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育兒師寶媽們每天為大家採集編寫優質育兒文章。我們希望把最正能量的內容帶給大家,教育、情感、正能量的八卦天天有,媽媽關注我們就夠了!快和百萬媽媽一起關注吧!
昨天一位媽媽在後台留言,問家裡的大寶不喜歡二寶,應該怎麼辦。
關於生不生二胎,寶媽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但一直都是從女性的角度去考慮,卻忽略了大寶的感受。
天的問問寶媽,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讓老大接受突然多了一個小弟弟or小妹妹。
怎麼做才能讓老大接受有個小妹妹?
兒子三歲,今年八月又生了個閨女。現在給閨女買任何東西,兒子都不讓用,都說是他的,怎麼辦?
現在的狀態是:給妹妹洗澡,哥哥會把洗澡盆藏起來。給妹妹買的小衣服, 哥哥會抱著說是他的。抱著妹妹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哥哥會擋在妹妹前面不讓看。但有時,妹妹睡醒哭了,哥哥聽到第一時間跑過去陪妹妹玩。媽媽抱著妹妹,哥哥會摸著妹妹的小腳丫說喜歡妹妹的小腳丫。妹妹換尿布,哥哥會第一個去拿尿不濕。哈哈,可氣又可笑。
一、老大的心裡不好受
大家都看出來了,老大嫉妒剛出生的妹妹奪走了父母對他的愛。原來他可以獨占全部,現在卻連一半都還剩不到。原來自己要什麼,媽媽馬上就能回應,現在凡事都得先照顧妹妹的需求,自己靠後站。在家裡「地位」的驟然跌落,讓老大心裡真不是滋味。
然而他無法表達出複雜的心情,會用直接幼稚的行為來表達——
給妹妹洗澡,哥哥會把洗澡盆藏起來。給妹妹買的小衣服, 哥哥會抱著說是他的。
讓父母「又好氣又好笑」。你要問他為什麼,多半他表達不出來。偏偏父母這時忙得焦頭難額,沒精力去管老大的感受(很多家長也想不到!),便責怪孩子「不幫忙還來搗亂」,甚至打罵孩子。於是老大更覺得不公平,對妹妹更多了些怨恨,之後還可能會用其他方式進行孩子氣的報復,希望奪回「本屬於」自己的愛。自然,他越阻攔報復,離重獲父母的愛越遠。惡性循環開始了。
二、爭奪父母的愛是零和遊戲嗎?
在兄妹爭奪父母愛的過程中,似乎存在一個困境:妹妹得到多了,哥哥自然剩下就少了。妹妹贏得了父母的關注和愛,哥哥自然就「失去」了相應的部分。
零和遊戲,似乎註定是一場不愉快的競爭。
平分愛看來是最理想的,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然而父母「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嬰兒剛出生時其實無法做到。
爭奪愛的競爭有沒有可能雙贏?其實是可能的!
當哥哥照顧妹妹的時候要予以及時的肯定並「深描」。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的怨恨不會時時留存。兄妹間的親情其實也在間或增長。如題主寫道「但有時,妹妹睡醒哭了,哥哥聽到第一時間跑過去陪妹妹玩。媽媽抱著妹妹,哥哥會摸著妹妹的小腳丫說喜歡妹妹的小腳丫。妹妹換尿布,哥哥會第一個去拿尿不濕。」
以最後一個情境舉例,父母可以直接肯定他說「你那麼快幫妹妹拿過來,真是個會照顧人的好哥哥」(對妹妹好),「有你在旁邊,媽媽給妹妹換尿布都不用手忙腳亂了」(幫媽媽忙)。也可以對著還不會說話的嬰兒說「你知道嗎,剛才的紙尿布是你哥哥幫你拿過來的呢」(對妹妹說哥哥的好)。待會兒如果換好尿布妹妹情緒很快平靜下來微笑了,還可以進一步「深描」:「換上治療布,是不是舒服多了,呵,你對哥哥笑了,是不是想謝謝哥哥啊」(替妹妹說出「心裡話」)。承認他的努力和成效,並增加對新身份「哥哥」的認同感。
他沒有主動做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創造機會讓他幫點忙,適當把成果歸功於他。比如讓哥哥去拿奶瓶過來,他也許有點不太情願地拿過來在稍遠處放著,父母也可以對著妹妹說「嗯,哥哥幫你把奶瓶拿的更近了,我一夠就能夠著」,關鍵仍然是傳達了父母對接受和正向期待,營造了更和諧的氣氛。
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基本符合事實的情況下,將「好的動機」賦予哥哥。比如哥哥也許自己在唱歌「小小星星亮晶晶」,你可以抱著小妹妹說,「哥哥唱的真好聽,是不是啊」,如果妹妹露出微笑和好奇,你可以對哥哥說話「你看,妹妹覺得你唱的好聽,都笑了」,「很想接下來你還會唱什麼好聽的歌呢」。又例如哥哥想喝水時媽媽在喂奶,他稍微比平時願意等待也要肯定他,願意等待也是對父母的「體諒」和「幫助」!需要說明的是,雖說家長們急於改善哥哥的態度,卻也不宜勉強塞給孩子不真實的誇獎。
三、在嬰兒出現前後要特別重視老大
承認和接納老大的感受。「是不是覺得這幾天爸爸媽媽不像原來那麼關心你了,心裡有點難受?」及時共情會讓老大覺得父母仍是關心和愛自己的,嫉妒和難過也是被允許的。孩子也更可能和家長交流內心而不擔心被批評。
爸爸媽媽永遠愛你。需要一再的確認。「你愛我嗎?」「愛」,「你還像原來那樣愛我嗎?」「當然愛!」其實孩子在不確定的情形需要這樣一份情感的確認,父母可多用情感性的語言和擁抱,適當保留一些他日常的生活習慣(比如抱著他講故事書 10 分鐘)。有些家長用物質來補償這不是一個好方法。物質滿足會很快過去,還助長了孩子不滿足時便索要的習慣。當家長把愛的虧欠=物質補償(如昂貴玩具)時,孩子也同樣體會到了父母的愛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的「玩具」。
給老大一份「特別」的愛。家長每天可以專門留「特別時光」(如一個小時)給他,由孩子來主導支配,要把這段時間做足做好,增加儀式感,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例如晚餐時當著全家的面,宣布每天都有一段專屬老大的時間。玩什麼,怎麼玩都儘量由孩子來決定。特別時光如果手機響了,父母可故意不接而先詢問孩子,因為「這段時間屬於他的!」,或者一開始就當著他的面關掉手機。陪伴和照顧的時間量不夠,更要凸顯「質」。
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在周末或節假日和老大做一點特別的事。時間(周日上午還是下午)、地點(兒童圖書館還是去好朋友家)、內容(講繪本還是在好朋友家搭積木),方式(搭積木,是媽媽幫你搭基礎部分,你們來「建高樓」,還是媽媽搭一個,你們各搭一個)。
多傾聽和了解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抽空了解孩子的生活,幼兒園裡孩子最高興的事是什麼,發生了什麼沮喪的事,孩子的好朋友有什麼變化?「和原來一樣,仍然願意傾聽,隨時了解孩子生活中的變化」是愛他關心他的最好表現。
肯定他的付出和貢獻。這點在上文的「雙贏」中已經做了較多闡釋。
四、父母要特別注意些什麼?
表揚的時候可以要當眾表揚,給他公開的承認。
批評的時候要私下個別說。有時候孩子做了不合適的事,有時可以適當忽視,或者私下和他說,再讓他做一些彌補,如果彌補了仍然給予以鼓勵和肯定(想想托馬斯小火車犯了多少錯,胖總管還是給他機會彌補,並一如既往的相信他)。要避免當眾斥責,「爸爸媽媽都這麼忙了,你還這麼不懂事」,「妹妹還小你不知道嗎?哪有你這樣的哥哥」。
自然絕對不要打!! 因為這會更讓孩子降低自我價值感,更加悲觀地確認「父母覺得我不是好孩子,真的不愛我了!」
父母也不宜在兄妹中做負面比較,比較總是包含著評價,「你看妹妹多安靜啊,你要這樣就好了!」,妹妹更大一點時說「妹妹多聽話啊,一叫就來」,如此林林種種的評價,除了讓孩子失落沮喪和增加對妹妹、父母「不公平」的怨恨不會有任何益處。
儘量(最好!)不要因為照顧不過來把老大送到外地,因為很多不可控因素。我遇到一個例子是老大被送到外地後,外地的親戚或街坊鄰居喜歡和孩子說開些玩笑的話『你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才把你送過來的?」讓他的被拋棄感更加強烈,對弟妹的出生「奪走」父母的愛也更加怨恨甚至仇視。我無法理解他們這麼說為什麼會覺得好玩,也許是想看預料中的孩子會突然怨恨生氣或落寞,這是很惡意的殘忍,當然只圖好玩說笑的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
五、在弟弟妹妹出生前可以先做什麼?
和老大一起看一些兄弟姐妹相處的有趣故事(比如粉紅小豬),讓他體會到兄弟姐妹會帶來的快樂。媽媽在懷孕期間就可以開始培育老大當「哥哥」的感覺了。例如讓老大唱首歌給肚子裡的「小胖」(為還沒出生的嬰兒取個小名)聽,培養感情(」小胖」聽了你的歌在肚子裡都動了動呢),讓他為自己有的技能驕傲。
提前告訴孩子弟弟妹妹出生後可能會發生的變化,讓他有一個大致的預期,而不會到時候落差很大難以接受。
作為家庭的一員,媽媽們要把大寶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而不是大人的個人財產。
相信媽媽們會處理好兩個寶貝之間的關係。祝所有媽媽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