作,兒子從小給婆婆帶,現在3歲,我們也將工作調回南部,想把孩子帶回身邊,孩子卻有嚴重的分離焦慮,離不開他奶奶,尤其睡覺,不管是午覺還是晚上睡覺,總是哭著要找奶奶,因為和婆家住得近,老人家一知道這種情形就又把孩子帶回去,說是要讓孩子慢慢適應,白天讓他和我在一起,到中午1、2點爺奶就帶回去。公婆說不要激烈的方式一下子就把孩子帶回去,要循序漸進,慢慢讓他適應,但我總覺得讓孩子一直在那邊拉扯,他永遠無法適應和我們住,因為他知道奶奶就住很近,開車五分鐘就可以回到奶奶的家了,看著自己的兒子和婆婆相處時就像母子一樣親密,和我卻從來沒有這樣的景像,不管對他再好,再怎麼愛他,他就是只要奶奶,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也覺得很心酸。

【黃醫師小叮嚀】

人生很長,奶奶能給他依附關係大概就是這段時間,也許到5、6歲等他上學以後,其實就比較沒有這種依附的需求,與其你現在去剝奪他固定的依附關係,對你來講不是什麼好事情,將來你的教養也不見得會很順利,所以忍耐一下,來日方長,他要跟你建立感情的時間還很久,將來跟他建立感情的方式就不是這種動物本能式的依附感,而是在言語上、同理心上,還有教導上、陪伴上這種母子關係,我想這不是黏踢踢的幼兒時期的依附關係可以取代的,讓他安心成長是比較好的。

─────────────────────

Q:女兒2歲7個月,從4個月開始吸阭自己的大拇指至今,雙手大拇指皆已長出厚繭。請問手上的繭對日後是否有影響?是否該矯正吸阭習慣?想買市售病毒崩或永豐超電水為他消毒雙手,避免吃進病毒細菌,是否合適?但又怕他一併將這些產品吃下肚。

【黃醫師小叮嚀】

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吸大拇指,表示他是靠這個在安撫自己的情緒,所以重點不是矯正他,而是增加的安全感跟依附感,情緒穩定就不會靠吸大拇指來安撫自己,年齡越大這個行為就會越來越少。那手上的繭,等到他這個習慣戒除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消了。消毒可以,譬如說酒精消毒的話,大概1分鐘內就揮發掉了,就比較不會吃到肚子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