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天,你或許會被自己的孩子問到:「我是怎麼來的呀?」這個時候你或許會忽然意識到,孩子開始長大了。
研究發現,「我是從哪兒來的?爸爸媽媽是從哪兒來的?」這個疑問大部分兒童到四歲的時候會開始產生。對兒童開始性教育,這可能是最好的時機,然而許多家長可能會本能地臉紅、語塞,下意識地迴避這個關鍵的時刻:「我以後再告訴你。」「讓你爸爸/媽媽告訴你吧。」「你還沒有到知道這種事的時候,說了你也聽不懂。」
最好的時機,就是兒童對於性仍舊一無所知的時候,他的心裡既沒有對性的負面感覺,也沒有對性的渴望期待。錯過這個時刻,等他年齡再大一些,不論他心裡對性是負面的感覺還是正面的期待,你與他談論性時都可能會發現你們之間有一些尷尬,這種尷尬既阻止了你的表達,也阻止了他的接受。性的正確觀念是應當從一開始就培植在孩子心中的,並且不間斷地與孩子交流,鼓勵他對性的提問和思考,讓這扇討論的門一直都開放著。
也有可能,兒童並沒有提出這一類問題,不論他是怯於提出,還是他還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家長應當主動發起這個談話。好的年齡階段是3-5歲,視兒童的接受能力決定話題深淺。家長的氣質不同發起這個話題的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夥伴式的家長,可以將這個話題變成你與兒童之間的一個問題探索,展現你對這個問題的困惑與不甚清楚,邀請他一起來思考「我們從哪兒來」,家長表達自己的不確定性能夠讓自己更容易接近,兒童會傾向於變得更有承擔更主動要解決問題,他會想要「幫助爸爸/媽媽」,與兒童一同觀看一些動物紀錄片,用提出問題的方式「我覺得我們是這樣來的,就像獅子,你看,一隻公獅子與一隻母獅子他們在一起了,然後就有了小獅子,你覺得對嗎?」不要斷然否定他的結論,哪怕是錯誤的,帶他看更多的資料,並用語言引導他的思考方向。
如果是有威信或傳統型的家長,或許已經在兒童心目中樹立起了這種形象,夥伴式的方法是顯然不適用的,兒童在表達自我時容易遭遇到的障礙是,他會先觀察父母的態度傾向並決定自己表達的內容甚至表達與否。這種情況下比較適用的方式是直接的單向教育,鼓勵兒童表達他的疑惑,反覆確認他是否理解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超齣兒童的接受能力,因為這反而增加他的困惑。如果他只是問自己是如何來的,解釋兩性性交與胚胎髮育的簡要內容就可以了。
兒童會漸漸長大,他會長高、會變聲、會長出腋毛和陰毛、第二性徵開始明顯、出現月經、遺精等等,他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遭遇生理變化帶來的心理惶惑。一個稱職的家長不會錯過這些時刻,這也是為什麼要從小就讓那扇討論性的門打開著,讓孩子與你能夠通暢地溝通。在他從小夥伴或者錯誤的渠道那裡接收到負面的信息之前,把正確健康的信息放進他的心裡。
許多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出,一些兒童在聽到性問題時會表現出抗拒與厭惡,我們很難知道兒童的負面感覺來自哪裡,但如果意識到他有這樣的負面情緒,家長應當傳達給他性可以帶來快感,性是美好的。不必擔心兒童會立即衝出家門尋找性快感,在一些性教育發達的國家比如瑞典,沒有證據支持這種擔憂。在歷史中我們倒是可以看見許多相反的悲劇:原本相愛的人們總要費盡千辛萬苦去克服他們早年接受到的性是骯髒的不道德的背叛父母的觀念。